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政协委员:大数据平台可在草原生态修复中起大作用

第一财经APP 2017-03-10 12:16:00

作者:邵海鹏    责编:应民吾

要修复某一块草地,必须掌握某一区域的年降水量、土壤特性、适种草种等一系列生态数据,生态建设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生态修复越来越离不开大数据,草原大数据平台就是这样的工具。

全国政协委员、蒙草生态董事长王召明在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期间称,草原生态大数据涉及生态修复、草牧业完整产业链的过程数据,如育种、播种、施肥、收获、储运、草牧产品开发等各个环节,可以被大数据平台一一记录在案并随时查询,用来指导草原生态修复,服务于农业和畜牧业。将来凭借种质资源库和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生态修复的标准化和产品化。

草原生态修复的真正目的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家的发展理念也发生转变,“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事实上,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以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更是被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有60亿亩草地,草地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我国人均草地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草地面积在逐渐缩小,90%的草地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草原保护与修复,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王召明在内蒙古草原进行调研时发现,由于我国畜牧业所需的优质牧草缺口较大,农牧民种植牧草的积极性很高,但究竟该种些什么、怎么种,缺乏科学指导和数据支持,常常出现种植失败,造成经济损失,也影响了草原的生态建设。还有一些地区,为了绿化生态,选择了进口的草种。这些进口的植物,因为来自异国他乡,种植后水土不服,既耗水又不易成活,后期维护成本高昂。

他表示,搞草原生态修复,种树种草不是目的,目的是把生态系统变好。一块草地要种什么草、怎么种,必须有章可循,有典可查。新时期下,要科学地保护和修复草原,就必须重视大数据的应用。在实践中,要修复某一块草地,必须掌握某一区域的年降水量、土壤特性、适种草种等一系列生态数据,生态建设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在王召明看来,大自然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不管自然环境如何恶劣,总有适地适情的乡土植物。以阿拉善的沙冬青为例,这种草曾经和恐龙处于同时代,堪称植物界的活化石,具有耐寒耐旱的超强生命力,是修复荒漠化土地的最佳植物。草原生态修复就是要发现诸如沙冬青这样的植物,繁育并应用它。而植物的生长特性、种子来源及种质特性、土地的肥力、地形的坡度、地势状况、光照的时间和强度、降水量的多少、病虫害的侵袭等,每一个因素都伴随着大量的数据,同时存在规律性和突发性,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作物的生长。记录和整理这些数据,可以为生态建设和农牧业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

2014年,蒙草的科研人员组建了一个科研小组,将历年来蒙草对乡土植物的普查和调研数据汇集整理起来,并广泛收集各地草原的土壤、水资源、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与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内蒙古1130种植物特征与病虫害信息约207万字1.8万张植物照片录入数据库——这项浩繁的数据整理工作,花费了两年的时间。

蒙草将这些数据在“一张图”上整合挖掘相关关系,完成了草原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大数据平台已经收集了大量的“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等相关数据。科研团队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移动采集技术,从不同尺度感知草原植物生命与环境信息、观测资源宏观布局,在检测植物生长信息的时空变异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草原大数据平台的机遇

目前,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仍处于中度和轻度超载状态,每年全国仍需要从国外进口100万吨苜蓿干草、30万吨草种,这种局面无疑加剧了全国草原建设和人工饲草料供给不能满足畜牧业高速发展的需求矛盾日趋尖锐,严重制约了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016年以来,由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锡林浩特两大草原出现自1953年以来的最大干旱,初步建成的蒙草大数据平台开始发挥作用。通过大数据监测,指导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和规模化养殖企业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资源。

比如某片草原,通常年份的载畜量是30万头牛,如气候干旱导致载畜量下降,就要及时减畜。同理,如果某片草原的长势良好,没有足够的羊来啃食,则还要及时增补羊群。有了大数据平台,就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对某一区域范围内的草原生态平衡做出响应。

王召明称,大数据平台基本完成了内蒙古地域范围内的数据集成,这当然不够,整个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区的面积还有那么大,无论是气候还是动植物资源,差异都非常大,青海、新疆、西藏等地,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大数据平台,支撑生态建设和农牧业生产。去年9月22日,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现场,围绕“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主题,他就建言,要继续完善和建设这个大数据平台,指导全国的草原生态保护。

为此在今年的提案中,他建议,第一,国家应出台政策,支持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企事业单位广泛收集各地草原的土壤、水资源、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与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为生态修复提供大数据模型;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创新数据采集方式并不断更新完善,因为土壤里的植被情况是动态变化的,数据库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第二,政府职能部门应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建立“农林草畜”完整的生态平衡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农业、草业、林业、水业和畜牧业领域,从信息与管理体系上相对独立,应用“烟囱”和数据“孤岛”林立。而生态管理又是个综合体,不能分而治之,应该让这些数据互通共享,发挥综合效益。

第三,鼓励地方政府将大数据作为管理生态系统的手段,实现“用数据决策”。构建生态环境数据库,一个重要目的是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实现决策科学化。在实践中,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建立生态评价指标、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机制,提高生态综合保护、利用的科学化水平,提升生态保护参与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的能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