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年度十佳金融投资书籍

第一财经日报 2014-02-07 06:35:00

责编:群硕系统

你不必历经竞选和政治斗争成为政治家,就可以像他们一样思索世界经济形势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甚至可以打败某个中央银行,迫使愚蠢的政策回归正轨,这是不是很激动人心呢?

从市场的进化中掘金

试想一下,你不必历经竞选和政治斗争成为政治家,就可以像他们一样思索世界经济形势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甚至可以打败某个中央银行,迫使愚蠢的政策回归正轨,这是不是很激动人心呢?

这就是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经理工作的一面,这群聪明人的世界对于大众而言如同拜占庭帝国一样神秘而遥远。史蒂文·卓布尼通过强大的人脉撬开了这群聪明人的嘴,《黄金屋:宏观对冲基金顶尖交易者的掘金之道》描述了一群全球最优秀的宏观对冲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经历以及投资思想的演变。

巴顿·比格斯的《对冲基金风云录》呈现了对冲基金界的传奇故事,《黄金屋》则偏重于投资思想,并且不乏案例,直白而犀利的采访让这群聪明人无法掩饰过去所犯的错误。

这本书中选取的人物都很有代表性,有家族基金管理者,有国际大型投行的管理人,更有从英格兰银行转战对冲基金的人。出身不同,因而全书展现的投资思想精彩纷呈,甚至是冲突。

这群聪明人一般在寻找那些不常见的所谓“远离均衡”状态的价格波动,通过正确识别在何时、何地市场偏离其均衡状态最远,投资存在价格偏差的市场,直到失衡现象得到纠正时再退出市场获取回报。

理论上,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广泛授权带来的优势,灵活地从一个市场换到另一个市场,从一个机会转移到另一个机会。

但实际中,正如一个游戏中,聪明人越来越多,过程会变得很好玩,而结果也会很难看。作为对冲基金行业中的王者,宏观对冲基金正面临这样的尴尬。截至2013年10月底,对冲基金平均收益为6%,远低于标普500和大型共同基金25%的涨幅,其中宏观对冲基金表现最差,平均收益为-4%。

这样窘迫的收益已经不是首次,自上世纪90年代末宏观对冲基金首次落寞之后,本轮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对冲基金再有黄昏的迹象,从2010年中开始就表现不佳,行业处于净赎回的状态。

追溯原因,这和宏观对冲基金的立身之本是有关系的。2008年危机以来,之前的低波动性、低利率、收益率扁平时代过去了,极端波动性再次杀回市场,宏观变量明显变成影响投资表现的关键推手。

通俗一点说,宏观对冲基金盛行的土壤是监管宽松和货币宽松,依赖大类资产价格扭曲,但现在世界是平的,做起来难度很大了。

时变,势变,思维的进化背后,主导市场的宏观对冲基金正从旧派转向新派,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如索罗斯可以忍受60%的浮亏,但后者是积极止损。

虽然行业整体低迷,但此书中采访的人士业绩仍是行业翘楚,归根结底在于,他们的渊博知识以及丰富的市场经历使其能良好地应对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通俗一点说,保持思维的更新,而非惯性,可以更少地受到市场的惩罚。

正如索罗斯所言:“我不会用一套特定的规则来玩游戏,我会努力去寻找规则的变化。”(艾经纬 作者为本报编辑)

谁主沉浮:窥货币而知世界

一部世界史,内容浩如烟海,世界霸主犹如城头变幻大王旗。但这毕竟是历史,那么,在特定时段尤其是当下,有没有一个好的坐标轴或是标的来观察世界格局的演变呢?

最直接的角度自然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政治影响力,乃至文化软实力,但其中只有前两者可以量化,有没有更简单甚至统计周期更短的?这恐怕就要数货币了。

日本人中林伸一、小林正宏合著的《从货币读懂世界格局》正是抓住这个角度,从货币这个小的切入点剖析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世界货币格局,以及背后的世界格局演变。

IMF最新《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全球央行的外汇储备总额达到11.4万亿美元。美元储备为3.8万亿美元,占61.4%(2008年金融危机时全球央行美元储备比例超过65%)。

在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的背后,正是各国货币竞争力角逐的结果,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金融体系日趋不稳定,本书解读美元霸权的走向、欧元区诸问题、人民币与日元的未来。

1971年,尼克松出乎意料地在戴维营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从金本位制过渡到浮动汇率制度,当美元摆脱了黄金的枷锁之后,美国依靠铸币税强化了霸主地位。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之后,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发展中国家被“剪羊毛”。

世界上很多国家不喜欢美元的霸道,尤其是本轮金融危机中美联储QE政策带来的资本冲击,但很多人又喜欢美元占有美元,这就是强势货币的生命力。

虽然“9·11”危机乃至2008年金融危机弱化了美元,欧元的诞生带来了竞争,以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SDR,但短期之内美元仍将保持领先地位。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观察美元,美元指数很多时候会带来一个错觉。譬如2013年中美元指数乏力,因为美元指数不能反映美元全貌。

2012年很多人在预测欧元区解体,欧元也将崩溃,但到目前,欧洲正变得更好,不过欧元经此一役,挑战美元也就力不从心了。欧元的经历说明“老二”的位置是不好坐的,其实在此之前日元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了。

结合1978年至今的美元兑日元走势,笔者总结出:1.日本之于美国,政治上是傀儡,经济上则是附庸,两者时而甜蜜,时而同床异梦;2.谈判是拉锯战,部门间的政治力学很微妙;3.一个广场协议让日本人自信膨胀5年又失落20年;4.央行干预外汇市场更多时是疲于奔命且无效。

至于人民币,虽然内贬外升饱受诟病,但人民币国际化势头凶猛,截至去年三季度,人民币的日均交易额升至第9位,市场占有率已达1.49%,中国央行已与22国或地区签署超2.2万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

但从日元、欧元的经历来看,美元与人民币之间难免有一战,这些年的中美经济战略谈判前外汇市场波动即可见一斑。

笔者以为,中国央行对此不可能没有考虑,悄悄地增加黄金储备正是防范性措施之一,据彭博推算,中国央行目前持有的黄金储备接近5086公吨,而中国自2009年以来一直拒绝向IMF上报黄金储备量。

货币格局纷繁复杂,而此书脉络清晰,是本不错的普及性读物。(艾经纬 作者为本报编辑)

投资笔记 成功投资从写日记开始

这几年读过不少海外金融投资题材的书,但能让笔者记住的作者微乎其微,巴顿·比格斯是记得最清楚的一个名字。

巴顿·比格斯是华尔街的老人,曾任摩根士丹利首席战略官,创立了摩根士丹利研究部和投资管理业务部,他是《对冲基金风云录》系列的作者。《对冲基金风云录》堪称描写对冲基金界的经典性作品,不知多少人从中获得启发。

本文想推荐的是其《对冲基金风云录3:王者私语》,看起来是本不起眼的个人投资笔记,但这是一个对冲基金界老兵持续两年多的投资思考,尤其值得说的是,这是比格斯先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其已于2012年7月去世,可谓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本书最让笔者动容、沉思的是开篇的导言,寥寥千字,分量却若千钧。其子小巴顿·比格斯读完此书说道,“父亲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魄力、勇气和高贵气质都源于他每天应对险象环生的投资事件,即那些事关生死的投资问题时积累的经验。”

比格斯开篇即言,“我从事的宏观投资看似简单,实非易事。世界性的视野是很有必要的,但你不必像亨利·基辛格那样凝视窗外,遥望远方,深沉地思忖着撼动世界的战略思想。但在宏观投资领域,没有什么永远行得通的关系或模式。”

一句话,宏观对冲基金面对着不确定的世界,没有一劳永逸的投资策略,没有常胜将军。除此之外,在比格斯看来,投资战役不只是指投资的过程,其间,你还必须同自己作斗争,不要受到市场、职业风险、基准压力、竞争以及长线投资的孤独感的影响。

如何与自己作斗争呢?比格斯通过此书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策略——写日记,“日记必须在当时的情境中写,记录当时的煎熬与痛苦,而不能等事情过后再回过头来写。价值就在于,你可以在事后审视你当时的思想与情绪,看看自己做得是对还是错。”

笔者也曾写交易笔记,但有时因为懈怠,有时因为情绪,看到比格斯此言,犹若当头棒喝,笔者这两年深切地体悟到,交易是最好的修炼心性的方式,在重重压力之下,写个人日记是一个正确的办法,确实有助于你了解自己,改善你的投资行为。

比格斯坦言,“当我浏览这些日记时,我发现在这场投资战役中,跌宕起伏的事态对我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我做出了很多拙劣的决策,这太令我震惊和后怕了。”看到这段,笔者尤觉汗颜,投资很多时候不在于获取多少胜利,而在于少犯些错误,而这就需要从过往的错误中汲取教训。

投资的路途很漫长,有时甚至是不归路。宏观对冲堪称对冲基金领域的王者,也是笔者读完《对冲基金风云录》心潮澎湃所向往的。在比格斯看来,成功的宏观投资者必须是多才多艺的,能承担起多个角色,比如精明的分析师、投资学者、听众、历史学家、邮轮上的赌徒以及如饥似渴的读者。

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宏观对冲投资人,比格斯以为,阅读是至关重要的。他引用查理·芒格的一段话“在我的一生中,我没有见过任何一个人可以不阅读却在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中获得成功,一个都没有。投资是门复杂的学问,如果你认为你不阅读也能做好投资,那我实在不敢苟同。”

晋级成功投资者也许有很多窍门,但在没有发现捷径之前,那就坚持从最简单的开始——阅读、写日记。

(艾经纬 作者为本报编辑)

金融迷局 一个金融骗子的自白

《章鱼阴谋》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小说,其实却是真人真事,也印证了“现实世界比小说更有趣”这句话。

2008年金融危机失控前夕,臭名昭著的拜尤基金经理萨姆·伊斯雷尔遭到全美通缉。他主导了美国史上历时最长的巨额基金诈骗案,4.5亿美元从他手中蒸发。高盛被要求为此案负责,赔偿205亿美元,引起全球轰动。

这本书就是以萨姆·伊斯雷尔为主角来讲述的,书的作者叫做盖·罗森,是美国知名记者。

内心的期待,以及偶然的相遇,让萨姆跟着20世纪70年代的“华尔街之王”弗雷迪·格雷伯学习。从打杂帮工起步,一步步获得格雷伯的信任,并开始了解到华尔街特别是对冲基金行业的运作内幕。

在当时,对冲基金基本上不受法律监管,也没有信息披露的要求,因此交易员通过大量的内幕交易来获利——暴利来得惊人又容易。

萨姆的悟性颇高,很快就掌握到了在华尔街赚钱的秘诀,甚至马上青出于蓝。在1987年股灾的时候,当格雷伯等“老前辈”陷入亏损的时候,萨姆因为提前获得信息,不仅躲过一劫,还大赚了一笔。

到了1996年,他与合伙人一起成立了拜尤对冲基金,并引入了一套复杂的运作方法,号称准确率高达86%。而在前两年,这一对冲基金迎来了亏损,为了防止客户赎回资金,萨姆和其他合伙人设立了一家虚假的审计机构,为拜尤出具了严重高估的审计报告。

“如同传说中的浮士德博士一样,为了换取世俗的力量,伊斯雷尔已经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在拜尤基金俯瞰长岛海湾的漂亮办公室(由船库改建而成)里,站在一堵由电脑屏幕组成的墙壁前,他曾经扮演现代社会里的巫师,无中生有地创造了巨额财富。多年来,拜尤为投资者提供的年回报率达到了18%,但这只是一场戏而已。”书中写道。

谎话的编织就此开始,以不真实的业绩吸引新的投资者,成为拜尤的盈利模式。当谎言越描越大,萨姆等人就需要用一种非常规的办法来解决,而也因此上了章鱼阴谋的当。

萨姆对盖·罗森详细解释了事情的经过,而盖·罗森本人也对基本的情节做了一个验证。所以本书的内容基本上真实可信。

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人性的描写也相当淋漓尽致,萨姆以及格雷伯等人并非简单被脸谱化成“坏人”,而是在事情发展中体现了复杂的人性。

本书被作者自称为是“一个骗子大师的自白”,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如果拍成电影,会很考验演员的演技。

(江怡曼 作者为本报记者)

金融迷局 美债炙烤着白宫

近两年来,美国国债问题就像是一部漫长的惊悚电影,跌宕起伏。

从2011年夏季的“债务上限”之争导致美国国家信用评级遭到历史性的降低,到2012年底的“财政悬崖”,再到2013年9月的美国政府“停摆”,每一次的危机都让全球金融市场乘上过山车,大量资金从风险资产中退出,寻求“避风港”。

2月7日,美国的债务又将再次触顶,尽管用提高上限来解决“燃眉之急”已经被视为必然,但如何彻底摆脱债务僵局已令全球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献计献策。

其中,两位美国学者所著的《火烧白宫》一书就充满了智慧和独特的建议,让读者对美债问题有了新的理解。两位作者一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现为华盛顿智库彼得森世界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西蒙·约翰逊,另一位是法律与管理咨询专家、康涅狄格大学法学副教授郭庾信。

这本以美国国债问题展开讨论的著作用了“火烧白宫”这样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题目,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正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正如本书译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1812年战争’中,英军攻入华盛顿,把这个新国家的总统府——白宫付之一炬。这一事件成为美国历史上一块无法抹去的耻辱印记,与200年前被外敌纵火羞辱相比,这更像是一次自焚,炙烤着白宫,吞噬着这个世界头号强国的经济根基和社会信心。”

作者指出,在建国之后的第一个150年中,美国能够非常谨慎地对待财政预算,只有在战争的紧急情况下才可能增加公共债务,二战结束后至上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推行的都是负责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然而,从肯尼迪政府开始,“预算平衡”的原则遭到了摒弃,美国政府因筹建社会福利网而大量增加了财政支出。此后,里根政府又因选票政治的需要,不仅扩大军费开销,还开始推行大幅度的减税计划,导致美国出现了现代史上首次赤字危机。

尽管之后老布什和克林顿的增税政策使债务问题一度好转,但小布什上任以后,大力推行战争、减税政策、医疗国防开支,导致债务问题恶化。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奥巴马政府继续减税扩大财政支出,债务问题进一步恶化。

众所周知,美国国债向来都享有“永不凋零的信用”的美称,然而,无论哪个国家,一直这样入不敷出,凋零也只是时间问题。尤其是美国两党在政治上的博弈,令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看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那么美国是否应该放弃自救的机会呢?两位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提出了一种在不对美国社会保险体系产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降低长期赤字水平,并将国家债务水平降低到一个合理水平的方法,同时也能够消除现有的经济扭曲,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最急迫问题。这些建议正在受到美国决策者的认真考虑。(张愎 作者为本报记者)

投资文化的陨落

拿到《投资还是投机》这本书,先入为主地以为是探讨投资和投机的区别,但仔细读下来却发现内容和第一印象不符。笔者以为“投资文化的陨落”更契合原书英文的标题(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所要表达的含义。

本书作者约翰·博格指出,美国金融业短期投机文化已经泛滥成灾,逐渐取代了曾主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早期的长期投资文化。这样的变化使得金融界受益,却损害了投资大众的一方。

作者约翰·博格是一位从业60多年的金融老兵,是先锋集团的创始人与董事长。他对金融业的贡献在于已经被完美实现的概念——指数基金。1976年,博格创建了第一只指数共同基金(即现在的先锋500指数基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投资时代。但在这些光环笼罩之下的博格有着另外一面,年逾80岁高龄的他仍然像吉诃德一样,直言不讳地抨击共同基金的弊端。

很多人认为共同基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途径,以低成本获得分散投资的好处,事实上共同基金有强烈的动机去为自身牟利,更甚于保护投资者的长期利益。作者还将较多笔墨用在第一只指数基金的成立历史和指数基金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ETF的入侵上。

博格也给投资者提出了10条投资建议,其中包括记住均值回归法则、选择最正确的基金买入并长期持有、“忘掉那根针,买入整个草堆”等。

中国基金业的发展与美国共同基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005年~2007年中国基金行业也经历了蓬勃发展,但是随着漫长熊市的来临,共同基金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遭到普遍质疑。最近这两年基金行业大力发展“工具型基金”,比如指数基金、分级基金,ETF的发行规模和数量也呈现井喷态势。

但是,笔者不能完全认同约翰·博格提出的投资建议。买入整个草堆可以,但是不能太长期,“均值回归法则”同样也适用于整个市场。近期上证指数又回到了2000点附近,2001年上证指数就曾经达到过这个2000点。高波动的市场很容易将投资成果化为灰烬。

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完全有效的市场中,相信仍然存在一些优秀的基金管理人,他们对市场有真知灼见,对投资者富有责任心,他们孜孜不倦,是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

那么如何挑选出优秀的基金管理人?选择过去的赢家——特别是在很短时间内获得超高收益的基金是不靠谱的。约翰·博格提出的“4个P”准则仍然具有参考价值。“4个P”分别是人(people)、投资哲学(philosophy)、投资组合(portfolio)和表现(performance),其中历史业绩表现被放在最末位。

总之,不管你是否认同约翰·博格的观点,跟随约翰·博格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你对美国共同基金的发展和出现的问题,以及指数基金的起源和演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或许是本书对中国读者最大的价值所在。

(张砚 作者为本报记者)

用反脆弱击落“黑天鹅”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可谓金融界一位有意思的人物,从“9·11”事件和次贷危机中大赚一笔后,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思想家,常发出一些颠覆常识的言论。

他在《黑天鹅》中用一个寓言引领了金融界对“肥尾”风险的讨论,他告诉你黑天鹅一定会稀有的、出乎意料的、负面影响巨大的颠覆人们对白天鹅世界的认知。而在《黑天鹅的世界》中,他告诉你预测市场只是徒劳,黑天鹅事件更是不可预测。这两本书曾经风靡一时,虽然没多少人敢说自己读懂了。

其实在《黑天鹅》作品系列之后,塔勒布前两年还出版了《随机漫步的傻瓜》和《随机生存的智慧》,这两本仍是在强调,这个世界不是一条完美的钟形曲线,这是个黑天鹅肆意出没的年代,你不时就会被愚弄一下。

我们要绝望吗?既然黑天鹅是随机的,不可预测,而且破坏性巨大,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呢?

塔勒布宛如一个救世主,告诉大伙,不必绝望,只要增强反脆弱性就好。其新书《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可谓其思想的一大进化。这本书充满了激进思想,提供了解决黑天鹅的方案,但读起来会有种思维颠覆的快感。

在塔勒布看来,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抚”。

那么,什么是反脆弱呢?塔勒布以为,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这就叫反脆弱性,反脆弱性超越了复原力或强韧性。复原力能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反脆弱性则让事物变得更好。

与黑天鹅的属性一样,反脆弱也偏好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它也偏好错误,准确地说是某一类错误。是不是难以理解?塔勒布干脆说,说得直白些就是有了反脆弱性,我们做得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好。

但现代化进程中,以及经济运行中,我们恰恰在剥夺反脆弱性,譬如极为焦虑、过度保护子女的父母,试图帮助我们却往往会对我们造成最大的伤害。譬如在经济波动之时,政府往往出手试图防范潜在的经济危机,但事实上,这种熨平经济周期的做法是愚蠢的。本轮金融危机之后,为何宏观对冲基金运行不佳,盖因大规模的政策刺激改变了以往的经济运行的节奏。

所以,塔勒布劝诫,当你寻求秩序,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而当你拥抱随机性,你却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这是因为,复杂系统往往会引发失控的连锁反应,它会减少甚至消除可预测性,并导致特大事件。

此书延续塔勒布天马行空的风格,他会谈到独裁国家的脆弱性,也会谈到饥渴的驴子,还会谈到胖子托尼,更会谈到炼金石,在这些看似分散的内容之后,他构建了一个三元结构将这些串联起来,希望你慢慢体会。

对于金融投资而言,既然黑天鹅无处不在,那我们就索性爱上随机,拥抱随机吧。投资是一个很好的自我修炼方式,从塔勒布这些颠覆性思维中,你可以去揣摩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当然你还可以多去看看谍战剧,特工们是如何应对随时发生的危险,过去一年,笔者正是这么做的。

(艾经纬 作者为本报编辑)

让交易成为一种本能

在客观交易、程序化交易大行其道的现在,直觉交易被不少投资者所摒弃。然而罗伯特·科佩尔《直觉交易者》中却指出,直觉交易其实是高手的最高境界。

该书大多数篇幅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的,通过对职业交易员的采访发现,不少成功的交易者也推崇直觉交易。

直觉就是没有经过思考就做出的决定和下意识的反应。书中不少职业投资者将交易比作冲浪、比武、赛跑、搏击、弹钢琴。实际上,任何行业都是一样,都是通过训练把一切转化为潜意识和潜意识的本能。

书中提到,任何行为的学习都要经历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学阶段,在这个阶段要了解交易是怎么回事。在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在市场中幸存下来,你的任务就是积累经验不要赔钱。

第二阶段是要改变观念,将交易的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从而学习如何利用一手交易合约持续获利。

第三阶段是胜任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你的资本回报率。在第三阶段你可以开始进行多手合约、利差、期权、金融衍生品及其他所有交易。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则发生在胜任阶段之后。

以弹钢琴为例,第一阶段是识音符,第二阶段是把音符连接在一起,第三阶段掌握的是乐曲演奏,能按照乐谱精确演奏。但是这一阶段却并不一定比一架自动钢琴弹得更好,即在第三阶段中,程序化交易是完全可以满足交易者需求的。

然而进入第四个阶段却是一种超脱,不再是机械化演奏。就像一个钢琴家可以不完全按照乐谱演奏,会在演奏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觉、理解或直觉,也许会特意拉长某个音符。在这个阶段你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交易,虽然你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知道的,也没有让你参与交易的外部刺激。交易是自如发生的,没有任何犹豫。

第五阶段是专业阶段,交易几乎全靠直觉完成,全凭感觉行事。这也是很多以运动为代表的领域中专业表现的一个特征。

虽然很多投资者崇尚着客观交易,但是事实上笔者一直对程序化交易存有一种质疑,那就是当所有策略都固化成程序,见招拆招。如果市场洞悉了你的策略,专打你的止损怎么办?任何程序化的交易系统都玩不过人脑,因为人脑拥有其不可测性,而程序化相对于人脑过于简单机械。记得有一个棋友与电脑下象棋,破解的绝招就是将五进一开局,这一与人对决从来不可能出的招数,对于电脑却屡试不爽,因为大多数的电脑软件不知道如何应对。

突然想到一句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事实上每个刚进入市场的投资者,由于对市场的一无所知,都是凭着直觉在交易,然而最高明的交易者也是靠着直觉交易,虽然同是“直觉”,却已大不相同。

(何安 作者为本报记者)

从历史中发现投资规律

如果你想让作者在《下一个暴富点》中直截了当告诉你,下一个暴富点在哪里,你可能会有点失望。股票?债券?黄金?不动产?费雪没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他只是用客观的数据和理性的分析,力图让你铭记股市涨跌交替变化的历史规律。

在他看来,历史在资本市场预测方面的巨大作用,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人们善忘而不善于学习,事实上,“哪怕是记住一点点的历史,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就拿投资偏好来说,有些投资者在骨子里深信,小盘股永远是最佳投资对象,对小盘价值股情有独钟;有些人则坚信大盘股最值得投资,大盘成长股稳定而且安全;另外一些人则声称科技股最好,当然最好是高股息股票。

每一种股票都有其坚定的拥护者,他们严格遵守自己的投资原则,坚守固有的投资理念。但归根结底,这都是错误的。

费雪在书中说,在某种情况下,某些类型的股票确实取得过不凡的历史业绩,但认为某一类股票拥有超长期收益能力的想法,源于人们短浅、善忘的记忆,回顾历史可以让我们彻底放弃这些固执的信念。

事实上,认为某一类股票具有天然的优越性,或是坚守着具有特定规模、风格、板块或内涵的某种股票,可能会让投资者犯下严重的错误。这种思维偏差会导致投资者的业绩在较长时间内落后于大盘。而长期落后于大盘又反过来会让我们的大脑犯更严重的错误,比如,盲目追求热门股、轻易放弃原本恰当的长期投资策略等等。

另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股票在长期的收益能力有无可能超过债券、现金、不动产和黄金?费雪通过历史数据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很有可能。

但是在股票这一大类资产中,如果选择某一局部类型的股票作为长期投资对象,既有可能在某些时期实现超额收益,也有可能在某些时期而且是较长时期不及大盘。这是长期投资的基本规律,只要你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

历史还可以告诉我们,哪些股票最有可能成为未来12到24个月的领跑者。

当熊市彻底反弹时,持有小盘股是个不错的选择。在牛市进入稳定期之后,你就应该选择大盘股了。牛市越成熟,你选择的股票盘面就应该越大。当然牛市的持续时间是不可预测的,但大量历史数据表明,最合理的策略是在牛市初期选择小盘股,在后期选择大盘股。

就这一点来说,如果你确信A股市场正处于牛市初启阶段,你就应该知道要选择哪些板块了。

费雪以史为鉴还发现,大多数投资者都像乌比冈湖的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超过一般水平,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上,只要避免频繁交易,即使以保守姿态对待股票,已足以让大多数投资者在你面前甘拜下风。

(黄宇 作者为本报编辑)

年轻人,你要非富不可!

“年轻人,你要非富不可。”香港权威投资评论家曹仁超在《非富不可》中说。

这样的说法,听起来真的是非常振奋人心。曹Sir的书,胜在感情丰富、文笔流畅、表意清晰,读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般畅快。这本书延续了之前的《论势》、《论战》、《论性》的文风,属于比较好看(或者说是难得好看)的投资书之一。

相对之前的三部曲,这本书是曹仁超为年轻人量身定做的投资“打气”书,而书里面也提到了他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是如何通过一时打多份工,赚钱来投资,终于实现了财富自由。

而正如香港人常说的“工字不出头”,曹仁超提到他“80%的收入皆为投资所得”。可以说,他本身的经历就是一个通过投资来创富成功的鲜明例子。

“若你每年能替公司赚取100万元,老板最多只会付你50万元薪金,从来没有一位老板会付150万元给只能替他赚取100万元的员工。更别提无法为公司带来一百万利润的普罗大众了,工资最多只能满足温饱,无法脱贫,要致富必须有薪水以外的其他收入。年轻人创业是其中一条出路,若不想创业怎么办?我老曹鼓励大家投资。”

其实我个人觉得工字未必不出头,关键是看哪种工、身处何种行业。记得之前有一个富翁来源的调查,结论是拥有千万以上家产的人,基本上有公司金领、企业家、投资人三类。

所以说,如果在一个有钱景的行业,有一份高薪水,也是可以实现致富的。可是如果自己所在的行业难以具备此条件,自己又想更富有一些,那就要考虑做生意或者是做投资。

而曹仁超也对年轻人的寻富之路提出了建议:

“我老曹不是教你一生只追求财富,年轻人有热血有干劲,青春十分短暂,若能在这段期间专注创富,成就更大。甚至应该专注得仿佛‘眼中只有钱’,贪钱更好。做事若不专注,又怎能成功?”

“创富可以是一种兴趣,很多富人都是这样。若视赚钱为苦差,一定不会用心去做,也一定不会成功。就如我老曹过去每天写投资专栏,35年不变,有人问我辛苦吗?不,除了想不到写什么的时候。能为读者提供财务意见以改善理财方法,又能在搜寻数据过程中找到投资机会,实在乐趣无穷,也因此得到不少读者的支持。”

与不少投资书籍总是教育人稳健至上不同,曹仁超特别强调年轻人的进取精神。

“30岁前投资要进取,60岁后要稳健。年轻时资金少、智慧不多,只有勇气,‘本小胆大’,因此要进取,不妨考虑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去投资,反正输光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最重要是不要怕失败,甚至一败涂地也没关系。”

读着曹仁超的书,顿时觉得有风东来、神清气爽、斗志满满。没错,这更像是一本励志书。尽管如此,有些话语,第一次读起来并不觉得什么,而反复思考,也略有所悟。

但在此书中你很难找到投资秘诀,或者根本就不要指望从书上就能得到所谓的投资秘诀。

(江怡曼 作者为本报记者)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