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经过上一轮扩张期后进入下行清算期,有两个要点:第一,经济金融下行了,第二要清算,没有谁比金融部门更痛切感到这一点。”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11月13日在第一财经金融峰会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指出。
李扬认为,处在全球经济下行金融清算期,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去杠杆。“金融中潜在非常危险的风险,就是杠杆率过高。中国有可能在这一轮危机中不能像上一轮(金融危机)那么舒服了,之前我们可以隔岸观火,这一轮是我们的事情。”李扬说。
李扬表示,过去四十年中国金融的发展得益于“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工业化先行,产业发展先于城市发展,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也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主要经验之一。它遵循的是“投资增加-产业发展-就业增加-人口集中-储蓄增加-城市发展-投资增加”,保证了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获得了就业的支持,从而大规模避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过早出现大城市无序膨胀。
他说,不管政策如何调整,始终要记得金融风险是存在的,不能让金融风险恶化,不能让金融风险蔓延。要加快金融改革,可以概括为以下七大要点:
第一,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李扬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对金融改革明确提出“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而非“完成”,这说明中国当前利率市场化远远没有完成,这个事情很复杂。第二,资本市场需要做大规模的调整。李扬指出,要注意商业银行和长期商业促进资本形成的作用。第三,金融监管。第四,强调金融科技作用。第五是普惠金融。第六是绿色金融。第七就是人民币国际化。
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均衡投放,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资金空转,推动上海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更好发挥“挑大梁”作用。
银行息差不应掣肘降息空间。
中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通过总量发力、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协调以及推动改革开放来实现更好的协调发力。
未来应避免陷入泛安全化陷阱,统筹发展和安全,重申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更具扩张性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稳定一线城市核心地区的房价和保护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市场主体。
经过四十多年的持续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收益率曲线也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