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企业招聘满足率五年降七个百分点 国企降幅最大

第一财经 2016-09-14 17:23:00

责编:刘展超

国企招聘满足率的大幅下降,除了受人力资源市场结构性矛盾加剧的影响以外,国企市场化招聘程度不高,市场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的招聘需求能否及时得到满足,不仅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近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发布《上海市企业招聘满足率报告》(下称《报告》),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3532家企业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上海市企业招聘需求的有效满足情况。

《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上海企业平均招聘满足率为83.3%,这意味着本市企业16.7%的招聘需求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满足。在所有类型的企业中,反映招聘员工比往年困难的企业约占53.3%,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4.4个百分点,招聘困难已经是过半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同时,《报告》也显示,近年来上海市企业招聘满足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2011年上半年上海企业招聘满足率曾接近90%,与之相比,2016年上半年的满足率降低了将近7个百分点。

《报告》分析认为,上海市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未来继续下行的可能性较大。

究其原因,业内专家认为,主要是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本市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是随着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经济增长开始从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的提升,产业升级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进一步提高员工薪资水平的空间受到挤压,部分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三是上海市劳动年龄段人口逐年减少,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劳动者对于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的期望值则不断提升,人岗匹配契合度的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招聘满足率产生了影响。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冯立果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里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结构性就业矛盾,即市场化的人才需求和非市场化的人才供应之间的矛盾。现在大部分的用人单位采取了市场化的手段,即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形势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向社会招聘人才。但现行教育系统的人才供应总体上还是非市场化的,总体上来说还是计划化的人才供应。

《报告》还列出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三大类型企业的满足率。

其中,外资企业招聘满足率最高,达86.4%;民营企业招聘满足率为82.5%,近年来持续呈现上升趋势,虽仍略低于总体水平,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国有企业招聘满足率为82.3%,环比下降4.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高于其它各类型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在管理上走出了家庭型、经验型管理的小圈子,开始重用人才、重视现代化管理,合理设计薪酬体系,增强了企业的吸引力。

而国有企业招聘满足率的大幅下降,除了受人力资源市场结构性矛盾加剧的影响以外,国有企业市场化招聘程度不高,市场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招聘岗位薪资待遇、发展前景、工作环境都很有吸引力,招聘条件要求也并不苛刻,前来应聘的求职者却不多,符合企业要求的求职者则更少,导致部分优质岗位资源长期闲置。

冯立果认为,总体上来说,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招聘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更多追求人的才能,而非社会关系、学历等。其中,民营企业更讲求招聘的人员能否尽快为我所用,创造价值。而国有企业总体上来讲招聘的市场化较低,在用人上会存在一些非才能性、非经济性的要求,会存在讲究社会关系等因素。

其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上就提出,要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冯立果认为,国有企业招聘市场化的实现,难度不在于单个国有企业本身,而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国有企业本身会有总体性平衡的要求。

“十八大以后出现的国有企业限薪、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等,也可能会影响到国有企业招聘的满足率,目前国有企业总体上处于人才流出较多的情形。特别是一些科技型的央企,比如航天、军工、石油等领域的央企,在限薪的情况下,那些科学家、工程师收入下降,这些人有的自己出去创业,有的去了收入较高的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冯立果补充道,现在国有企业总体上效益在下降,跟前几年情况不大一样了,这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一个原因。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