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收益率波动不改投资热情,银行理财规模已超29万亿元

第一财经 2024-05-19 21:15:14 听新闻

作者:王方然    责编:石尚惠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将存款调仓至理财市场。

“最近部分理财产品出现一定回撤,主要是债市调整导致,可以多关注现金管理类产品。”五一假期结束不久,深圳投资者秦卿(化名)收到了来自银行客户经理的消息。她从银行App的收益板块看到,“五一”节日前,确有多款理财产品净值小幅回撤。不过回撤幅度并不高。节后两周,收益率已开始回归正常区间。

“今年我放在理财里的钱,收益还比较‘稳’,比中短期限存款要更有优势。”秦卿告诉记者,她最近打算重新梳理下资产配置,考虑等手里的部分存款到期后,增仓低风险理财产品。

有秦卿这类想法的人并不少见。虽然近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但受存款利率下调影响,仍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将存款调仓至理财市场,理财产品规模持续扩容。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未来理财规模仍有进一步扩张空间。不过考虑债券收益率已回落至低位,资本利得获取的难度在加大,未来理财回报或将回落,理财和银行存款规模会达到新的均衡状态。

理财收益率波动

近一个月来,债券市场上演“过山车”行情。4月初,由于政府债供给量减少叠加资金面的平稳状态,债牛行情持续发展。转折点发生在4月23日。随着央行表态“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将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债市避险情绪迅速发酵,主要品种收益率上行明显。30年国债收益率一周内上行超过10个BP。

受此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呈现波动态势。招商证券银行团队研报数据显示,4月下半月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及持有期固收类理财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0%、2.6%、2.0%,较上半月明显回落。

5月13日~5月18日这周,债市整体走出牛陡行情,不过理财产品净值增幅却较前一周有所收窄。根据华西证券研报测算,纯债类代表产品方面,当周中长债代表产品区间收益率为0.05%,周环比下降0.02pct;短债代表产品净值区间增速为0.05%,周环比下降0.03pct;偏债混合类产品近7日区间收益率为0.08%,周环比下降0.02pct。

记者注意到,与之前相比,本轮债市调整对理财净值的影响幅度、影响时间都相对有限,并未出现明显的负反馈效应。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与银行理财当前的产品结构、资产配置情况有关。

今年,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产品是理财产品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中金固定收益研究数据显示,今年规模增长最快的是最小持有期型和非现金管理类日开型产品,规模增长分别在1.41万亿元和0.56万亿元左右。

“4月底债市波动最大的是期限较长的债券品种。上述银行理财配置长端比例不大,主要持仓中短端债券资产,因此净值回撤并不多。”一名股份行理财子人士认为,加上在2022年赎回潮后,银行内部对于债市波动均设有预防性操作,可以借助信托平滑、收盘价估值等方法平滑收益曲线。

其次是资产配置调整,银行理财普遍借助保险资管嵌套存款,由于相关存款在银行负债中作为一般存款列支,整体可以体现较高报价优势,高收益存款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2023年末理财产品的现金及银行存款配置规模约7.76万亿元,占比录得26.7%,较2022年末增加9.2个百分点。另据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分析师王海波估算,2024年一季度理财公司在资产配置上资管产品和货币类资产占比上升。资管产品占比环比上升3个百分点至29%,货币市场类占比环比上升1个百分点至35%。

“我们观察行业整体没有出现产品的负反馈效应。”国信证券非银金融行业负责人孔祥认为,原因之一是提前预防性赎回。经历2022年后,理财普遍加大基金专户配置,借助基金产品流动性优势替代直投信用债等低流动性资产,这种情况下考虑到负债端压力时,可以先赎回部分专户产品。

规模持续扩容

虽然近期债市波动频繁,但理财产品规模仍在持续扩大。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30日,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8.42万亿元,环比增加2.34万亿元。另据华西证券研报,5月以来理财延续前一月的扩容态势,5月5日~5月12日理财规模环比增1757亿元至29.42万亿元,不断创年内新高。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7.32万亿元,相较于一季度的11.24万亿元减少3.92万亿元,相当于4月单月存款减少近4万亿元。

理财、存款比价效应正在逐步凸显,“存款出表”开始引发机构关注。“近期金融机构负债端发生明显的变化,存款持续向理财、货基以及债基转移。”国盛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杨业伟认为,上述现象背后是受叫停手工补息以及此前一系列引导存款利率下行政策的影响,存款收益与货基、债基以及理财等收益差加大。

“居民投资端可选择资产减少。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下,理财的性价比凸显。”王海波也持类似观点。此外,他认为,2024年以来债券收益率快速下行,使得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回报较好,赚钱效应下吸引较多的资金流入理财。

理财扩容趋势是否持续?王海波认为,取消“手工补息”后企业存款将向理财转移,有望进一步推动理财规模增长。不过中长期来看,过去推动理财回报稳定且维持相对高位的一些因素可能逐步减弱,未来理财的回报或继续回落,理财规模增速可能放缓。

进一步看,王海波认为,债券收益率已经回落至低位,资本利得获取的难度在加大,同时通过保险资管投资银行存款也受到一定限制。另外如果非银存款利率之后能够进一步较大幅度调整,预计会倒逼理财去下调报价利率,最后再重新推动居民和企业重新回存普通存款。

杨业伟则预计后续银行理财扩张仍有空间。他认为,结构上,现金类和短债类产品仍为产品重心,尤其是当前短端资产收益安全边际较高,是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较好替代。

“这将造成银行和非银资金地位的转变,影响流动性分层和资金价格。”杨业伟认为,此前银行往往是资金融出方,而非银是资金融入方,银行在资金市场占有主导地位,存款性金融机构融资成本DR往往低于有非银参与的融资成本R,产生流动性分层。但如果后续非银资金更为充裕,或将导致R与DR利差的收窄甚至倒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