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雷诺增资10亿与江铃成立合资公司,四面出击欲破冰

第一财经 2019-07-17 15:34:17 听新闻

作者:钱童心    责编:李溯婉

雷诺集团增资10亿元人民币,正式成为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东,拥有50%的股权。

7月17日,法国车企雷诺集团和国内江铃集团宣布正式成立合资公司,进一步加快双方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战略布局。

雷诺集团增资10亿元人民币,正式成为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东,拥有50%的股权。目前,新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册。双方曾于2018年12月20日宣布达成合作协议。

在华建第四家合资公司

接近交易的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谈判持续了近一年半的时间才最终达成协议。这一过程对双方而言都是漫长的。

对于这次成立合资新公司,雷诺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主席福兰(Francois Provost)表示:“中国是雷诺集团的重要市场。与江铃集团就新能源业务达成合作,将有助于支持我们在中国的未来成长。雷诺集团是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我们将把在电动车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方面积累了10余年的丰富经验运用到合资项目中。”

江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天高表示:“此次与雷诺集团达成合作,将进一步促进江铃集团新能源公司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提升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公司是江铃集团于2015年成立的子公司,公司已获得了纯电动乘用车的生产资质。

而此前,雷诺在中国已经做了大量投资,并参建了三家合资企业,分别是东风雷诺、易捷特、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福兰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称,此次与江铃的合资公司将持续在电动车技术及智能网联领域进行深度布局,并推出一系列电动汽车支持江铃易至品牌的发展。

至于如何平衡四家合资公司的关系,雷诺方面人士称,东风雷诺是雷诺在中国十分重要的合作伙伴,这一发展战略不会改变,这也是雷诺在中国使用“雷诺”品牌的合资公司。江铃新能源将保持江铃的自有品牌,未来是否会引入“雷诺”品牌的车型目前仍不清楚。

“我们会平衡好这几家合资公司的关系。”这是雷诺集团高层今年上半年在中国访问时所做出的表态。根据雷诺集团2017年的中国销售规划,到2022年,雷诺汽车在中国的销量要达到55万辆的目标,而去年雷诺旗下合资公司的销售总和仍仅有20多万辆,与江铃成立合资公司也将推动雷诺在中国的进一步布局。

抱团破冰

7月16日,雷诺集团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销量数据。在全球市场急剧下滑的情况下,雷诺全球销量下降6.7%,好于全球市场下滑7.1%的表现。不过除了在欧洲和法国市场表现稳定以外,雷诺在中国等其他市场的下滑严重。总体而言,雷诺今年上半年销量达193.9万辆,勉强保住了全球市场4.4%的份额。

在中国市场,雷诺上半年销量大幅下滑23.7%至9万辆,跌幅几乎是中国乘用车上半年销量跌幅的两倍。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下滑12.7%。不过借助今年下半年在中国推出的第一款电动车雷诺e诺,以及对江铃集团新能源的注资,雷诺寄望稳住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在电动车细分市场,雷诺电动车全球销量上升了42.9%,总量超过3万辆。

近年来,法系车在中国的销售面临严峻挑战。今年上半年,法系车在华销量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7%大幅下滑到0.7%。同为法系车的标致雪铁龙集团周一公布的上半年销售数据显示,其在中国上半年销售锐减60%,全球销量也大跌12.8%。

严峻的局势令法国汽车厂商很“头疼”,而江铃的日子也不好过。前不久江铃汽车公布的年报显示,尽管2019年时间已经过半,但是其距离完成整车销售38.3万辆的计划目标仍然很远。2019年上半年,江铃汽车累计销量为13.66万辆,同比下滑7.27%。

接近交易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雷诺和东风的合资公司2017年曾实现7万多台的业绩,但2018年至今,市场遭遇寒冬。雷诺希望借助电动车实现新的突破,这是雷诺考虑寻求江铃作为合作伙伴的原因之一。考虑到近年来,国有汽车厂商的日子也不好过,而且外资向中国合资公司实际注资的案例也不多见,雷诺的10亿元是‘真金白银’,这令江铃很难拒绝。

上个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福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将积极参与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发展。福兰说道:“中国政府开放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的外商投资,对整个中国市场的开放是有好处的,能够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而中国的消费者也能享受到切实的利益,雷诺将继续在中国市场进行投资。”

他还表示,尽管今年以来,中国政府电动车补贴退坡加速超预期,导致了公司成本的上升,但雷诺仍然看好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长期的发展。他还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成本。只要技术的发展能够令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景将一片大好。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股票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