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高知青年缘何屡屡走出东北 却在远方遥望家乡

第一财经 2016-08-18 09:05:00

责编:刘佳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东北三省在10年间人口净流出180万人。第一财经为您解读东北和他们之间的故事,看看“离开”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家,对外出工作的东北人来说,代表成长和记忆,是过去而非现在,是不是未来还要等待时间才能回答。

单纯把年轻人的离开归因为东北经济的发展问题可能还不够准确。在《第一财经周刊》今年公布的15座新一线城市中,东三省有沈阳、大连两城市入选,被认为是继“北上广深”后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第二大城市阵地。

在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连续第二年发布的《2016中国新一线城市职场发达程度报告》与《第一财经周刊》的甄选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些新一线城市的蓬勃发展,为年轻职场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这些城市凭借着在新兴产业中的发展态势,也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藏琳现在觉得有些难抉择,她是同龄人中极晚的一批求职者,今年才从荷兰归国,而本科一毕业就工作的同学已经工作了快四年。回国的两个月以来,她和家人就未来的工作地点是在省内还是省外进行着激烈的争吵。“我回国就已经是个妥协了,不能再妥协下去了。”藏琳说道。

这种抗争并不意外,是东三省年轻人的一个简单缩影,只是原因各有不同。

青睐大城市

2012年沈阳人黄金龙和藏琳从同一所大学本科毕业,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找在了北京。当时这个过程似乎顺理成章——不想和同学一样进银行工作,又把沈阳、大连和北京作为工作地点,“但大连和沈阳都没有给我offer,可能东三省容不下我。”虽然是句玩笑话,却也透着一分无耐。

东三省“容不下”的人可不少。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东北三省总人口为1.0995亿人,对比之前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10年间东北人口净流出180万人。2003~2013年,辽宁年均新增人口17.9万,吉林4.7万,黑龙江只有2万,而同期北京、上海年均新增人口65万,广东则高达168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作为六分之一的流动人口,黄金龙在北京供职于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和同学合租了一间屋子。为了多赚点,别人不愿意出差,他却要跑遍华北地区,因为接受出差可以拿到多一些的补助。现在,他的年薪已经可以突破20万,也还会有出差,但是他更愿意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利用地区间的经济不平衡感受一下“小确幸”,比如花20元钱在北京之外看一场刚上映的3D好莱坞大片。除了在北京买房的想法会偶尔“折磨”,他没有太多的烦心事。

这种“容不下”与地区之间的行业发展不平衡有关,如果你忠实于所学的专业,甚至可能不得不离开。

从大连海事大学的王牌专业海商法毕业之后,王洋去英国继续读研。毕业后为了离父母近一点,她选择了在沈阳的私企工作。当时她的毕业证还没到手,就已经和公司签了合同,成为同学中找工作的一个传奇案例。“当时的想法是,能回家陪伴父母,哪怕工作辛苦一些,钱少赚一些,都没什么。于是秉着离家越近越好的想法,我最终选择了沈阳的offer。”

但是这样的生活可能不是她所需要的。作为一个学习海商法专业六年的人,第一份工作实际上与法学都不沾边。在实习期的三个月里,按东北的企业文化,虽然有收拾卫生的阿姨,她也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单位为总经理打扫办公室,包括倒垃圾、扫地、擦灰、洗茶碗等。

“冬天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没有热水的早上,那滋味非常酸爽。这样坚持了三个月,我发现我的工作只是每天分析最新的讲话,搜集各类最新报纸文摘,下班后陪领导应酬结账,晚上送领导回家,除此之外毫无建设。”

然而放弃在家工作谈何容易?她的工作地点首选依然是辽宁。尽管边工作边投递了多份简历,也报考了对口专业的海关等职位,她遭遇了种种的不顺利:冗长的招聘程序、海关因对毕业日期与正常国内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同的拒绝等等,无奈之下,她想到往离家更近些的北京试试。毕竟,只有在国际贸易、保险行业、航运行业、物流行业发达的地方就业,才能实现自己职业规划的第一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想到只投递了一份简历,就被现在的航运企业录取,而且录取岗位正是与我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工作内容非常有挑战性,成长非常迅速,有较大的平台及完善的培训体系,当然,薪资待遇等情况我都比较满意。”最终,经过与家人的沟通和深入交流,父母理解并同意了王洋的选择。

现在,王洋已在北京工作了两年多,每天面对的是下属近两百家公司上百起诉讼案件的管理工作,各类保险投保及上千起理赔案件的推进工作等。“两年时间,回首当时的选择,我并不后悔,反而非常庆幸。历经千山万水后的返璞归真,这才是成长的意义。”

现在她办理了北京户口,也有了新的朋友和同事,期待着未来能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生活,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更完善的服务产业 。

这样的年轻人经历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制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下称《报告2013》)基本相符: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超过一半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出生于1980年以后。与上一代相比,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外出年纪更轻,流动距离更长,流动原因更趋多元,也更青睐大城市。新生代流动人口在20岁之前就已经外出的比例达到75%,在有意愿落户城市的新生代流动人口中超过七成希望落户大城市。

珍贵的“铁饭碗”

或许身边这样的案例足够多,让藏琳觉得世界这么大,完全可以走出去看看。

但这和家里的想法很不一样。在大部分的东北家庭眼里,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是“铁饭碗”的所在,外企虽然效益好,但也有一定的风险性,一般的民企被称作“私企”,更像是临时打工。

王洋分享她的找工作历程时提到,她找到的工作大多来源于船代、货代公司,有一些不够正规,连五险一金都没有,月薪6000元已经算高薪。最好的offer是在留学机构做课程设计,相当于销售职位,平均月薪8000元左右,有业绩压力,底薪少得可怜,即便如此,为了这份offer要历经四轮面试,双语笔试和口试,以1∶5的比例竞争胜出。

如此说来,国有银行、公务员工作已经是在家乡能找到的最好工作,面试都是一比二百这种比例进入复试,淘汰率相当高。

然而铁饭碗何其珍贵,每一年的名额都有波动。以辽宁省为例,2012年~2015年,各级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共计划招录公务员(工作人员)6900人、7483人、6971人、7997人。而在2016年,全省共计划招录2523人,其中,还包括了面向公安院校公安专业2016年应届毕业生960人。

与之相对比的是一组来自2012年~2015年的辽宁省统计信息公报。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分别为4389万人、4390万人、4391.4万人、4382.4万。而根据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年度工作报告,全省实名制就业10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

在就业压力下,有实力的家庭可以通过“托关系”为子女寻找“铁饭碗”的工作机会。在藏琳听到的家长里短中,就有某人花了五万元的“关系费”让儿子进到国有工厂,或者是以大专毕业的女儿谋了一个税务局窗口编外的职位、每个月到手工资有2000元左右为荣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很难说具有普遍性,但在激烈的竞争情况下,这的确反映出当地人对“铁饭碗”的看重。

相比之下,靠自己去非户籍所在城市找工作的性价比更高。同样都要离开家乡,北京等提供高工资的地方就会显得更加有吸引力。藏琳在比较中发现,以财务分析职位为例,北京开出的工资是五位数,大连只给4000元,这让她接受不了。

“其实这些问题哪里都存在,是全国性的现象,东北只是比例高而已。” 藏琳说。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十二五”时期,我国流动人口年均增长约800万人,2014年年末达到2.53亿人。根据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城乡人口变动趋势预测,到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含预测期在城镇落户的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年均增长600万人左右,其中,农业转移人口约2.2亿人,城城之间流动人口约7000万人。

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地区聚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城镇之间人口流动将日趋活跃。

换句话说,更多的年轻人把找工作看成是自己能力的证明,不想依靠家里。

遥望家乡

《报告2015》的调查表明,近九成的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是夫妻双方一起流动,与配偶、子女共同流动的约占60%。越来越多流动家庭开始携带老人流动。2014年,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居住的平均时间超过3年,在现居住地居住3年及以上的占55%,居住5年及以上的占37%。半数以上流动人口有今后在现居住地长期居留的意愿,打算在现居住地继续居住5年及以上的占56%。随着在现居住地居住时间的增长,流动人口打算今后在本地长期居住的意愿增强。

在这一点上,外出工作的年轻人能够达成共识,也让待遇和生活品质成为决定是否要回家发展的最终因素。“其实毕业的时候也没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了2~3年,家里也在催我,可是回家我找不到待遇合适的工作,东三省没有这个行业的公司啊!”黄金龙说。再次经历了回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窘境之后,他已经做好了留在外地的准备。

而在外地工作后还有机会回家的年轻人,通常还要借助家人的帮助。孙倩在北京工作的初衷就是为了和同学在一起,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性。她在北京工作了9个月,觉得还是不太适应那里的工作节奏:不定期的加班挤占了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如果再要和朋友偶尔小聚让她觉得有些疲惫。

“开始看到好多一起读书的同学都在北京,在群里呼朋引伴,也特别想去。但对生活节奏特别不适应,就打电话说想家就回来了。”最终通过父母介绍的一次机会,她选择回家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现在,她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因为经历了一番闯荡才会分外珍惜安定。

正是回家之路并不好走,也让一部分人放弃了外出工作的机会。

会计学专业的李丽2012年毕业时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录用,那时的她有着一股闯劲,特意申请了北京所,希望能够走出去。然而公司告诉她要选择大连所或者沈阳所入职,工作两年后可以再申请转到北京所工作。两年之后,她没有去北京,而是换了一家外企继续财务工作。“年纪大了就不爱折腾了,再给我一次机会也不出去了。”她叹了口气,对现在安逸的生活谈不上满意或者不满意,感觉和刚毕业时判若两人。

曾经,选择离开或者想要选择离开的东北年轻人进入新的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挣钱,而是对未来发展有更多新期待;甚至不仅仅是个人的流动,还有家庭迁移的希冀。而今现实磨平了棱角,教会了他们知足常乐、珍惜当下。

“刚毕业的时候都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在一段时间内特别有拼劲,但其实不管在哪里都是一颗螺丝钉。有的人能力强、位置高就是高级的螺丝钉,现在我觉得单位有我没我一样,能在一个地方做下去就一直做下去了。”李丽讲这番话时更像是叮嘱后辈。

对于选择留下的年轻人,工作已经不再被赋予更多的激情和象征含义;而对于离开还在遥望家乡的年轻人,对东北的感情更加复杂。

“我也十分关注网络、媒体等关于振兴东北、分析东北经济情况的深入报道。也依然渴望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能早日腾飞,给我一个既能实现职业理想又能实现家庭梦想的位置,这里有我爱的人,最美好的青春记忆,也有我断不了的亲情牵挂,但作为一个刚回国还有梦想的年轻人,面对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最关键时期,我只能忍痛牺牲自己的部分生活,换取一个机会。”王洋说。

现在,藏琳和家里的博弈仍在继续,但这一切更可能取决于外地和本地的offer谁先到达。

(因当事人要求,藏琳、王洋、李丽系化名)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