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家乐福携国美全面布局“店中店”模式,强化供应链是核心

第一财经 2019-04-10 13:00:41

作者:乐琰    责编:乐琰

无论是做传统零售还是做新零售,电商等,供应链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

这几年家乐福在中国市场与本土企业的合作越来越频繁,继腾讯和永辉入股家乐福中国业务后,家乐福4月10日宣布与国美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美将进驻家乐福遍布全国各地的200余家线下门店,推出 “店中店”,家乐福也由此成为首家与国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店中店”经营模式的外资零售巨头。

携手国美打造“店中店”

据了解,“店中店”模式是零售企业实现流量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有效方式之一。事实上,早在去年底,首批国美“店中店”已在北京、上海、无锡及杭州等地共计11家家乐福门店顺利完成改造并成功落地。截至目前的数据,家乐福及国美双方的整体销售情况均较过往有大幅提升。根据此次签署的协议,预计7月底前完成200余家门店的战略合作。

家乐福方面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目前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约200多家门店,这次国美以“店中店”形式合作,相当于进驻了几乎所有的家乐福中国市场门店,在家乐福大卖场内开设国美的专卖店,由家乐福统一收银。

家乐福-国美“店中店”家电专区囊括了国美目前全部的热销单品,包括“大家电、3C商品、智能单品”等品类。依托这一模式,家乐福密集的线下网点以及庞大的客流将为国美提供坚实的渠道基础供其挖掘增量客户;而国美的供应链资源和专业的服务人员,也有助于丰富家乐福家电产品结构,并提升家乐福家电类销售的专业性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这次与国美的合作主要是大家电方面的,小家电产品依旧由家乐福卖场自己经营。‘店中店’的模式有经营优势,比如可以减少家乐福的库存,因为国美的大家电商品由国美方面处理,不占据家乐福的库存空间,这对于家乐福是有利的。此次双方的合作并非租金模式,因此在销售、供应链方面未来还会有更多合作空间,比如家乐福在华有个全球采购中心。”家乐福集团副总裁,亚洲区总裁兼CEO唐嘉年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家乐福集团“2022转型计划”的指导下,将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关系。

国美零售总裁王俊洲表示,与家乐福合作是国美“供应链输出商”转型的又一成果,双方优势协同将产生“1+1>2”的效果。未来,国美将深化“家·生活”战略转型,继续推进向整体方案提供商、服务解决商和供应链输出商的产业角色转变,以更高效、更精准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满足消费需。“未来,我们也会考虑和家乐福在供应链、智慧零售等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合作。”王俊洲说道。

供应链与数字化

资深零售分析人士沈军认为,如今面对零售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传统零售企业纷纷打破行业思维定式,通过跨界合作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对于国美而言,通过在家乐福设置“店中店”可以迅速扩展,形成市场覆盖,这比自己一家一家寻址开店要便利和快速得多。对于家乐福而言,将大家电品类交给国美运作,可以减少库存压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与国美在家电品类方面的供应链合作,比如家乐福既然有自己的全球采购中心,那么未来国美或者其他合作方都可以成为大供应商。

“无论你是做传统零售还是做新零售,电商等,供应链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通过‘店中店’来加强供应链管理,享受商品品类、价格优势等,这也是家乐福此次合作的后续重大意义。”沈军指出。

谈及未来的业务发展,唐嘉年表示,零售的本质,是让消费者获得更优越的购物体验。未来,家乐福将通过全流程的智慧升级,打通线上、线下壁垒,重构人、货、场布局,力争从商品、物流、服务等多维度全面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真正实现零售的效益与价值。“未来,我们会考虑和其他商家也继续开发合作这类‘店中店’模式。”唐嘉年透露。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几年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资本和战略合作频繁,牵手腾讯后,家乐福在小程序等数字化方面开拓诸多智慧零售项目。2018年,家乐福大中华区业务表现利好,带动利润大幅提升,较去年同比劲增11倍达3.5亿人民币。家乐福正随着市场变化进行创新,在改造升级门店的同时,提升数字化实力,打通消费场景,打造消费升级新时代下的新购物体验。继推出Carrefour Pay之后,去年初始上线的家乐福小程序突破1,400万用户。截至去年底,全国所有家乐福门店均已接通“扫码购”,自助收银服务预计也于2019年3月底全部落地,数字化支付的渗透率稳步提高。“家乐福网上商城”现已覆盖全国50多个城市, 推出网上商城小程序。除了自建App平台外,家乐福还联手三大主流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及京东到家,推出1小时送货服务。

唐嘉年表示:“中国,是零售的实验田,能为集团在其他市场业务带来启发和借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