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走进海康威视:数万种硬件产品,往数字场景里扎根丨数字中国行

第一财经 2024-05-17 14:54:56 听新闻

作者:冯丽君    责编:黄宇

物联感知、AI、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构建的AIOT技术体系,已形成的物联感知智能化产品矩阵,是海康威视做数字化转型业务的基础能力,也是其做OT公司的重要抓手。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战略,也是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的企业内生性需求。在最新披露的2023年年报中,海康威视(002415.SZ)将数字化业务,尤其是企业场景数字化,列为了接下来业务的重要战略方向。

基于各行业数字化进程已从过去以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化,转变为贯穿全生产运营流程的数字化,即OT(Operational Technology,运营技术),海康威视近年已陆续推出多条产品线,形成系列数字化产品,逐步深入企业生产核心领域,成为OT厂商。

“目前部分行业面临一些挑战,但数字化转型本身是跨越周期的。”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徐习明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

而海康威视做数字化转型业务的核心能力,在于其多年来深耕千行百业积累的丰富的碎片化的数字化场景、数万种型号硬件产品打造的智能物联(AIoT)产品矩阵,以及掌握的物联感知、AI、大数据等AIOT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海康威视贴近用户需求做研发,不断将硬件产品往数字化场景扎根。

OT成为数字化主场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4.6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达到41.5%,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也成为绝大多数有实力企业的内生性需求。

“企业持续提升运营效率,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属于‘厚雪长坡’。”徐习明表示。

根据IDC数据,到2026年,中国数字化转型支出规模预计超过6000亿美元,五年CAGR(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9%,增速位于全球前列。

过去,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以IT技术变革带来的信息化为主,随着IT和运营流程不断重叠,为企业核心生产运营流程数字化赋能的OT逐渐变得愈发重要。目前IT与OT正在快速融合,这一趋势在智能制造领域尤为明显。

“数字化和信息化最大的不同在于,数字化的数据是在业务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而不是事后录入的。”徐习明表示,采用数字化技术的企业比只用信息化的企业要敏捷很多,“我们看到,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深化应用,传统的离散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越来越和流程制造业相似,以前离散制造更多的是管人,当转向流程制造时,更多的是管理设备的可靠性,企业对设备设施运行和状态的管理、检测计量的自动化、辅助控制等方面的需求很大。”

持续创新推动OT发展

数字世界的构建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只有构建了数字世界以后,更多的技术和应用才能帮助企业对运营过程进行优化、控制、迭代,实现智能化的洞察、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是两类核心技术推动了数字世界的构建。”徐习明对第一财经表示,一是移动互联网推动了人这个要素的孪生,就是把人参与的业务交易、人的业务行为,即人相关的业务过程数字化了;二是智能物联网,智能物联网推动了人以外的因素,如设备、环境、物料、场景等的数字化。

2016年,海康威视开启智能物联战略转型,迄今转型已初步完成。其间,物联感知、AI、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构建的AIOT技术体系,已形成的物联感知智能化产品矩阵,是海康威视做数字化转型业务的基础能力,也是其做OT公司的重要抓手。

2023年年报显示,针对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应用需求,海康威视在积累了30000多种型号硬件产品的基础上,研发了系列运营数字化新产品,涵盖从辅助管理的数字化到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广泛应用于电力新能源、煤炭冶金、电子电器、石油化工、快递物流、商贸零售、建材化工、生态环保等领域。

在徐习明看来,从视频监控起家逐步成长为全球安防龙头的海康威视,如今走向数字化业务的创新发展路径不是颠覆性、破坏式,而是持续性的、渐进式的。

“从做安防,到做数字化业务,这是一个很顺的过程。这些年,随着技术和产品的不断积累,我们在旧能力上持续长出新能力。”徐习明称,视频是内容最丰富的物联感知手段,海康威视从视频起步,顺理成章地往其他物联感知领域去发展,无论是红外等电磁波还是超声等机械波,都是基于过往技术积累,一步一步迁移过来的,是一个持续性创新的过程。

“海康威视始终在用智能物联网技术或产品的创新,来推动OT运营技术的进步。今天,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正在成为物联感知技术从精度到泛化应用的技术突破加速器。”徐习明表示,“移动互联网领域优秀企业已经非常多了,智能物联网领域也有机会出现更多有能力的优秀企业。”

扎根数字化场景

相比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对数字化成本的负担能力更弱,对数字化的需求更加碎片化。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务求实效的。目前我们看到,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需求,对设备、工艺的数字化需求,是远远大于财务等管理部分的。”徐习明告诉第一财经。

为应对中小企业各类碎片化、小规模、多品类的数字化需求和订单需求,海康威视打造了敏捷的运营体系,以实现敏捷研发、敏捷制造及交付、敏捷产品迭代,并根据制造类中小企业的痛点开发产品。

据悉,其“云眸企业”产品,旨在从质量管理、生产透明、设备管理、产业链协同和厂区管理五大方面,服务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落地和龙头企业的供应链拉通。

“云眸企业是一个云平台,本质是为企业提供从物联感知到应用的闭环,来实现某些具体业务场景的数字化应用落地。”徐习明称,在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海康威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通过技术和产品推动一个个场景的数字化,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

“场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要贴近用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徐习明对第一财经表示,“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和迭代我们的数字化产品和方案。”

应用在皮带检测领域的光纤是海康威视扎根数字化场景的典型案例之一。

在矿产开采、建材水泥、钢铁冶金、电力、港口等行业,皮带用于运输原材料,一旦皮带托辊出现异常,就会造成皮带磨损、跑偏、发热,甚至起火等严重事故,导致产线停工等问题。中国约有几十万根皮带,皮带廊道往往长达几十公里,人工巡检艰苦且危险,过去依托的可见光、热成像等设备和解决方案,也都难以适应复杂的应用环境。

海康威视创新性地采用智能光纤,来检测皮带的实时运行情况。“光纤是无源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在皮带钢架上铺设以后,能够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成音频进行智能分析,根据分析的数据来做诊断,判断皮带在运行过程中是不是出现了异常,这是一个重要的应用突破。”徐习明表示。“我自己爬过皮带的管廊,体验过环境的复杂。我们研发的振动光纤,已经迭代了4代产品,现在产品已经能够很好地解决皮带运维场景的核心需求。”

大模型革新感知智能

OT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技术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与进步。

海康威视早在2006年就开始布局AI领域,并将AI技术应用到各种感知产品中。2021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数字化场景落地的实际需求,海康威视开始启动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相关的研发工作,随后创新推出海康威视观澜大模型。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OT的提升是革命性的。”徐习明说,在人工智能领域,海康威视高度关注感知智能的发展,在大模型能力不断提升的当下,自己已经深切感受到了其给感知智能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

“有了大模型后,需要的训练样本大幅减少,能快速实现可用的置信度。另外,算法模型的泛化性大幅提升,在某一场景训练完之后,可以泛化应用到同类别的场景,这是很大的一个变化。随着数据量的上升,模型的可用性线性上升,可以快速打造成产品。目前,我们可以把检测、计量、定位、设备状态读取的这些算法和硬件结合起来变成一个标准产品,像车牌识别相机一样,应用于各行业的细分领域。”

徐习明称,“比如,我们给某头部的水果连锁品牌做水果陈列的相关检测,在没有大模型之前,做了大量训练,但因阳光、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常常出现这家店可以了,换一家店又准确度大幅下滑的情况。有了大模型以后,检测准确度直线上升,而且可以全面铺开,相关数据可以接到用户公司的补货系统里去,提升了巡店及补货的效率。”

“中国实体经济底蕴深厚,有最丰富的工业场景、完整的工业门类,海康威视贴近用户市场、深耕感知智能领域。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有信心,可以用智能物联技术和产品服务好更多企业。” 徐习明告诉第一财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