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小米也能做面包、面条 华大力推小米重回主粮

第一财经APP 2017-01-10 18:43:00

作者:卢丽涛    责编:刘展超

2008年,小米种植面积下降到1200多万亩,产量到了120多万吨,导致小米在中国粮食中的比重越来越少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以基因测序著称的华大基因还种植小米,同时生产和销售小米深加工系列产品。

1月10日,作为华大农业集团的子公司之一,华大小米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小米”)发布小米系列深加工产品,并和国内科研机构、销售渠道签约,进行小米产业战略合作。

华大小米有更大的梦想,那就是铸造小米生态圈,推动小米走向主粮的产业化之路,改变中国的粮食格局。从山东济宁市市长位置上来到华大农业集团做董事长的梅永红动情地说,“如果能圆梦,我此生无悔。”

华大为什么做小米

谷子,去壳后称为小米,发源于中国。小米曾是中国北方餐桌的主粮,但慢慢的退到五谷杂粮的位置。

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表示,1993年,我国小米种植面积是3000多万亩,产量400多万吨,但是随着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增加,小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逐步下降,到了2008年,小米种植面积下降到1200多万亩,产量到了120多万吨,导致小米在中国粮食中的比重越来越少。

华大基因为何会致力于发展小米产业呢?梅永红表示,中国农业面临的压力和困局,不亚于三十年前。

比如玉米、小麦、动物,水果,和生活相关的农产品都受到来自国外的挑战。除了资源、环境条件和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格局。但是恰恰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作出自身特色的道路。

梅永红说,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四分之一,在大宗作物的选择上,小米恰恰具备耐旱的特性,过去受困于小米产量和消费模式,但是今天有了更多技术手段、有更多要素进入这个领域,就能改变这种格局。所以,华大是基于中国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小米本身的属性和特性,做出了一个不同的选择,一个在很长时间都不被看好的选择。“但是走过六七年的路程后,感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道路是宽广的。”梅永红说。

华大基因于2009年起对小米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小米有很多优点。除了耐旱和耐盐碱外,在营养价值方面,小米干基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3.08% ,变幅为8.06-19.21%,高于其它禾谷类作物。在谷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模式中,赖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苏氨酸为第二限制氨基酸,其它人类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卫生组织(FAO/ WHO)模式,略低于鸡蛋,其中亮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最为突出。

梅永红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华大要做小米,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种子,小米之所以沦为五谷杂粮,很大问题就是产量问题。一亩地的小米产量是三四百斤,和玉米和小麦没有可比性。华大基因建立分子育种平台,收集样本,大大提高小米的产量,如果能提高到跟玉米和小麦接近的水平,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梅永红说,华大有信心在今年拿出全球最好的小米品种。

小米消费另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消费习惯。国人通常以大米和面粉为主粮。华大小米总经理袁国保介绍,为了让小米重返餐桌,华大小米推出了一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比如,主食类的小米面条、小米面包,代餐类的小米五谷早餐粉,休闲零食类,如小米酥、小米曲奇、小米煎饼以及酿造类,小米黄酒、小米醋等。

同时,华大小米还要解决小米和小米秸秆的饲料化的问题。梅永红表示,我们正在规划能不能通过大规模种植,来降低种植成本,同时使得小米秸秆成为饲料,转化为肉蛋奶进入中国人的食品体系。如果能找到更好的资源配置的形态,让小米生产成本比玉米更低,那大规模种植就能转化成饲料。当然,还需要很多科研来解决。

未来指向精准营养

袁国保介绍说,目前,华大在新疆、河南、山东等地大规模种植小米,同时也把目光瞄向澳洲、南北美等农业出口大国,通过与以上国家合作订单农业,利用这些地区规模化优势迅速降低小米成本,推动小米成为国家第一主粮 。

华大农业集团于2016年3月成立,旗下业务可谓无所不包,涵盖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品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微生态研究与应用,依托华大基因的基因组研究及信息分析能力,引领基因组学在农业产业上的应用。

国家十三五食品发展的主题是人类健康,营养安全,以基因测序和大数据分析为支撑,华大农业的发展也将和国人的精准营养,精准健康直接相关。

除了小米系列产品外,华大农业还有更多动植物产品,比如,通过手工克隆技术培养的青山羊,华大水产养殖的食用鱼和观赏鱼,华大循环经济公司还从南美引进印加果,在老挝实现规模化种植,在华大可以买到印加果系列护肤品。而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产品们,都将逐渐走向规模化、市场化。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