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深市半年报:业绩稳中有升 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财经 2016-08-31 19:21:00

责编:林倩

整体层面上来看,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大环境下,深市上市公司业绩显示出稳中有升的平稳发展态势,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成为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随着两市上市公司半年报纷纷出炉,深市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版2016年上半年的表现画上句号。

截止2016年8月31日,深市1787家上市公司全部披露了2016年半年度报告。整体层面上来看,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大环境下,深市上市公司业绩显示出稳中有升的平稳发展态势,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成为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新兴行业兴 传统行业平缓

2016年上半年,深市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34,762.18亿元,平均营业收入19.45亿元,净利润2,440.51亿元,平均净利润1.37亿元,同比增长8.58%和5.79%。营业收入同比和季度环比出现增长的公司比例分别为65.47%和77%,净利润同比和季度环比出现增长的公司比例分别为62.95%和61.72%。

行业上来看,17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业绩同比增长,13个行业季度环比增长。

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医疗卫生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和农业6个行业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过20%。文化艺术业、制造业以及转型“互联网+”的零售业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过10%。

另外,深市上市公司新兴产业表现突出。深市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679 家,占公司总数的37.6%,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平均增幅为15.14%和17.43%。

在上市公司纷纷实施并购重组的大潮之下,2014年和2015年则可称为“并购重组活跃年”。不少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开始了向文化影视、移动互联网、游戏等领域跨界的转型之旅,而目前转型成效也已在业绩中有所体现,深市并购重组增效明显。2015年内,深市完成重大资产重组的252家公司,通过并购实现外延式发展,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7.88%和28.11%,远高于深市整体水平。

业绩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以传统行业龙头及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主板市场发展稳中趋缓。478家主板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9,155.04亿元,同比增长1.84%,合计实现净利润1,126.01亿元,同比下降7.98%,其中主板净利润排名前10位的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550亿元,占主板公司总体净利润的48.88%。

银行、房地产等传统支柱行业以及食品饮料、家电等消费行业,通过创新保持发展,2016年上半年平均净利润增长3.07%。2016年上半年,平安银行、万科、格力电器、美的集团、长安汽车、广发证券、五粮液、招商蛇口等公司业绩表现上佳,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其中,招商蛇口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深市主板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小企业板不乏亮点

深市中小企业板业绩实现持续增长。793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2,459.94亿元,同比增长14.87%,合计实现净利润934.67亿元,同比增长12.70%;中小板617家制造业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实施产业整合和结构优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62%,净利润同比增长25.96%。

其中以锂电材料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业绩突出,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16.89%、80.76%。同时,涉及民生的农林牧渔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的公司业绩表现突出,2016年上半年分别实现平均净利润1.72亿元、1.4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38.71%、122.24%。

另外,以服务新兴产业和新经济、致力于打造创业创新市场化引擎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快速增长。516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142.04亿元,同比增长33.09%,合计实现净利润379.83亿元,同比增长49.48%,大幅高于深市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业板部分新兴行业也相对发展迅猛,环保、传媒、计算机、通信四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增幅分别为37.91%、70.44%、31.30%、34.96%,净利润增幅分别为35.69%、20.13%、70.04%、96.57%。创业板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力促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升级。2016年上半年,已披露研发数据公司的研发投入金额合计136.53亿元,同比增长28.48%,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63%,超过深市平均水平。

目前,深市已有838家公司对2016年前三季度业绩进行了预计。有444家(占比52.98%)公司预计前三季度盈利且同比实现增长,其中165家公司预计同比增幅达50%以上。可以预期,深市上市公司2016年前三季度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