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PPP万亿市场空间巨大 但投机心态不可取

第一财经 2017-02-20 18:03:00

作者:王世峰    责编:王佑

对于PPP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都应该有正常的心态,不要抱有“投机”心理。而规范化程度的提升将有助于拆除社会资本进入的隐形门槛。

PPP正成为拉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从2014年起,大量的PPP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投机资本的进入,然而一些不规范的因素也在限制着社会资本的进入。

市场空间巨大

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让中国土壤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问题,亟需大量资本投入来修复土壤。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的蓝虹测算,若参照美国和日本的土壤修复发展模式,并以最低修复成本计算,中国面对必须修复的风险土地,至少要投入5万亿元人民币。“政府预算主要是财政引导作用,(土壤污染防治)还是需要靠社会资本。”蓝虹指出。

作为发展中的环保PPP项目模式正在探索当中,一些基础性的公用设施建设PPP项目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轨道交通因具有公共事业性质,投资回报低甚至亏损。为了解决投资回报低的问题,北京地铁4号线投资被分割为A和B两个部分,其中关于征地拆迁、洞体结构等土建工程这些投资金额大的部分由政府平台公司予以投资,这部分投资为无收益的纯粹公共支出。

对于与运营有关的车辆、信号、自动售检票系统等机电设备投资则采用PPP模式,该部分资产需要良好的运营才可以发挥其效益。该部分投资金额相对较小,且可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使B部分投资具有较好的投资回报。

通过这种分割投资的方式,北京市将4号线有经济效益的资产和业务单独分割出来,引入社会资本,成功地解决了轨道交通的投资回报低的问题。

正因看到了示范项目的成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自2014年在全国推广以来。去年以来,发改委和财政部建立了PPP项目库,目前发改委共推介三批PPP项目,总共3764个,投资额总计6.37万亿元。2月13日,财政部PPP项目库第五期季报显示,截至2016年四季度,入库项目共11260个,总投资13.5万亿元;其中进入执行阶段项目数1351个,总投资2.2万亿元。

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吴琦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银行较看好PPP项目,一方面这种项目国家大力支持,包括财税和产业扶持方面。另一方面,在当前宏观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传统行业风险不断暴露,银行也在寻求转型升级,PPP项目有望成为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蓝海”和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为其带来长期稳定的业务收入来源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吴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央行和银监会都在大力推动PPP项目。从四季报数据来看,PPP项目落地率有明显的提升,2016年12月底的落地率已经达到32%,较16年1月的20%有较大提升,示范项目的落地率更高,已经达到50%。

资本投机心态

虽然市场空间巨大且前景看好,但PPP的快速扩张仍然招来了许多非议。有些PPP项目可能让国有企业更为获益,其他民企获得的利润不多。因此项目质量、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都不一定获得足够保证。

国家发改委PPP专家成员、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敬霞律师就指出,PPP也不是万能药,问题根源还在于具体项目操作的规范性,政府和社会资本都应有正常心态,不要抱有“投机”心理。

而在这方面,曾经在2016年刷爆网络的“巴铁”项目无疑就有借PPP圈钱的“投机”心态。据调查,巴铁和其背后的投资方“华赢凯来”公司,利用巴铁这个尚在测试阶段的试验品,在全国布局数百家分公司,形成了从融资到工程施工的闭环模式,打着地方政府拟建巴铁“PPP”项目的名义,面向公众集资。

作为其生态闭环的关键环节,亟需明星产品的华赢集团盯上了迟迟不甘心退出的一个立体快巴项目。去年的上海“轨交展”成为了重新包装后的巴铁科技最好秀场。上海轨交展主办方提供的公开资料显示,巴铁展台面积仅次于中车集团,远高于其他展商。据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市场品牌和媒体事业副总监严敏洁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巴铁科技当时租用面积达330平方米,需要支付给主办方费用高达58.74万元。

通过借助媒体的争相报道,巴铁科技迅速成为各地方政府PPP项目的引入者。然而记者最近从周口、秦皇岛等地询问得知项目最终都处于停滞状态,短期融资的投机心态十分明显。“规范实施的PPP项目还是主流,认真做事、规范做事的机构也大有人在,要看到PPP模式的正面价值,纠正和引导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揭示伪装的假PPP项目。”刘敬霞向第一财经记者补充道。

国企挑大梁

PPP模式、特许经营打破了政府对水、电、燃气、交通等众多公用事业的垄断,为各类社会资本提供了进入公用事业领域的机会。然而事实上很多社会资本仍然停留在观望的角度。

在刘敬霞看来,民企进入较少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把项目规模打捆包装得太大,设置的项目准入条件太高,动辄总包一级资质、特级资质、净资产十几亿、几十亿等等,把民企挡在外面了;二是目前的敏感态势,地方政府对民企不敢靠近。

上海某投资集团负责人李俊(化名)曾经看重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某个PPP项目,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李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由于PPP项目大多事关社会民生,投资时间往往就较长,作为民营企业来说面临比较大的现金流压力。据恒丰银行吴琦了解,有些民企参与到了北方一些供暖项目,但居民或者一些企业拖欠供暖费,让一些民企面临回款难、回款慢的窘境。

此外地方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动,也让民企疲于应对。瑞穗证劵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就认为,早前政府给予厚望的PPP,之所以推进缓慢,与民营资本担忧政府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传统做法密切相关。南方某从事能源基建投资的集团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民营资本对于PPP项目还停留在观望阶段。

正因如此,大量的PPP项目都是国企在挑大梁。背靠广西国企龙头企业西江集团的珠江西江产业基金就曾参与多项广西自治区的PPP项目。包括设立西江长运基金,募集资金12.1亿元投资长洲水利枢纽工程三、四线船闸项目;设立梧州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基金,募集资金20.1亿元投资特别试验区园区建设。

该基金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较成功的PPP模式是由一家地方国企龙头牵头设立一家项目公司(一般以基金形式),之后由银行配资共同发起。“国企往往承担社会责任,银行倾向追求固定投资回报,PPP项目完美对接了双方的需求,”该人士补充道。从这个角度来看,追求短期较高回报的民企、其他风险资本自然对PPP兴趣寥寥。恒丰银行宏观经济研究员蔡浩表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要想真正在中国开花结果,需认识到该模式的本质不在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硬约束,而是对传统政府公共投资体系、政府购买体系的改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