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地王助推 武汉去年土地成交额首破千亿

第一财经APP 2017-01-11 15:08:00

作者:周芳    责编:刘展超

尽管房价持续攀升,但供销比数值一直大于1,这表明武汉住宅市场去年全年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3月和7月的供销比数值更是突破“2.0”。

房地产服务运营商戴德梁行近日发布《武汉2016年度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在住宅成交持续井喷拉动下,武汉土地成交金额首破千亿,比上年同期上升76.9%;住宅市场的成交量再次位居全国第一,供不应求的状态下,供销比数值一度突破“2.0”。写字楼市场供应现“井喷”,整体空置率进一步上升;商铺方面,去年新开项目数量较前一年减少近25%,预计今年将有103.52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

土地:15次刷新纪录 诞生十大地王

2016年武汉土地市场共计推出175宗地,成功交易161宗,成交面积为82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9%;成交金额首过千亿元,达1075.5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76.9%。全年武汉土地成交纪录十五次被刷新,最终诞生十大“地王”。

从成交区域来看,黄陂区、洪山区以及蔡甸区为2016年武汉土地市场的成交主力军,三区占全市土地成交面积总量的49.0%;同时,中心城区和远城区成交面积占比相比上年分别上升2.2和5.9个百分点,而次中心城区上升8.1个百分点。

从成交结构来看,2016年商服用地占比较上年上升2.7个百分点至23.4%,住宅和综合用地则分别下降0.7和4.6个百分点。此外,民营房企依旧为2016年的拿地主力,占比53.4%,超国企10个百分点。

住宅:成交量蝉联全国第一

截至2016年11月,武汉商品住宅累计供应达1922万平方米,相比上年微增1.7%;东湖高新以247.1万平方米新增供应位列全市第一。变化最大的则是青山区,同比上升217.9%至82.3万平方米。主城区总体供应较上年增加7.2%,远城区减少18.9%。

在一线城市高房价的溢出效应和政策利好的内外影响下,武汉市去年住宅成交量价稳步攀升。2016年1~11月,武汉市商品住宅累计成交面积达2768.2万平方米,同比增加38.7%;同时,主城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0797.7平方米,同比增长11.5%。其中,汉阳区成交341.3万平方米,成交量位居首;江汉区以每平方米14786.6的价格再次稳居全市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房价持续攀升,但供销比数值一直大于1,这表明武汉住宅市场去年全年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3月和7月的供销比数值更是突破“2.0”。

2016年,又有5家房企杀入武汉市场,分别是华夏幸福、龙湖、富力、雅居乐地和阳光城。截至2016年底,全国房企20强中,已有19家扎根江城。

随着去年9月后“限购限贷”政策密集出台并不断升级加码,武汉楼市逐步降温恢复理性。戴德梁行预测,由于政策收紧期的到来,2017年武汉楼市成交价或将保持平稳态势。

写字楼:供应井喷 空置率上升

2016年,武汉甲级写字楼市场共有7个项目交付使用,市场存量比上年增长51.1%至159.1万平方米。由于短时间内大量供应集中入市,市场缺乏足够的消化时间,去年底全市甲级写字楼整体空置率环比上升13.3个百分点至36.2%;平均租金为每月每平方米124.1元,同比下降3.6%。

2016年,升级搬迁成为租赁成交的主要驱动因素,传统金融类企业再次成为武汉甲级写字楼租赁成交主力。同时,对市场起到主要支撑作用的依旧是内资公司,占比达70.6%。

戴德梁行预计,2017年武汉市场还将迎来512,428平方米的新增供应交付使用,届时总存量将升至210.4万平方米,武汉核心商务圈甲级写字楼总体租金将继续承压或出现小幅回落,整体空置率或将进一步上升。

商铺:新开项目减少近4倍

在国内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增加的大背景下,2016年武汉市仅有4个商业项目投入使用,共计30.3万平方米,与上年相比数量减少15个。

过去一年,在互联网技术和消费升级的驱动下,实体与电商逐渐从对抗走向双赢。一方面,线下实体主动与成熟的电商平台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快捷的购物渠道;另一方面,传统电商平台开始注重消费体验感,争相布局线下实体店。

这一大趋势下,体验式业态正当其道,多家餐饮品牌开出新店,高端影院逐渐成为新开购物中心的标配,传统实体书店亦不断积极转型,以西西弗书店为代表的书店积极落户主流商圈。

戴德梁行武汉及长沙公司总经理黄广平表示,今年武汉将有11个商业项目入市,为市场带来共计103.52万平方米新增供应。随着新商业项目的增多,解决同质化问题变得更加紧迫。各商家还应更好地从建筑设计、业态配比及品牌落位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为项目创造亮点、制造标签,从而建立核心竞争力并增强品牌价值。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