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他把脚手架搭成了一件巨型艺术品

第一财经 2016-09-09 10:56:00

责编:吴丹

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用带有白色涂层的脚手架搭建出一座如“云”般轻盈飘浮的半空展亭,粗糙建筑所指向的,是想象中的人类未来

“远景之丘”,藤本壮介,2016

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一直对人类未来会建造怎样的建筑充满兴趣。在过去的职业生涯里,他不断尝试用各种原始和现代元素进行结合。2013年,藤本壮介用带有白色涂层的脚手架在伦敦肯辛顿花园里,为蛇形画廊搭建了一座如“云”般轻盈飘浮的半空展亭。今年夏天,这座庞大的展亭以不同面貌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门前空地再现。

“感觉它不太像是个建筑,而仿佛是一个演出场所,工人们好像话剧演员,在舞台布景上走来走去地工作。晚上有霓虹灯亮起来的时候感觉更像了——这是我特别喜欢它的地方。”出生于1971年的藤本壮介在近日于建筑现场进行的圆桌论坛现场说起对自己作品的感受。

这座名为“远景之丘”的新作品是用脚手架搭建出的一座三维山型建筑,最高处达23米、长76米、占地面积638平方米,有60棵植物被放置在半透明山丘的顶部和内部。底层用玻璃封装不同大小的隔间,在作品展出的几个月时间里将作为活动展览空间以及咖啡厅。

观众甚至可以沿着两端的阶梯拾级而上,如同爬山般走到建筑物的顶端,俯瞰四周城市道路。而在它背后正好是藤本壮介的前辈同行建筑师矶崎新在几年前为喜马拉雅美术馆和证大集团设计的作品,表面粗糙起伏、窗口呈现原始风格的形状,这种有机形态与新建脚手架作品的严格几何样貌形成强烈的对比。

“我们设计的山形展馆框架,用人造的、工业感的脚手架组成几何形状,点缀以树木,最后构成一座三维立体的森林——飘浮在空中的森林。”建筑师在介绍作品时这样说,”展馆并非一座完整建筑,而展现了一个自然与人工所融合的状态。我希望它可以启发人们对自然与建筑的结合进行思考,能够这样发问:这个奇怪的东西是什么?“

藤本壮介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原始未来》的著作,试图通过回到人类生存、人类行为的最初起点来研究未来。“我们思考未来的时候,也回到历史的起点。”他说,“时间轴上截然不同的方向、距离都因此而结合起来,让我非常着迷。”

建于2010年的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是藤本壮介颇为骄傲的一个案例,在这个项目中,他探索图书馆的历史,以及人类在一层层知识皱褶中所进行的体验行为,最终创造性地想到用书架来作为建筑体的墙壁、走道以及支柱——乍看起来非常天真的想法,却会让人恍然大悟。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内部,图片来自网络

“远景之丘”展馆源自他对建筑结构、比例、内外之别的反思,人们站在它面前、走入底部空间抬头看上面层层叠叠的脚手架,都会有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它作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主办的“上海种子”综合艺术项目中第一期“远景2116”的重量级作品,契合了以多角度去探究人类未来的主题。

加拿大艺术家、作家道格拉斯柯普兰(Douglas Coupland)的作品“22世纪的标语”由一系列霓虹灯管组成的英文标语以及相应翻译的中文版,入夜之后,人们在云影般的脚手架结构上看到五颜六色的句子,诸如“我们把树都用完了”,“做任何一代人都挺尴尬的”——可能会感觉会心一笑。在他的著作《X世代:加速文化的故事》中关注了社会机制如何影响年轻人、流行文化以及反文化。

“22世纪标语”现场图,道格拉斯柯普兰

“22世纪标语”现场图,道格拉斯柯普兰

另外和藤本壮介的巨型装置共同展出的还有巴西艺术家切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的装置作品“库卡卡卡”,真花盆栽与假花盆栽、真实排泄物与塑料仿制排泄物混在一起陈列,让人无法分辨、似真似幻,同时邀请观众动用嗅觉、触觉各种途径去验证真假。

除此之外,还有徐冰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背后的故事”装置作品、陈星汉创作的电子游戏作品“风之旅人”在“远景之丘”展出的六个月内陆续到位。“上海种子”在这些艺术作品之外,还包括在上海不同地址所进行的展示、活动。

而在开幕当日,圆桌论坛进行的地方是远景之丘底层的封闭玻璃空间,太阳稍微直射一会儿,内部的众人就开始不停地扇扇子。而藤本壮介本人也表示,整个建筑在组装的细节中有许多粗糙的地方,但是正是这些不足才让人能够更加亲近这件作品。正是这些现实中的粗陋之处,才能更好地指向那个完美的想象中的人类未来。(本文部分图片由“上海种子”提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