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科技产业化探索之路——清华控股发展案例

第一财经 2016-07-19 14:10:00

责编:孙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不仅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也在改变着全球产业生态,深刻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不仅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也在改变着全球产业生态,深刻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

2016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

当前复杂变化的科技新形势下,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领域,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从追赶到引领,不仅是部分科技从业者心中的使命,也需要辅之合理的路径和方法。

中国创新的全球位置

《纲要》指出,我国科技发展正在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在体制机制方面,适应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进一步培育和优化。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力量既有来自企业的产业界科研力量,也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相对于后者,前者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而相对于前者,后者积累的科学技术,在众多领域都具有深度和广度优势。

要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发挥部分企业自主科研的同时,还需激活高校和科研院所庞大的知识专利,既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也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行各业,科技元素无处不在,同时也渗进了个人生活各个环节,而在寻求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突围的路上,不能不在战略领域,在关键、核心、重大技术上进行突破。

《纲要》提及的科技,既有作为产业发展支撑的关键技术,例如作为信息化基础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也有作为国家战略支撑的关键技术,例如一系列支撑新型城镇化、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开展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技术,还包括一系列颠覆性技术,例如量子信息技术、空天技术、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

未来,围绕这些关键技术,围绕“重科技”开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势必打开新的蓝海,帮助中国经济、社会实现新的飞跃。

重科技产业化的清华案例

“12·9运动时,清华人走在民族救亡最前列;改革开放初,清华人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之强音,开一代风范之先河;而今世界经济风云迭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转型的关键时刻,清华人有责任再一次承担起推动科技创新的使命。”在清华控股联合第一财经举办的“铸重器·赢未来”夏季达沃斯主题论坛上,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表示。

清华产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历史,在“重科技”领域,清华产业也正在积极推动众多科研成果产业化。“铸重器·赢未来”主题论坛上,清华产业各路领军者汇聚,对“重科技”突围展开讨论和介绍经验。

在高端能源装备领域,作为机械设备“皇冠上的明珠”的燃气轮机,对改进世界能源结构、优化环境起到关键作用。然而,中国大地上始终还没有一台中国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轮机。

“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快了。我们力争在5-10年内产出中国拥有全球竞争力的燃气轮机。”清华控股成员企业华清燃气轮机董事长蒋洪德在论坛上表示,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在材料和加工技术领域,华清燃气轮机已取得长足进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已具备生产国产燃气轮机基本条件。

蒋洪德的另外身份是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在清华大学从事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研究,代表了国内燃气轮机科技的巅峰水平。

将产业和高校自主科技结合,推动技术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清华产业的案例还有很多。

“我们的基因芯片是第一个获得台湾批准进入临床的中国基因检测产品,也使得我们一跃而成为全世界NO.1这样的国家。从1999年到现在,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我们白手起家,到今天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为超越打下了好的基础。”中国生物芯片技术开拓者、清华控股成员企业博奥生物总裁程京在论坛上表示。程京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他的案例,还有紫光集团、同方威视、辰安科技……

当前,清华产业总结了“以学兴产、以产促研、产学互动”创新模式经验,通过带土移植、搭建平台、金融助力等多种方式,构建起产学研联合发展生态系统,从而推动重科技成果产业化。部分汇集了大量高校技术专利、清华控股旗下技术驱动型企业,在相关领域都成为了中国产业的主力军、引领者。

百年以来,一条主线贯穿着几代清华人的奋斗史:面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时代迫切需求,清华人始终主动自发给予了积极回应。“不负历史使命”,在关系国家竞争力和战略需求的“重科技”领域实现突围和引领,正是当前新一代清华产业人心中不灭的灯火。

不能仅是技术创新

长期从事早期科技企业投资的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认为,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四个特点:

创新加速:相对于过去20年,过去5年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加速创新特点,新技术、新公司推出速度明显变快;跨学科互动:全球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多学科结合,特别是和IT领域结合;校企融合:以硅谷为例,硅谷科技公司经常由斯坦福教授创立或担任主要职务,同时,硅谷科技公司负责人也经常站上斯坦福的讲台;资本驱动:过去20多年,全球科技公司创业背后,几乎全部都有风险投资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重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够成功,固然需要结合高校科技和自主创新,但同时也需要在全球化时代汇聚全球化资源。

对于清华控股成员企业紫光集团,外界对其大手笔资本运作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通过资本手段,收购了全球第三、第四大手机芯片设计商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并正在布局存储芯片产业,其和惠普合资并控股了新华三集团,后者是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存储服务器企业之一。

紫光集团能够迅速成长,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总结为三个关键结合:公司战略与国家战略结合,国有身份和市场机制的结合,企业创新与高校资源结合。“重科技这条道路没有捷径可走,但也是有些方法的,”在参加“铸重器·赢未来”主题论坛时,赵伟国以马拉松比赛为例解释紫光的资本并购逻辑,“人家已经跑了20公里,我找了辆汽车开20公里,然后下车和他一起跑。”通过资本并购,达到“战术出奇”。

然而,紫光的未来并不仅限于依靠并购。赵伟国表示,紫光集团已投入60亿元进行技术研发,未来将投入更大规模资金进行研发。在通过并购获得一些知识产权积累以外,赵伟国认为,紫光的未来更多还要靠研发投入和全球创新协同,即在创新过程中,充分整合人才、资本、市场、技术四大全球化要素。

“我觉得在创新引领发展的路上,创新不能仅仅理解为技术上的创新。”程京表示。事实上,“重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核心技术支撑、资本金融支持,需要专业的产业化团队支持,也需要在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而如果仅是技术的创新,在体制、机制、政策、人才等方面未能跟进,也将会制约技术创新。

(一财网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