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紫光加深国产芯片布局,联席总裁刁石京亲自挂帅DRAM事业群

第一财经 2019-07-01 09:49:27

作者:来莎莎    责编:宁佳彦

DRAM产业呈现垄断格局,全球九成以上的市场由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大巨头垄断,中国的自给率几乎为零。

近日,紫光集团宣布组建DRAM事业群,委任集团联席总裁刁石京为紫光集团DRAM事业群董事长,“台湾存储教父”高启全为该事业群CEO。

此次DRAM事业群的组建意味着紫光将进一步拓宽在存储器领域的相关布局,但难度也显而易见。DRAM产业呈现垄断格局,全球九成以上的市场由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大巨头垄断,中国目前的自给率几乎为零。

紫光集团向第一财经记者确认,组建DRAM事业群后,刁石京和高启全现有的其他职务不变。

刁石京目前担任紫光集团联席总裁、紫光国微董事长、紫光展锐执行董事长、长江存储执行董事等职务,于2018年5月正式入职紫光集团,主要负责紫光芯片业务的规划与发展,其在ICT(信息、通讯与技术)领域拥有超过 30 年的行业工作经验,曾先后担任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综合组副巡视员、信息产业部办公厅部长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并曾负责国家电子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制定、基础电子与信息通信行业经营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高启全现担任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长江存储执行董事及代行董事长、武汉新芯CEO。从1980年起,高启全便在半导体及DRAM领域从业,先后在美国仙童半导体、英特尔等公司任职。1987年高启全加入台积电任一厂厂长,后创办旺宏电子,高启全还曾任台湾DRAM公司南亚科技总经理、华亚科技董事长等职务,是华人在全球DRAM界最资深的人士之一,有“台湾存储教父”之称。

在国内芯片企业中,紫光集团布局较广,涉及产业链上的设计、生产、测试等环节,但国内整体芯片布局处于比较早期阶段。

按产品形态,半导体主要分为分立器件、光电子器件、传感器和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又分为模拟电路(Analog)、微器件(Micro)、存储器(Memory)和逻辑电路(Logic)。

存储器主要分为易失存储器和非易失存储器,前者包括DRAM和SRAM,后者主要包括NAND Flash和NOR Flash。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DRAM和NAND Flash是存储器的两大支柱产业,中国严重依赖进口。其中,NAND Flash产品几乎全部来自国外,主要用在手机、固态硬盘和服务器。NOR Flash主要用于物联网,技术门槛较低,中国企业基本已经掌握,但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不如DRAM和NAND Flash。

目前在DRAM领域,紫光旗下西安紫光国芯开发的存储器芯片产品覆盖标准SDR、DDR、DDR2、DDR3、DDR4和低功耗系列LPDDR2、LPDDR4,其中二十余款产品实现全球量产和销售。该公司的存储器模组产品包括服务器内存模组(RDIMM,NVDIMM)、笔记本内存模组(SODIMM)和台式机内存模组(UDIMM)等。

去年10月11日晚间,紫光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紫光国微发布公告,拟剥离公司旗下专注于DRAM存储器芯片设计研发的西安紫光国芯给紫光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北京紫光存储。

在3D NAND闪存领域,国内首颗32层三维闪存芯片(3D NAND Flash)由紫光旗下长江存储耗资10亿美元,历时2年研发。2016年,长江存储在武汉新芯的基础上,由紫光集团联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湖北省地方基金、湖北省科投共同投资建设成立。

2018年,长江存储基地开始移入生产设备,实现小规模量产。到2019年,该公司64层三维闪存芯片进入规模研发阶段。此前有员工告诉记者,第一代产品技术“主要为了技术积累,第二代产品出来后才会根据市场需求量产”。

而于2018年1月正式完成整合的紫光展锐是紫光集团在芯片设计布局中最重要的一环。2013年和2014年,紫光集团分别以18亿美元和以9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展讯通信和锐迪科的收购,两家公司随后从纳斯达克退市。紫光集团称,整合后,在产品业务层面,展讯将继续聚焦于2G/3G/4G/5G移动通信基带芯片的自主研发与设计;锐迪科将致力于物联网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

今年巴塞罗那MWC期间,在被爆与英特尔5G基带芯片合作终止的同一天,紫光展锐也发布了5G通信技术平台—马卡鲁及其首款5G基带芯片—春藤510。

据悉,该款产品采用台积电12nm制程工艺,支持多项5G关键技术,可实现2G/3G/4G/5G多种通讯模式,符合最新的3GPP R15标准规范,支持Sub-6GHz 频段及100MHz带宽,可同时支持SA(独立组网)和NSA(非独立组网)组网方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