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南斯拉夫那场惨痛内战,20年后化作一出黑色喜剧

第一财经 2016-06-28 08:53:00

责编:沈晴

《共同基础》被称为“纪录片式的作品”,希望打开视角,探究幸存者究竟是怎样,战犯又是怎样的。

话剧《共同基础》中,七个演员前往波斯尼亚寻找过去的历史线索,而真实创作过程中,演员们也经历了一次这样的旅行

凡妮莎·贝尔博站在舞台上,背景是凌乱的木头盒子,大屏幕播放着1994年的重大新闻视频——摇滚歌手科特·柯本自杀、英法海底隧道正式开通、车臣战争爆发、卢旺达大屠杀开始,她不带任何感情地叙述自己的小故事:

那年,凡妮莎还在萨拉热窝。她被一个检查站的士兵拦下来,不知道该说自己是什么身份。她其实是穆斯林,但从名字上看不出来,她说自己出生地是塞尔维亚,士兵追问到底是哪个民族,凡妮莎灵机一动,说她是个犹太人。最后被绕糊涂的士兵放她走了。

“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在欧洲地面上,有人因为说自己是个犹太人而救了自己一命。”这句话说出来,全场观众哄然都乐了。

“黑色幽默是一种很有效的工具,”德国高尔基剧院的话剧《共同基础》导演耶尔·罗恩(Yael Ronen)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这样说道,“这也许与以色列文化特性有关,我们实在有很多可以拿来调侃的历史段子。同时,我也发现观众很容易被幽默感打动心扉,可以用新的角度去看待严肃的历史主题。”

“对我自己来说,历史也许并不常常是幽默的,却是值得讽刺的。黑色幽默可以着重强调这个讽刺的态度。并不仅仅为了好笑,而是一种表达宣言、揭示陈词滥调的方式,帮人们说出内心真实想法。”她说。

这位1976年出生于耶路撒冷的导演,从小生活在由各种复杂冲突交织而成的社会环境中,对现当代历史保持着持续关注与思考,在此之前,她已经在欧洲各地执导过多部戏剧作品,如“第三代人”(Third Generation)由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德国三地的演员出演,“所有俄国人都爱白桦树”(All Russians Love Birch Trees)把畅销原著小说搬上舞台,“处境”(The Situation)则被邀请参加2016年柏林戏剧节。她的很多作品都赢得过各种奖项,并常常引发社会讨论,因此罗恩在同辈戏剧创作者之中显得尤为脱颖而出。

近日,她所执导的话剧《共同基础》作为“柏林戏剧节在中国”活动的首部作品在北京和上海巡演,即将上演的还有汉堡德意志戏剧院重新演绎的易卜生经典剧作《博克曼》以及柏林德意志剧院的新版《等待戈多》。三部作品都在2015年柏林戏剧节入选十部最值得关注作品。

《共同基础》高尔基剧院版剧照

舞台幻境崩塌于真实

《共同基础》创作于2014年,当时,在经历了多番对祖国问题的探讨之后,罗恩意识到自己需要转移注意力,回头重新看看其他国家的历史冲突。于是,她想到了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几年“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混战——没人搞得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谁在跟谁打,为了什么?随着深入了解背景,我反而更加不清楚冲突的原因,因为太复杂了。”她说,“因此我主张不要用政治角度去看冲突,而是关注给每个人所带来的影响。希望打开视角,探究幸存者究竟是怎样,战犯又是怎样的。”

作品中的七名演员大部分都来自前南斯拉夫地区,他们从战区的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诺威萨德和普里耶多尔等地移民至柏林,本文开头说自己是犹太人的那位凡妮莎就出生于现在的塞尔维亚。在战争发生的几年里,他们有的还是儿童,有的是青少年,经历了种种令人后怕的事件而不自知——比如,全家人躲在塑料棚里抵御毒气攻击;又比如,妈妈随身带一瓶毒药以备不时之需。而在成年之后,一些人又会发现,自己在柏林认识的新朋友其实是过去杀害父辈的后代。

这些故事里,观众分不清哪些是演员们真实的遭遇,哪些是为了角色创造出来的。但转念就会抛开分辨真假的念头,因为这些都可能发生。

剧中情节由七个人集体前往波斯尼亚寻找过去遗留的历史为线索,而真实创作过程中,演员们也的确经历了一次这样的旅行,并在这过程中各自记录自己的见闻与感受,最终成为剧本。因此《共同基础》又被称为是一部“纪录片式的作品”。

“不论演员带来什么内容、讲的台词或者表现出来的人格,都会影响整出戏的走向。如果换一班人马来演,等于换了一台戏。不过这里面,现实情况与虚构是互相穿插的。”罗恩对记者说,“比如,某个演员突然哭了,观众不知道是不是安排好的。我觉得舞台上最有魅力的时刻,正是当你分不清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真实的,不知道这是演员本身的反应,还是被角色演绎的效果。我非常珍惜这种突然迸发出来的真实感。”

对于罗恩来说,正由于政治冲突复杂难辨,所以在创作时应该着重于不同个体的经历以及战后生活所难逃的各种阴影。“情感上的和解必须发生在全新的地方,不会因为学校里教什么语言而受到影响。”她认为,这对于重新审视以色列民族的矛盾也颇有帮助。

导演耶尔·罗恩在歌德学院发布会现场

站在晦涩戏剧的反面

采访当天,罗恩与演员一行人刚到北京,他们仿佛从路边的的街景与建筑中,看到许多与前南斯拉夫地区、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相似的东西,比如,那些具有强烈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特色的庞大建筑、宽阔的街道,包括歌德学院所在的798厂房——罗恩甚至想到了以色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很多楼房。

“我其实非常惊讶这部关于巴尔干半岛复杂历史的话剧能巡演到中国,如果能获得本地观众的喜爱,这对我来说会是一件特别大的惊喜。”她对第一财经说,“特别想知道观众们对哪些具体的点产生共鸣,在哪里感到隔膜和陌生。”

显然,中国的话剧观众比她预料之中的更为熟悉西方文化,在开场时候她用的那段历史素材堆叠,其中提到的迈克尔·杰克逊、电影《本能》,对于中国人来说,同样能够制造出九十年代初的历史氛围。

罗恩之所以如此惊讶,是因为她属于那类比较关注观众态度和娱乐性的话剧导演。在2015年柏林戏剧节上,《共同基础》获得了观众奖。“我的作品非常直接,大家能够轻易地与台上发生的事情产生连接。我不太讲究话剧的形式感,有时甚至也不考虑艺术性,唯独重视的就是内容本身,关于人类的经验。与观众不仅仅要在智力层面进行交流,还要有情感上的,于是就会有点娱乐性,比如,会说点俏皮话以免让大家感到无聊。”她说。

以色列国内的戏剧行业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不太一样,她对记者说,它们大多都没有来自政府或其他资源的赞助和补贴。当戏剧需要考虑票房收入才能生存的时候,创作者们就有义务做出能够对吸引大众的作品。

“虽然现在我很开心不用再考虑票房,只需要安心创作——但我始终会在意剧场里大家是否真的与台上的演员们有共鸣,而不是花了一笔钱度过极其无聊的一个夜晚。”她说。

事实证明,她可能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共同基础》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时,几乎所有的笑点包袱对台下的人来说都十分有效,演后谈环节,还有观众特别问到,里面唱的塞尔维亚民歌叫什么名字。“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对历史那么着迷,其实是为了从中找到解决现在的方法。这个道理是哪里都是共通的。”罗恩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