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找油”

第一财经日报 2010-02-02 10:02:00

责编:群硕系统

对于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的中国,如何寻找和保卫自己的石油生命线,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的一道必答题。

保持和稳定中国原油生产并非没有意义。针对一些人经常提及的“封锁马六甲海峡就可掐断中国的能源命脉”的说法,王震表示,一旦出现这种特殊情况,中国生产的2亿吨原油将派上用场

  编者按:

  石油,这种被誉为“黑金”的“工业血液”,悄无声息地流淌在每一个国民经济的细微毛孔中,大到加油站巨大油罐内的汽、柴油,小如一个鼠标、一支圆珠笔,无不与石油及其衍生的化工产品息息相关。

  多年来,中国 这辆经济快车每每在加速前进时,能源的制约和瓶颈就显露出来。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九成能源自给,但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却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节节攀升,成为中国经济“向上之痛”。

  在刚刚成立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中,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也作为成员纳入到这个高规格的国家最高级别能源议事机构中。

  这只不过是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积极实施能源外交的一个必然结果。经济危机的不期而至,客观上却为中国能源“危中寻机”创造了便利条件。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平均,使得石油这种重要战略物资必须通过国际贸易才能达成其在全球的平衡使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但中国的石油仍然是入不敷出,严重依赖进口。

  对于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的中国,如何寻找和保卫自己的石油生命线,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中国人的一道必答题。

  能源外交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能源外交特别是石油外交取得最多成绩的一年。去年年初,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带队之下,中国在沙特得到了在任何时候均保证对中国的原油供应的承诺。

  随后,中国又很快在此前困难重重的中俄能源谈判上取得突破。而中俄“石油换贷款”协议墨迹未干,在南美洲,中国与巴西、委内瑞拉之间的石油大单也相继签订。

  据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介绍,去年中国与俄罗斯等国签订了600多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综合算下来,每年帮助中国获得了约7500万吨进口原油保障。

  若与去年中国2亿吨的进口原油总量相比,相当于中国全部进口量的37%是通过贷款换石油的方式获得。由于贷款换石油协议多为长期协议,这种协议形式实际上是锁定了我国将近四成的进口原油的稳定保障问题。

  再加上中国与中亚的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等项目的顺利推进,中国在获得充足能源进口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在原来通过东南海上能源通道获取油气资源外,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均获得了稳定的陆上油源,实现了石油来源的多元化。

  虽然今年国际能源市场与去年世界受经济危机冲击而陷于低迷已经大为不同,但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多位能源专家均表示,今年,中国在各方面的能源外交肯定还会稳步推进。

  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充足的经济实力,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和外汇储备的长期积累,中国的能源外交具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撑。去年“贷款换石油”得以顺利推进,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另一方面,国际领域内中国积极发挥大国影响的各项举动,也将助推能源外交的务实前进。

  “能源外交一直是我国外交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将肯定还会有重要的能源外交活动。”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资深专家张抗说。

  除了在供应侧继续通过外交途径获得充足的能源,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还判断,中国今年还将与以国际能源署(IEA)为代表的能源消费大国进行消费端的国际合作。

  对内挖潜

  如果留心中石油刚刚结束的公司年会,人们就会发现,不管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还是“潜力王”长庆油田,抑或是塔里木油田或新疆油田,其负责人均表示将把勘探工作放在首位。

  据中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透露,过去的一年,中石油集团“油气勘探成果显著,成为建国以来第5个储量增长高峰年”。而过去的十年,中石油累计新增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到56.5亿吨。

  按国际惯例将采收率按30%计算,相当于增加控制储量17亿吨,年均增加1.7亿吨,实际上高于中石油自身的采油数量,中石油的石油开采可谓是“可持续的”。

  尽管数据乐观,但接受本报采访的能源专家均表示,中国通过勘探弥补快速增加的石油需求的可能性不大。

  “即便已经把勘探提到了如此重要的高度,我们看到,中国的勘探速度仍然跟不上中国石油的消费加速度。”王震表示,中国未来的勘探潜力在于西部与海上,但即使按最乐观的估计,这些区域的油藏也无法满足中国的需要。

  提高采收率,是中国石油企业弥补勘探量不足,从而在国内挖潜的另一重要途径。张抗表示,按目前中国的石油地质储量计算,每将采收率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能从地下多采出的石油就达到2.6亿吨,超过目前中国的年石油产量。

  在黑龙江,大庆油田便是依靠着基础井之后的外围油田开发、聚合物驱油等新技术,一次次在产量下滑之前用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找到了“接替产能”,并顺利实现了连续27年高产5000万吨以上的成绩。

  不过,提高采收率一般只应用于老油田和成熟油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中心主任林伯强说,作为油田开发的基本规律,石油开采总是越往后越难,因此,应用新技术提高采收率,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与油田后期的开采难度相抵消,很难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石油生产总量。

  因此,从石油供应侧来看,对于中国而言,对内挖潜只能是弥补中国能源饥渴的一个辅助手段,而大量的石油,仍需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

  当然,保持和稳定中国原油生产并非没有意义,它具有威慑作用。针对一些人经常提及的“封锁马六甲海峡就可掐断中国的能源命脉”的说法,王震表示,一旦出现这种特殊情况,中国国内肯定已经处于“战备状态”,本国生产的2亿吨原油将在特殊时期派上用场——这是原油对外依存度接近100%的日本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和平时期,能源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应加强中国能源使用侧的管理。

  王震表示,中国长期以来过度关注能源的供给,而很少从需求角度做好能源管理。“怎样把能源用好,这是我们真正需要做好的工作。比如,提高单位能源价值,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减少排放。”

  林伯强认为,从长远看减少石油的消耗量是中国维持能源安全的主渠道。

  具体来看,消耗成品油最多的汽车行业将首先成为“开刀对象”。林伯强说:“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将是中国发展过程无法绕开的。”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