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暴雨袭京 城市精细管理与应急保障到位了吗?

第一财经 2016-07-21 12:24:00

责编:李秀中

因城市的多要素、多元化、复杂性和系统性,越大的城市,脆弱性越大。因此,要充分预估城市未来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和脆弱性,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提高城市安全性

7月19至20日,北京遭遇了今年入汛以来的最强一轮降雨过程。根据北京市气象台发布19日1时至20日22时降水量显示,全市雨量监测站平均199.9毫米,城区平均260.7毫米。这次强降雨过程,全市、城区平均雨量已超“7·21”暴雨。

这一背景之下,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进步能否让极端气候下的城市更加安全?科技能为城市预警、城市交通等领域提供哪些帮助?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科委联合举办《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之“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专项系列成果新闻发布会。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专项部署了三项重点任务,即:提升城市运行效率、重点行业运行安全保障、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

这一专项要求,到2017年,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交通运行组织管理与服务,初步实现交通精细化管理;城市安全运行综合防范、快速反应、科技支撑等能力不断提升,安全保障科技水平大幅提高,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装备产品,风险防控和事故救援能力明显增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防灾减灾能力。

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张光连表示:前两日的降雨的确是北京今年入汛以来的最强降雨。但总体上看,因为应对及时,暴雨造成的影响并不大。从技术支撑角度看,首先一直在支持气象局加强对于极端气象的预测预报,及时为公民提供气象和出行信息;第二、从规划和水利层面看,正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比如对于形成了内涝和积水的路段,排水集团和市政等部门及时抢险应对;第三为交通指挥部门在出警等方面加强技术保障。

“因城市的多要素、多元化、复杂性和系统性,越大的城市,脆弱性越大。因此,要充分预估城市未来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和脆弱性,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提高城市安全性。”一位城市规划学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地铁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研发的“自主化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就正在致力于让地铁更安全、更高效。

全自动运行是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自动化水平的最高等级,是基于现代计算机、通信、控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实现列车运行全过程自动化的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项目部副总王道敏介绍,相较传统技术而言,这套系统通过提升设备的配置水平可以提高地铁运行的安全性;通过减少人工的操作数量可以降低部分人员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减少人工操作的时间可以提高地铁运营的效率。

记者了解到,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系统将应用于正在建设的北京地铁燕房线,成为我国第一条应用自主化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北京地铁燕房科技示范线上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将在3、12、17、新机场线等新一轮轨道交通线路建设中推广应用。到2020年,北京市新建全自动运行线路初步预测300km。

据国际公共交通协会估计,2020年全自动运行系统将增长3.5倍,到2025年总运营里程将达到1800公里(见图),到2020年国际上75%新线将采用全自动运行技术,40%的既有线改造时将采用全自动运行技术。

对于城市交通系统而言,在现有条件下缓解城市拥堵,未来将依靠“车路协同技术”等重点技术进步和创新。

北京市科委社会发展处处长邢永杰表示介绍:“总体上讲,北京的交通一直在超负荷运行。在现有情况下要解决道路拥堵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四个主要工作:第一是千方百计通过科技支撑提高道路的运行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即增效;其次,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能够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出行数量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即减量,这也是目前政策研究的重点;第三是开源,比如轨道交通、打通微循环、打通断头路等工程性措施来增加道路综合能力;第四是提高公民素质。

邢永杰介绍,下一步,未来城市交通将进一步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十三五”时期将重点开发和推广车路协同技术。这一技术是基于智能传感、全球定位系统、导航、物联网等一套系统集成的技术,能够协调车与车之间、车与路之间、车与行人和道路基础设施之间协同互动的综合性技术。这为北京未来交通和智能交通的核心技术之一,经测算这项技术能够降低交通事故44%、节约能耗39%、提高交通效率80%。“十三五”期间北京会重点开发并应用这项技术,逐步加强创新,缓解北京交通拥挤的状况。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