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医疗技术企业闯关科创板

第一财经 2019-07-21 20:55:44 听新闻

作者:钱童心    责编:彭海斌

2018年,中国对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总额创下了50亿美元的新高。

7月22日,科创板首批企业即将挂牌,科创板被视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对于鼓励企业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生物科技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聚焦研发支出资本化

作为科创板的首批上市公司,国内主动脉支架生产商上海微创心脉医疗和南京微创诊疗企业南微医学来自医药生物行业。这为中国生物科技迈向更高水平的创新开了一个好头。

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昊海生物过会,科创板一共受理了32家生物医药相关领域企业的上市申请。

科创板上市共有5套标准,其中适合生物医药企业的有两套。标准二要求公司市值不低于15亿元人民币,最近一年收入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标准五要求市值不低于40亿元人民币,医药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II期临床试验批件。

目前已经申请科创板的生物科技公司中,估值超过40亿元人民币的仅有复旦张江、微芯生物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

由于生物科技行业前期研发成本高、投入大,科创板问询中尤其关注研发支出资本化。微芯生物就因首轮披露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点与产品获批上市时间间隔较长、税务加计扣除金额和研发费用金额存在较大差异等原因,被要求修改关于研发支出资本化对发行人业绩影响的风险表述,并定量分析采用不同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点对其报告期各期业绩的影响。在微芯生物对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主动调整后,顺利获得科创板注册。

微芯生物其招股说明书中称:“新药的研发到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靶点确认,合成提取,化合物筛选,药理等临床前一系列的试验过程,还要经历临床一期到三期试验、注册申请和上市后持续监测等诸多复杂环节。”

研究机构表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加快,科创板各项制度渐次落地,势必将会有越来越多重视原创的生物科技公司对科创板上市表达兴趣。

根据德勤最新发布的《医药和生物科技资本市场评估和展望报告》,2018年全球市场的医药和生物科技行业IPO经历了“量价齐升”的一年,无论是从估值还是数量来看,美国、中国和中国香港市场IPO都触及了十年新高,而2019年医药和生物科技公司的增长势头也不减。

另据华兴资本数据,中国对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总额去年创下了50亿美元的新高,2016和2017年的融资额度分别为35亿和40亿美元,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大幅增长。

从长期“跟跑”到“领跑”全球

中国生物企业的大规模原创同样已经开始发生。但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生物科技的发展仍然处于长期的“跟跑”,现在科创板的推出,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加速实现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国内精准医疗领军初创企业索元生物创始人、董事长罗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尽管中国创新药公司呈现爆发式增长,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人才大量聚集,为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中国初创公司研发的大多数药物仍以仿制药为主,专注原研药的企业非常少,出现热门靶点大量扎堆的现象,真正拥有创新核心技术,差异化的公司仍不是很多。”

找到药物真正的“生物标志物”一直是精准医疗的瓶颈。但凭借人工智能、大数据、芯片等计算机技术的突破,索元开发出一个精准医疗的核心技术平台。“我们结合了IT、芯片、生物等跨界技术,一个芯片能产生500万的数据量,1000个病人就是50亿的数据量,可以覆盖人体所有的基因组。把那些大公司的平台买回来之后,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分析其基因构成,这是典型的大数据分析和计算。”罗文向第一财经记者解释道。

罗文将这种模式称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新”,因为其研发的药物突破了仿制药的限制。通过这个独特的新药研发模式,只需要3~5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新药上市,大大缩短时间,减少资金投入,且成功率更高。

资本需要时间适应

由于中国的生物科技领域仍然刚刚起步,规模也远不及国际制药巨头,投资人对于医疗行业这类新兴的初创公司仍持谨慎态度。“尽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医药领域要实现颠覆性的原创,并取得投资人的信任还是很难。”罗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解释道,仿制药是过去十年里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但真正要做创新迟早要与国际接轨,还是要做一类原创药。

索元生物目前将大部分资金投入研发,今年启动了其在美国圣迭戈新建的研发中心,圣迭戈是生物医药公司聚集的“圣地”,附近有全球知名药企辉瑞、强生和武田等。

在新药上市之前,索元生物并没有收入、更没有盈利,对于这样的企业而言,过去几乎只有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一条途径。不过,近期随着港交所改革和上海科创板的推出,给了像索元生物这样的公司更多上市的选项。

对于盈利前景,罗文表示:“只要我们的临床试验结果一出来,一个适应证就是将近30亿美元的收入,如果有两三个适应证,那么一个药就是近百亿美元的规模。核心技术能够撬动巨大的资本回报。”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