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市场广机会多国际化 上海成台湾青年创业热土

第一财经 2019-05-05 22:30:23

作者:任小璋    责编:黄宾

上海市涉及台湾青年创业项目的基地有20余个,涉台创业企业及团队800余个,台湾青年创业人数超过2000人。

“目前没有回台湾的打算,在还可以奋斗的年纪我都会留在上海打拼!”Lena Weng品牌创始人翁愉婷说。她九年前还是台湾一家银行的职员,2010年怀揣服装设计师的梦想来到上海创业,从买手店到创立自己的私人定制品牌,在上海的事业蒸蒸日上。

“台湾年轻人很喜欢自己创业当老板,有这样企图心的年轻人都希望自己以后的发展可以更加国际化,而不是单纯待在台湾。”翁愉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大陆市场很大,上海也是两岸经贸交往的重点地区之一。

近年来像翁愉婷这样来上海创业、工作的台湾青年已很多,特别是随着大陆经济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而孕育的广阔市场,正在不断释放发展的红利和机遇。

台湾青年来大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激励和影响了一代青年创业者,这里面也包括近年来纷纷来大陆创业、工作的台湾青年。

2018年2月,国台办又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旨在积极促进在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同年6月,上海出台《关于促进沪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办法》。

数据显示,目前在沪台资企业有13436家,吸引合同台资达到413亿美元。在沪台资金融机构43家,在沪台资企业总部73家。其中,在沪工作的台湾青年近万人,遍及科研机构、高校、国企、民企等企事业单位。上海市涉及台湾青年创业项目的基地有20余个,涉台创业企业及团队800余个,台湾青年创业人数超过2000人。2015年以来,上海市先后有8个单位获得国台办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及示范点称号。

台青创客家副总经理庄景盛此前在大陆经商多年,有自己的公司,3年前他和几个台商老乡投资成立了台青创客家。

庄景盛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当时一方面是响应国家政策,一方面是看到很多台湾人想过来发展。“不要说青年创业者,就是很多台湾中小企业要来大陆发展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对这边的环境、用人以及公司财务等都不懂。我们当时是想建立一个平台让台湾中小企业来大陆好落地。”

台青创客家是国内首个由两岸文化产业精英、知名企业家、投资家创立的孵化器,如今,它专注为台湾青年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及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

关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马克沪文创平台副总经理李刚对记者表示,台湾在文创这一块比大陆要早,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团队。“我们也是想把台湾那边比较好的创意和经验,把大陆这边比较大的市场和机会,包括台湾青年来这边怎么抓住这个机会,做更好的对接与合作。”

马克沪成立于2016年2月,是国家级众创空间,一直专注于文创园区空间创意运营,总部位于上海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核心商圈。

马克沪成立后很快觉察到有很多来大陆做文创创业的台湾青年,于是相继成立了台湾青年设计师实践发展基地、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华夏青年民族文创联盟等3个对台文创青年青创基地。

“上海这个市场比较大,企业对文创的需求肯定是存在的。同时,政府也重视,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上海于2017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李刚对记者说。

现在,马克沪与超过20家台湾文创协会、超过1000名台湾文创业者和设计师进行深度合作,与台南应用技术大学、实践大学、辅仁大学等10多所院校的设计院系产学研合作。

广阔的大陆市场

大陆广阔的市场是吸引和留住台湾青年在此创业和工作的一大主要因素。

旺旺集团数字营销处经理陈妙盈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旺旺集团工作了将近十年。由于她的父母曾在大陆经商,陈妙盈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大陆读的。陈妙盈称,她从在大陆念书开始到现在已有很多年,对大陆市场相对比较熟悉,当初选择留在大陆的台湾企业,是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这一优势帮台企更接地气地去做一些事情。

“大陆这些年经济发展非常快,上海这边汇聚了非常多的国际企业和国际人才,我们要面临的挑战和竞争压力是比较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希望借助这些平台能够不断地去提升自己,去尝试各种不一样的挑战。”陈妙盈称,她会继续留在上海,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相对来说,大陆这个市场比较大,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平台也比较多,他们都很愿意过来尝试。包括我读大学时也认识很多台湾人,毕业以后大多没有回台湾,更多的还是会留在上海这个地方发展,比如做律师、做银行投资或者创业等。”陈妙盈说。

翁愉婷对记者感叹,大陆这几年的经济发展真的是太快了。“在上海做生意最大的感受是你得要一直变,你没有一个模式是做稳了之后可以两三年不变的。”

“在台湾也许可以十年不变,你只要稳健发展,只要巩固好自己原本有的技术和能力就好。但在大陆,尤其在上海不太一样,你要一直推陈出新,要一直紧跟政策和经济状况,因为你随时有可能被淘汰。”翁愉婷补充说。

上海全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祥铭2008年从台湾来到上海,此前他的父亲已经在大陆这边做了几年生意。

“我父亲把一个刚设立的工厂丢给我,看我能否管得了一个工厂。当时连我在内只有十几个人,父亲没有给我直接的支持,客户都得自己去跑,这也类似于自己创业吧。”方祥铭谈道。

现在方祥铭的公司坐落于金山科创园台湾中小企业产业园,目前已有9大工厂,其中8个在上海。方祥铭表示,他们公司能发展这么好,受益于大陆这些年经济发展的红利。

顾虑与建议

虽然台湾青年在上海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文化等方面都还有很多不断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李刚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据他们接触到的有意愿来上海创业的台湾青年普遍有几方面的顾虑。“一是他们对办驾照、办居住证之类的事情还不熟;二是成本上的顾虑,上海的物价水平已经超过台北,光房租一项就超过台北30%;三是对市场的顾虑,比如他们对大陆市场怎么开拓还不熟,再则即便是两岸开始接触一些合作了,他们对大陆这边还老是担心知识产权的问题。”

李刚建议,对台湾青年创业的文创合作,首先要破冰的是两岸的交流、理解与信任。要主动走过去,多做做推介,特别是跟台湾的协会展开交流与合作,因为台湾的协会、社团组织非常发达。

“同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真正市场化的运作来讲,如果他们对大陆的市场没有一定时间的了解,没有足够项目的合作等前期的试水,他们是不太可能连人带公司过来这边安营扎寨的。”李刚说。

庄景盛建议,在国内一些相关展会上,政府部门可以给来大陆落地的台湾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做一个台湾专区,这样有助于台企更快地找到合作伙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