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民投资本旗下第二家海外投资平台落地香港

第一财经 2016-06-12 20:36:00

责编:吴茜

完成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七星控股不足半年,更名为“中民金融”的中民投海外资本运作平台,开始在香港市场上展露头角。

完成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七星控股不足半年,更名为中国民生金融控股有限公司(0245.HK,下称“中民金融”)的中民投海外资本运作平台,开始在香港市场上展露头角。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把中民金融打造为‘投资+投行’双轮驱动、促进产融结合的投资平台,是中民投资本在国内业务的自然延伸。”中民金融副董事长刘天凛如此总结,刘同时还担任中民金融的控股公司中民投资本的总裁。

去年12月,中民投完成对七星控股的收购,通过旗下资本运作平台中民投资本持有其70.58%的股权。收购完成后,七星控股更名为中民金融,业务范围涵盖证券、资产管理和中民财富,拥有香港一系列业务牌照。

中民金融是中民投在海外市场的第二个布局点。在此之前,中民投已在新加坡设立中民国际,并通过该平台斥资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思诺保险。

“中民金融这个平台,将来是与新加坡(中民国际)平台优势互补,成为(中民投)走向国际市场的两个轮子。”中民投集团总裁李怀珍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三大资本平台

从成立至今,运营尚不足两年的中民投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仅资产运作平台就有中民投资本、中民国际和中民金融三大平台。李怀珍透露,目前整个中民投的资产规模已达2000亿元。

“中民投的国际化布局有两个基本的考虑,一是在发达市场构建资本运作平台,二是在发展中市场构建产业运作平台。”李怀珍指出,香港和新加坡现已先后建成海外资本运作平台,优势互补;而在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和地区,重点则是产业运作。

去年,中民投在印尼投资建设工业园,斥资50亿美元。李怀珍表示,东南亚各国是中民投在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时最先布局的区域。未来,新加坡的中民国际还会继续发挥其在对接东南亚产业布局方面的优势,而香港的中民金融依赖地理优势,将着重与内地资源和机会的联系。

在香港搭建起资本运作平台之前,中民投就已经通过中民投资本在海外市场捕捉机会,包括与第一太平戴维斯合作设立投资基金进入英国房地产市场,以及入股香港上市的融资租赁公司远东宏信。目前,在与第一太平戴维斯的合作下,中民投资本已经设立两只投资基金,围绕伦敦及周边地产项目进行投资。不过,李怀珍表示,中民投资本未来的侧重点将主要放在内地,着重产融结合领域的机遇。

“未来3-5年,中民投资本的战略发展方向是通过参、控股一批金融机构,打造金融全产业链,向国内实体经济提供投融资。这个大背景下,近几年的发展将大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并购和投资。”刘天凛表示。

在单个项目层面,中民投已经进入欧美市场。李怀珍认为,从平台建设角度要循序渐进,中民投是一家新兴公司,团队理念的建设、模式的形成都需要时间。在项目层面,中民投日后还会再有新动作,但短期内不会急于在欧美设立新的资本运作平台。

跨境模式

中民金融的诞生,既赶上了去年内地公司在香港的买壳热浪,也伴着中资金融机构扎堆进入香港的大潮——这也就意味着,拥挤的香港市场上,早已有众多不同背景的竞争者。

“香港市场上,既不缺传统的商业银行,也不缺传统的投行,竞争很激烈,我们强调‘投资+投行’模式,核心就是要突出自己的重点优势。”中民金融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王兟直言,王此前曾任投资公司TPG的高级合伙人。

在中民投资本入主之前,七星控股已经收购了雨润国鼎证券(香港)和源丰资产管理的全部股权,这样就让中民金融顺理成章地获得了香港证监会的证券交易、顾问及资产管理牌照,随后中民财富又申请获得借贷人牌照。

王兟坦言,母公司中民投拥有60家民营企业作为股东,是中民金融最大、最重要的客户。民营企业有大量资产需要与资本市场对接,因此中民金融要关注的一个方向就是中港两地结合。中民投的发展方向与海外市场的动态,将是中民金融今后重点关注的两大投资领域。

而之所以选择“投行+投资”的商业模式,与当前传统投行发展面临的困境也有关。客户希望获得的需求不仅限于承销服务。基于投行市场服务的痛点,王兟认为中民金融将不仅仅局限在IPO服务或者基石投资。“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的产品就是上市公司,我们是一家可以生产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王兟解释,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中民金融可能先从早期的PE投资做起,待项目发展到合适时机再为其做上市安排。

截至2015年12月底,中民金融净资产总值约50亿港元。王兟认为,中民金融正处在三方面机遇的交叉点上,包括中民投本身迅速发展带来的产融结合需求,中国资本市场逐步打开并通过香港对接国际市场,以及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高科技对接过程中带来的新机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