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基因空间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基因科学带来健康管理的升级

第一财经 2017-03-24 12:00:00

责编:王艺

创新思维对医疗的推动,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健康管理的进化。从传统医疗到互联网医疗,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科学的每一次飞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模式的创新。

创新思维对医疗的推动,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健康管理的进化。从传统医疗到互联网医疗,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科学的每一次飞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模式的创新。

全球医疗市场规模预计会达到9.56万亿美元,其中8.1万亿美元来自政府支出,余下1.49万亿来自保健及健身行业。这个趋势将会带来全球保健和健身市场的不断增长,更多的消费将会过渡到非医疗服务上,人们更愿意花钱来保持自身的健康。

在这个非医疗的市场上,会出现众多的创业者。这个带着创新思维和技术发明的新兴力量,在万众创业的浪潮里,会迅速的成长。这其中,不乏会有出彩的颠覆者蠢蠢欲动。

近年来,发明创新在新兴市场的爆发会比发达市场更快。在这个市场中,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颠覆者们才能成长得更快。对于新兴的力量来说,大健康里面门槛最低的行业,最好能够避开与政府,只需要和传统竞争者周旋就能够撬动整个行业。这个低门槛的切入点,在这些颠覆者眼里,最理想的入口回事健康管理里面的保健和健身行业。

这些创新思维对医疗的推动,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将是健康管理的进化。随着基因行业的崛起,互联网医疗携手基因科学,这种根据人体自身基因而产生的个性化治疗服务,将让“上医治未病”不再是一个传说。这些变革让“防不胜防”的疾病能够被提前预测,让健康管理更加智能,让大众的健康生活越加美好。

那么这种变革将怎样实现“上医治未病”呢?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未病先防,一个是已病防变。

未病先防,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愿意付费让自己保持健康。大众希望保持自身健康,这就催生了保健和健身的市场。比如,目前在市场上众多的创业者开发的健身和减肥类互联网产品,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些新兴的创业者们巧妙地利用一个低门槛的定位,进入了医疗健康产业。从最新的统计数字来看,未来全球保健及健身市场将会达到1.49万亿美元的规模。

除了保健和健身以外,慢性病和营养市场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切入点。随着健康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愿意付费让自己保持健康,健康的饮食就是大家控制自身健康状态的一个开端。根据营养商业期刊的预测,全球营养市场也将达到3910亿美元的规模。

包括减肥产业和营养保健品这些高利润的市场在内,疾病预防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健康产业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不仅是疾病预防,让人们更期待的是,人类的寿命很可能会因此得到延长。长寿一直都是人类的梦想,抗衰老也是科学界最具有挑战的一项研究。

已病防变,这里的“病”最常见的是慢性病。以糖尿病为例,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中一篇学术文章提到,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且有11.6%已经确诊患有糖尿病,而50%的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此算来,中国有1亿多人已经确诊患有糖尿病,而有4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通常,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化验和开药。但国内老百姓不仅挂号难,而且与医生沟通的时间远远不够,很多人在公立医院排了一个上午队才获得和医生沟通几分钟的时间。其实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和化验的项目都是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空腹血糖、血压、尿常规等,这些常规检查能够通过简单的学习在家里自行完成,或者借助一些周边社区的检查站快速进行。

在国内,病人有时候无法信任由医生助理和护士来为自己诊断,同时也无法相信普通医生,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大多数病人在被确诊为慢性病以后,完全可以让社区医院进行跟踪服务,比如通过检查化验得到的指标来判定下一步的治疗,包括用药、运动和饮食指导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些社区医院偿常常门可罗雀。在美国,沃尔玛的门店式诊所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无须预约,消费者可以在逛沃尔玛的时候顺便就把病给看了,费用也会比在传统医生诊所看病节约25%。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门店式诊所接受美国多个医保公司的医疗保险计划,并且已有40%-50%的门店式诊所被保险公司认可。目前我国的门店式诊所还尚未起步,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一些零售业巨头也许会陆续尝试这种在某种程度上比社区医院更好的模式。

一般情况下,慢性疾病的治疗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慢性病人群也需要长期的跟踪服务,其中病人的参与度非常重要。对于病人来说,他们需要与医护人员互动,因为病人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结构、锻炼方式等等;而对于医生来说,他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向病人解释缠绕在身的疾病是什么,如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和应对突发变化。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以非常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了这种互动,而实现互动正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突破。

尽管如此,大众往往没有驱动力进行健康的自我管理。其实无论是“未病先防”,还是“已病防变”,大众都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在欧美国家已经形成规模化的健康管理体系和良好的大众自我健康管理教育下,我国的健康管理仍旧是一片混乱:各类疗养中医、保健品销售、所谓的“专家保健”、运动健身等都笼统地被媒体和社会归为健康管理;大量挂着“健康管理”牌子的机构和公司,钻着信息不对称的空子,为了营销和获取客源,大肆夸张宣传,做虚假广告。这些市场手段不仅没有起到健康管理的目的和效果,反而让消费者产生了抵触心理。如果真正的健康管理意识在国内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重视,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家庭保健、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这些新技术是很难带动健康管理,进入老百姓生活的。

在社会已经承受了巨额的健康管理成本以后,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于健康质量的要求也在增加。过去老百姓是身体出现异常症状了才会去医院看医生,但实际上很多的疾病在没有任何异常情况出现之前就是需要检查的。体检中心的扩展弥补了这一不足,体检作为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让“治未病”的意识慢慢地渗透到大众的自我健康管理中。

而如果大众健康管理意识的不足,就会造成社会健康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在我国,除了乳腺癌以外,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癌症的5年生存率却比美国低一半。所以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上医治未病”并不是天方夜谭,因为从理论上来说,人类的疾病都是能够预防的。在孕前基因检测和优生优育基因缺陷预防的手段不断进步的时代,“治未病”的愿景能够实现的可能也将越来越大。虽然中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疾病挑战,在科学研究上却依然把预防放在第一位。基因科学可为健康和疾病防控提供特殊的手段,在准确预防和诊断感染性疾病上做出新的贡献。

美国从1996年开始大规模地在医疗机构中进行基因检测,一直到2006年进入消费者市场,经历了10年基因行业的科普教育,老百姓已经渐渐接受基因检测产品的宣传。中国的消费者对于基因检测产品,更多的是以一种了解神秘的高科技的心态,同时政府内部对于基因检测的应用开放政策一直摇摆不定。从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卫计委颁布的种种规范和试行条例来看,国家已经慢慢放开了基因检测的应用。

不过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健康管理除了成本较高以外,还存在一个较大的潜在风险,那就是针对检测结果所做的决策。

以乳腺癌为例,基因检测中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可能会出现几千种变异,这些变异都会增加患病的风险。但迄今为止,所有的科学研究还不能明确表明,这些变异一定意味着某个人会患上癌症。检测结果存在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手术。美国耶鲁医学院癌症基因咨询项目里有四个案例,这些案例中的女性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携带了乳腺癌易感变异基因,最后都接受了切除乳房和卵巢的手术,而事实上有些变异并不一定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随着对这些癌症易感基因的研究和数据的不断积累,也许我们会发现原来的一些变异并不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但是如果误读这些基因检测的结果,老百姓就很有可能会被误导,做出不明智的手术决定。在我国,很多基因检测机构只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团队,贸然就开始进行基因检测和基因咨询,大众应当意识到,从事基因检测和解读的人需要具有相关的检测和解读资质。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我们决定登月,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困难。基因科学的项目不简单,行业内的人看到了种种不完善的技术和落后的模式,应用到消费者市场的科技成果也还是凤毛麟角。

不过科技创新仍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政府也需要从各方面进行改革来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基因行业也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存在于科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于产业技术转化过程中。登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实现从医疗到健康、从治病到防病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政府和企业,都需要迈出这一步,而这一步也是健康产业的一大步。

但即使在健康产业信息化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要实现互联网化的健康管理也还存在众多的技术短板。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医院的IT系统无法统一和标准化;其次是缺乏电子化的化验单和病例,要达到医疗记录的远程传输和共享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最后是药品网购和医保的对接存在政策上的障碍。而这些短板共同造成了我国挂号难、买药难、买药贵的现状。

另外,美国的医生必须在病人所在州有执业资质才能进行远程就诊,相较而言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远程医疗的相关规定,许多的远程医疗APP还处于灰色操作和摸索阶段。同时,医生在国家政策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对于远程医疗的积极配合还远远不够。能不能通过远程医疗进行就诊和开药,这些也都是未知数。

技术上的短板加上国家政策的限制,都说明我国的健康管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摸索。为了保障全民的健康,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中国的医疗改革之路,即便是存在技术上的短板和大众健康管理意识的不足,但是未来的“健康中国”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基因科学加上互联网医疗,将会成为中国医疗系统改革的突破口,在不久的将来,要实现“全民健康”,现在的我们都“匹夫有责”。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