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物】科创推手陈繁昌:香港年轻人需要更多创业偶像

第一财经 2016-09-29 21:03:00

责编:胡军华

目前大多数香港人只看到马云在香港购置豪宅的新闻,但是马云的创业故事却不能感染更多的香港年轻人。陈繁昌坦言,香港年轻人还需要更多榜样,尤其是像乔布斯、马云、马化腾一样的榜样。

如果能年轻30岁,如今香港最年轻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创业者,而不是科学家。

年过六旬的陈繁昌有着当下创业者普遍推崇的“I did it my way”的独立个性,即使是在坚持了40多年的科研道路上依然表现得多少有点“另类”。

“当你在一个领域里已经投资了很多,花费了很大功夫,比较保守的人会再做二十多年。我的性格就是,十年以后我要有一些新的想法,我要在我已有的基础上转一个弯。”陈繁昌这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凭借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不断尝试的风格,陈繁昌差不多每十年左右就会换一换研究领域。高中毕业已经拿到香港大学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他选择在加州理工大学工程学读学士和硕士,之后又去斯坦福大学念了计算机博士,而这位计算机博士后来又成了数学家。

从数学家转身大学校长之后,除了在校园的迎新会上给大家弹吉他、给学生发苹果派,陈繁昌也把更多的精力留给了创新。

在这所香港特区政府为配合198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需要而创办的香港第三所大学中,陈繁昌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让缺乏制造业基础的香港和香港青年们更愿意去主动拥抱科技创新。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

香港处在科技创新最好的时刻

皇仁高中毕业后被香港大学医学院录取,如果没有申请奖学金出国留学,陈繁昌应该顺理成章地走上了学医之路。

医学、法律、金融,这是当时大多数香港本土大学生的职业方向。“读商业不像现在被人重视,当时很多人认为在工作中就可以学,不需要专门去读。”陈繁昌解释道。

而这背后,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再到香港科技大学,香港这三所公立大学创建时间横跨了近80年。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承载了香港培养高科技和商业人才的厚望。1980年代,香港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变,由于已经进入经济转接期,香港特区政府预计香港经济会转型为以高科技与商业为主,而工商业要求有更多大学生配合,所以当时香港特区政府就决定兴建科大以配合需要。

香港科技大学从无到有发展至今的25年来,做了7年科大校长的陈繁昌才开始感觉到香港目前迎来科技创新的最好时刻。

来自香港特区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是陈繁昌最为直观的感受。“特区政府空前重视科创发展,不仅在去年成立创新与科技局,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今年的施政报告中还专门成立两笔分别为20亿港元的基金,用以资助香港高校的科研以及香港科创企业。”

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助理会长(掌管数学及自然科学部)的陈繁昌如今也是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成员。

事实上,创新与科技局的成立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公开信息显示,2009年回港出任科大校长时,陈繁昌发现相关科技部门在政府架构内处于不显眼的位置,在一般发达地区,政府都会成立高层次的部门负责制定科技发展政策,计划资源分配,与各国和地区缔造合作关系,但作为国际都会香港,却缺少这样的部门。

2015年香港科技大学开学日,陈繁昌向学生派苹果

为此,陈繁昌在各种场合为创新与科技局的重要作用振臂疾呼。在香港媒体为他开设的专栏里,他详细地解释这一机构的重要意义。

有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GDP占中国整体的12%,今天只占全国的3%;香港投资在研发的经费只占GDP不足0.8%,这一数字在中国是2%;亚洲四小龙中,只有香港特区政府没有设立专责制定科技创新发展策略的高级机构。

“曾经的亚洲四小龙,在30年前香港是带头人,但现在香港差不多已经掉到后面了。其实现在有很多人在进步,是我们落后了很多。”陈繁昌如今看到转变是之前在很多香港人的认识中不被重视的,香港的经济重点就是旅游和房地产、金融,搞科技创新没有用。因为那时候做一个房地产经济人一个月收入就比做科技一年赚得多。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时代造英雄,现在的经济形势让香港人民看到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机会。

随之改变的还有香港社会的科技创新氛围。在四五年前,在香港几乎看不到民间私营的科技创新企业或工作室,但据陈繁昌统计,目前香港至少已经诞生40多家这样的科技创新企业或工作室。

“现在科大校园里就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成立的科创工作坊。”在陈繁昌看来,联想集团、大疆科技、TCL等许多大型科技企业,尤其是内地企业纷纷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也给香港的大学和优秀的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此外,科大还正在进行一项产、学、研合作的创新,计划兴建一座科技创新大楼以“筑巢引凤”。在陈繁昌看来,科技创新大楼不是简单地盖一座大楼,而是依托学校的科研力量,吸引科创企业参与并将产业化转移的实验室,“把孵化器直接搬到高校校园里来”。

按照陈繁昌的规划,将产、学、研集中在一个大楼里,让科研教师和学生直接面对产业链和市场,同时让创科企业直接参与上游研发,互相碰撞出新的火花。

缺乏创业偶像的香港年轻人

科大成立25年以来,在科技创新上目前走得最为成功的校友应该是专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

2015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40岁以下富豪排行榜中,汪滔位居第二,财富将近228.6亿元。如果考虑到排名第一的富二代杨惠妍身后站着一个碧桂园家族,白手起家的汪滔可以算是中国最会赚钱的年轻人。

而2016年之前,Frost&Sullivan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民用无人机市场,大疆的占有率为70%,这已经是个垄断性的份额。

在陈繁昌看来,大疆的成功意义更多的是向科大学子展示了一种“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可能性。

只不过,作为科大校友的汪滔并不能成为众多香港年轻人心目中的创业榜样。

香港科技大学校园

“虽然汪滔在科大读本科和硕士学位,但有些人认为他不是香港长大的,毕业之后还是回深圳创业。我觉得这个看法太狭窄。” 陈繁昌坦言,香港年轻人还需要更多榜样,尤其是像乔布斯、马云、马化腾一样的榜样。

然而,目前大多数香港人只看到马云在香港购置豪宅的新闻,但是马云的创业故事却不能感染更多的香港年轻人。

在陈繁昌的理解中,即使香港回归至今近20年,大多数香港人的认识中,香港和内地之间还是有心理上边界的存在。不少香港年轻人只看到香港的上环看不到上海,对于职业规划,不少年轻人就想在上环工作,而不愿意到上海工作。

“在美国你不能哈佛毕业就只愿意留在波士顿,不去纽约、旧金山,那就没饭吃了,香港(学生如果不愿意走出去)是要吃亏的。”陈繁昌解释道。

这一次来北京,陈繁昌参观了滴滴出行。这样一个宣称拥有超过1500万司机,覆盖了专车、快车、出租车、顺风车、代驾等多条业务线的公司给陈繁昌的感触是,香港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多接触内地。“现在香港的年轻人普通话普遍都不错,对于他们来说,现在语言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文化。他们中的不少人对内地不太了解,很多人没去过内地,不知道内地的创新发展的真实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李兆基的年代,那些商业大佬并没有读过大学,唯一的出路是自己闯。但现在,几乎每个香港人都有学历,有很多途径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但这可能反而限制了年轻人的创造力。

而如今的香港年轻人对于李嘉诚、李兆基的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已经很难感同身受;即使霍建宁等“打工皇帝”的传奇在香港高企的房价压力之下也难以打动新一代年轻人的内心。

相比内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下涌现的一波波创业致富的榜样,陈繁昌的担心是如今的香港年轻人依然普遍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天生怕输,认为读不到大学,或毕业后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就会令家人蒙羞,造成压力。

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当下香港年轻人的创业榜样呢?

陈繁昌给出了一个特别出乎意料的答案。“谢霆锋算么?谢霆锋的爸爸谢贤是我的偶像,当年看了不少谢贤的作品,而谢霆锋曾到科大商学院分享他的创业。前阵子,谢霆锋把自己创业的工作室和数字王国进行合并,他自己担任数字王国大中华区的主席。”

谢霆锋到香港科技大学分享创业经验

“深圳+香港”的新硅谷

成立只有短短25年的科大有着一串亮眼的成绩单。

除了近年来连续被评为香港地区3所最佳高等学府之一, 2015~2016年度的《QS世界大学排名》将该校列为香港第一位、全球第二十八位;该校的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凯洛格-科大 EMBA课程)曾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排名世界第一,工商管理硕士(MBA)排名亚洲第一。

于是,作为科大校长,陈繁昌频繁被问及的是,科大在短短四分之一世纪里能够取得目前的学术成就的“逆袭”秘诀是什么?

陈繁昌给出的答案是国际化。“科大是香港最国际化的大学,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其国际化的比例都是香港高校当中最高的。学校成立时间较短,陈繁昌认为没有太多的学术积淀是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这反而让科大没有太多历史包袱的束缚,学术氛围也可以更加自由、包容。”

而科大自身发展经历在他看来和创业类似,科大比较年轻,可以尝试,即使失败了也要不断尝试,从失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像创业一样。

从学校的管理方式上来看,科大是一个相当美式的大学,除了整体沿袭美国大学的管理风格,连陈繁昌的校长抬头都是 president,而不是像港大采用的英式vice chancellor。此外,科大的管理架构相对简单,一个校长,四个副校长和四个协理副校长,以及四个学院院长。

而这样的架构在吸引海外教授方面颇具优势。

“我们用英语全世界吸引人才,所有的课程都是英语,在香港这样一个国际城市建立这样一个美国机制的大学,对优秀的人才是很有吸引力的。”在陈繁昌看来,当科大面向全球招聘某个院系的主任时,看到自己的学校能够吸引到一些全世界顶尖的学科带头人,这比科大获得某个大学排名更让人感到欣慰,这更能体现一所大学的吸引力。

不过,陈繁昌也承认,要实现香港创科发展产、学、研三者良性循环,单靠香港自身是不够的,整个社会的科创文化氛围也需要不断改善;香港最应该抓住的其实是珠三角这个中国最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经济圈,特别是一河之隔、有望成为中国硅谷的深圳。

“创新科技除了要有好的学校、好的法律、知识产权等多方面,还要具备国际化,有大市场。这些条件深圳具备一部分,香港也具备一部分,两边是可以互补的。”在陈繁昌的理解中,“香港+深圳”可以打造一个“世界无敌”的科技创新区域、一个新的硅谷。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