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50年前,托尔斯泰就洞察到今天年轻人的自我和空洞

第一财经APP 2017-03-11 09:48:00

作者:西芒    责编:吴丹

无论经过了怎样的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托尔斯泰小说中描写的人物总是忽然又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托尔斯泰150年前发表的小说《哥萨克》

托老、陀老最厉害的地方之一,就在于他们小说中描写的人物,或许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一时销声匿迹,但过了一个两个三个世代,无论经过了怎样的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无论经受了多么厉害彻底的思想洗礼、灵魂革命,他们总是忽然又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然后我们会感叹说:呃,这就是人性吧……

下面这段摘自托尔斯泰150年前发表的小说《哥萨克》。

“从十八岁起,奥列宁就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样的自由生活,只有四十年代有钱而从小丧失父母的俄罗斯青年才能享受。对他来说,既没有肉体上的枷锁,也没有精神上的枷锁;他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他什么也不缺少,也没有什么东西束缚他。家庭、祖国、信仰、贫穷,对他都是不存在的。他不相信什么,也不承认什么。虽然如此,他却不是一个阴郁、乏味、爱唱高调的青年,正好相反,他总是热情洋溢。他根本不承认有爱情这回事,可是每次遇到年轻貌美的女人,总有点神魂颠倒。他早就认为名誉地位都毫无意义,可是在舞会上,谢尔基公爵走过来对他说了几句亲切的话,他不禁又感到很得意。但他决不让他的任何冲动发展到妨碍自由的地步。不论迷恋什么,只要预感到将引起操劳和斗争(跟生活的微小斗争),他就立刻本能地摆脱掉那种感情或事情,以恢复自己的自由。就这样,他开始他的社交活动、公事、家务、音乐(他一度想献身的事业)和跟女人的恋爱(他不相信真有这样的事)。”(《哥萨克》P8-9,列夫•托尔斯泰著,漓江出版社1986年3月版)

奥列宁这样的青年,现在不是又一次在我们身边遍地开花了么?

托老写下这段描写时,嘴角无疑是挂着嘲讽的,不过并不刻薄,他知道他们是怎么养成的,某种程度上也赞许他们对自由的追求的可贵,只是这种自由太过于空洞和自我了。这种空洞和自我,今天我们在两个极端——杀马特和富二代——中都屡见不鲜,虽然具体的表现和成因当然有所不同。

而在托老看到个人自由之空洞的地方,陀老稍后发掘出了一条引向虚无主义的导火索——无论在《罪与罚》还是《群魔》中,杀人犯和恐怖主义者都与这种自由虚无主义及其绝望的大爆发密不可分。

【我知道有一部当代英国电影把这整个的发展过程(空洞-自我-虚无-暴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因此而让很多人发自内心地感到恶心,那就是《少年罗伯特•卡迈克尔之狂喜》(The Great Ecstasy of Robert Carmichael)。这部2005年的电影在豆瓣和imdb上评分都只有5分,可见人们是多么不了解,并拒绝了解人性的黑暗面。】

英国电影《少年罗伯特•卡迈克尔之狂喜》把年轻人的空洞-自我-虚无-暴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