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客空间变化进行时

第一财经APP 2016-09-28 20:46:00

责编:胡军华

共享办公的模式也已经遍地开花,那么谁在掘金创客空间,创客空间又给谁创造了价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裹挟着西方以WeWork为代表的共享办公模式来到了中国。当下,它们有着不同的名字,可以是创客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但都有着同一个梦想,获得投资回报。

然而从新的生意里赚钱谈何容易。分时租赁开放的场地,团队协作办公,有机会与更多创业者交流,甚至可以坐等投资人上门是共享办公的迷人之处。然而知名创客李大维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对比国内外的创客空间时,他看到更多的是经济、社会的差异性而带来的不同,这意味着共享办公很难像国外那般风生水起。“国外的共享办公发展与劳动力的流动情况密切相关。很多自由职业者可以通过共享空间进行人际交往探索新的可能性,而中国的劳动力有多大的流动性?”

诚然,如果只是作为“二房东”收租,或者向创业者收取一些简单的行政服务费用,那么创客空间的价值和影响恐怕要大打折扣。即便如此,共享办公的模式也已经遍地开花,那么谁在掘金创客空间,创客空间又给谁创造了价值?

WeWork共享办公

单就创客空间的名称来看,经历了从狭义走向广义。最早的创客空间,更像是一群手工爱好者的聚集地,通过为创新制作者提供自由开放的协作环境,共享一些基础的制造工具,鼓励跨界的交流,促进创意的实现以至产品化。随着爱好者对产品的打磨和不断变化,这些空间最后演变成为了创业公司的孵化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商业化进程,把精神上的成就感转化为商业上的满足感。

比如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由矽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昊创办于2011年。而矽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致力于促进开源硬件发展的服务型企业。通过提供模块化的快速开发工具,使设计者能根据创意简单快速地开发出产品原型。这一类与制造有着紧密关系的创业空间通常还会举办一些创客们的赛事,促进交流,甚至吸引了国外创客的目光。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在校园里发起了一项名为CHIC训练营(China Hardware Innovation Camp)的项目,来自工程、设计、商业不同学科的学生以团队形式将想法变成App或产品雏形,再来到中国落地。由此可见声名在外与强大的供应链叠加能创造出怎样惊人的效应。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探访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之后,创客和准备为创客服务的人们热情高涨,甚至连创客空间本身就成为了新的创业项目。成立于2015年5月的上海帷迦科技有限公司,其空间名为WE+,根据官网情况介绍,股东架构为创始团队占股10%,上实发展占股45%,中国柯罗妮新扬子基金占股45%,也是一家创业型的公司。以创业扶持创业,这样的共生共荣景象恐怕难得一见。

嗅觉灵敏的地产商也没有错过这个机会——变革租赁商业地产方式。比如原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毛大庆创办的优客工场,还有SOHO中国的董事长潘石屹创办的Soho3Q。根据SOHO中国(00410.HK)的2016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已在北京和上海开办16个中心,提供13603个座位,预计到2016年底总座位数将达约16000个,全部位于Soho中国自持物业内,截至2016年7月底Soho3Q的平均出租率达到约70%。如果以去年九月份潘石屹对本报记者的表态来看,2015年底增加到1万余个座位所言不虚。然而当时提到的2017年计划达到10万个座位,届时SOHO的3Q产品业租金收入将超过其传统的办公楼租赁收入,甚至需要SOHO从外部开发商处寻找办公物业做成3Q产品看起来还是一个颇为远大的目标。

更多的是专业化的运营商,2015年4月成立的方糖小镇,脱胎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商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很多运营公司一样主打的是创业服务的“王牌”,包括投融资服务、人才服务、品牌推广服务、法律和政策服务、财务顾问服务等等。在采访方糖小镇创始人万里江的时候曾经问起他做这些是否为了更快地获得初创公司的股权,当时他摇摇头,说:“我们能投多少钱?也只是一点点。”

在万里江看来,“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产力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今天我们拿了一部手机,甚至不需要手机,在任何移动终端都能实现办公。生产力在极大的发展,它应该是能够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变,或者叫工作方式的改变。”作为一个目前已经在全国拥有18个社区,1万多个工位,其中在上海有16个社区的服务者,这样的商业前景不容小觑,日前,方糖小镇刚刚宣布了完成近2亿元的A轮融资。

柴火创客空间

可以看到,除了最初的创客空间是依托生产的便利性,其他的后来者侧重的是服务。举办多元活动,对处在种子期的租户进行投资,引入资金进行资源对接,这些便利的条件助长了创业者的热情。而这些共享空间大多是打造了一个社区和圈子,业务甚至彼此关联。

不过现在出现了“新玩法”:利用创客空间把创新触角延伸到创业者中间,加固自身业务的上下游。

日前,新加坡企业笔克集团(0752.HK)与科技影像产业咨询与研究机构前景咨询签署了合作协议,前期投入了400万元的运营费用,按照7:3的比例出资,宣布成立P3梧桐创新空间。

笔克集团早在1980年就进入中国市场,并于1993年在上海设立公司,是一家会展服务企业,曾参与中国上海世博会36家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空间就坐落在其嘉定区的办公大楼内,初期孵化不少于2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涉及的业务领域将包括AR/VR新媒体,会展大数据工具及应用拓展,服务互联网+,创新影像应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家居娱乐及体育赛事IP。

但在共享办公竞争激烈的今天,现在打造创客空间是否太迟?按照设想,创新空间将以“科技+文创”为主题,这看起来与笔克集团现有的向数字营销转型的“全方位品牌激活”相一致,一方面笔克集团可以为其提供资源换取行业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的风险也得到了分担。

笔克环球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林秋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存在业务的关联,他们会愿意采购创业者的产品和服务,孵化器中的初创企业相当于一个“外脑”,也是自身创新能力的补充。

“也可以理解成是项目外包,我们会把一些项目交给创业者。其实有些创业者的技术很好,但是他们没有机会。创业者有好点子,我们给他们项目进行尝试。”前景咨询首席分析师唐海龙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笔克集团P3梧桐创新执行董事林思汉称,中国的创业公司氛围和新加坡企业有着很大不同。“中国的市场大,而新加坡则不同,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不过那里成功的创业企业却更具有成为跨国业务平台的意识。在中国有些情况是因为盘子足够大,只要介入得早,即便是类似的业务模式也可以成功,之后看你怎样发展和差异化。”他说。

当然,不会是每一家愿意尝试的公司都能成功,但是至少在变化的路上它们瓦解了原有的结构和形态。从最初的兴趣爱好聚集地到成为其他行业的衍伸变种,创客空间的变化正在进行也正折射出以互联网为工具的新经济形态——我们不需要对某些生产要素长期占有,也不需要和所有人面对面,只要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说“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吗?”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股票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