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食品安全不能仅靠媒体监督

第一财经 2017-01-17 23:29:00

作者:社论    责编:孙维维

食品安全是个大课题,关系到民众的安全和切身利益。一起又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揭示出,监管者缺位现象明显、法制建设有待健全,而这些也是最需要努力的方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临近春节,又到了中国人一年一度的年货采购季,食品安全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年终岁末引发的关注更胜往常。

令人遗憾的是,猴年岁末却发生了一桩可能涉及整个中国的食品安全案件。日前,天津静海区独流镇被查获多处制造假冒调料窝点,众多市场知名的酱油、鸡精等调味品牌均在被假冒之列,年产值数以亿计,造假历史更是长达十多年,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安徽、江西、黑龙江、新疆、福建、山东、四川等地。

制售假冒食品固然可恶,至今也有多人被公安部门拘留。但这件事再度折射出,媒体的监督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太过显著。此次事件乃由《新京报》在当地历经一个多月的探访调查揭露,事件曝光后,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门开始介入处置。媒体扮演着曝光的主角,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正常监管制度的失灵,这种监督路径很容易让消费者没有安全感。

首先是监管缺位。一方面,天津假调料事件中,独流镇造假历史长达十多年,并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如果不是媒体深入调查,造假还将继续。而且,监管食品安全问题,原本就是政府部门的职责。

另一方面,监管者往往也介入利益之中。据《新京报》揭露,独流镇就存在部分打假人员一边打假,一边“养假”,公安和工商监督人员不作为的现象;而厂家的打假人员找到造假窝点或者在物流公司查到假货,不会真正动手去查,造假者只要给钱就可放过。

其次是法制不健全。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不法商人抛弃道德立场,不择手段地从商品中剥夺最大价值,必然会损害大众的利益。因此,需要完善法制建设,加强对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才能起到震慑作用,让造假行为缺失生存空间。

然而,天津假调料事件中,在独流镇有着十多年打假经验的某调味品打假团队,虽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能在独流镇打掉七八个窝点,但造假仍屡禁不止,原因还在于惩处力度不够。据介绍,每次基本上都是查抄完把假货拉走,最后抓不到人,其他品牌亦有类似遭遇。法律没有牙齿,也就很难威慑到造假者。因此,需提升食品安全法制化水平,加快完善法规制度,面对复杂多变的食品安全形势,更需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全面落实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法律责任。

同时,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的问责机制,也应该改进。目前的问责主要集中在一些明显违法的行为上,而对懒政、不作为等的责任落实及责任划分仍不清晰。问责机制不完善向来被认为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重要原因,对此亦需立法者审慎考量。

另者,天津假调料等不少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过大,甚至“媒体干了监管的活”,对于食品安全而言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因为,用舆论监督来护航食品安全存在两个天然的缺陷:当媒体介入的时候,问题通常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且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受害群众;媒体介入之后,真正解决问题还要靠有关部门,媒体可以监督但不能替代执法。

总之,食品安全是个大课题,因为关系到民众的安全和切身利益。近年来,媒体和公众在食品安全监督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揭露了一起又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但这更揭示出,监管者缺位现象明显、法制建设有待健全,而这些也是最需要努力的方向。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