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数读财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流动在地铁数据里的上海鄙视链

DT财经 2017-03-27 14:34:00

责编:盛倩倩

是什么让上海成为一个伟大的城市?是无论文明跌至低点(战争),还是高度发达(今天),她都能够成为最好的避难场所与机遇之地。让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这就是人类发明城市的最重要的意义。

上海的大型办公站点有6个

上海这座让无数人聚集在一起的城市,为在这里奋斗的人们,做出了哪些改变?她究竟是固执的,还是包容的?

DT君在早晨9点拼命挤上了前往南京西路的地铁2号线后,想到了这个问题。

每一天,都有无数生活在这座大都市的人们,坐地铁来到上班的场所。这些人中,有许多从小生活在上海的小囡,也有想着大干一场的海龟,有拼了命想要出人头地的打工者,也有从各地来到上海开始工作的职场新人,还有从各国到上海来寻找机会的外国人。

这些神采各异的面孔,像一幅流动的浮世绘。

作为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大型移民城市,上海每一天都在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很多人抱怨,这座城市太世故精明,也太喜欢用标签来区分人:你在哪里住,你去哪里上班,简简单单两个问题,就可以很容易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很多人受困于这些地域标签,虽然买不起内环的好房子,却也拼了命想要往印象里最高级的写字楼里钻,似乎只有出入这样的厅堂,才能算得上抬头做人。

每天坐地铁两点一线通勤的你,是不是也一直在想这样的问题:我住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我想去哪样的办公圈工作?

每天在地铁上通勤的DT君,打算给上海的地铁站粗暴分一下类,看看你每天进出的地铁站,属于什么不同的类别。更重要的是,我们想看看,这座城市为了聚集更多的人,做出了哪些努力?哪些地域性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哪些正在发生变化?

我们收集了全上海288个站点(DT君注:换乘站按一个站点计算,由于新开放站点和数据结构等原因,所获数据范围不包括江宁路、自然博物馆、淮海中路、世博会博物馆和世博大道等站点)的进出站人流数据,用聚类算法将这些站点分成了五类:

根据每个时段进出站人群的分布特征,DT君将这五类地铁站点按照工作和居住的功能集中程度进行了划分。

其中,第一类站点在早晚两个高峰时段均呈现出双峰分布,进出站的人流规模都大体相当,意味着这里的居住和办公人口特征都很明显,属于职住混合的站点,以10号线靠近古北地区的伊犁路为代表。从数量上看,这一类站点占到了36%。

第二和第三类站点则呈现明显的办公特征:早高峰期间出站刷卡数明显高于进站刷卡数,而在晚高峰进展刷卡数则明显高于出站刷卡数。其中,大型办公站点的人流规模则更大,全上海一共只有6个呈现这样特征的站点,最为典型的就是人民广场了。

剩下的两类,则是比较典型的居住站点,其特征和办公站点的相反。其中,大型居住站点的数量在15个,以上海最早几批动迁户移居的莘庄为典型代表。而一般居住站点的数量则最为庞大,有132个。

这样的初步分类,和DT君的常识还是有一些出入:上海职住混合的地铁周边区域相对较多,而超大规模的办公站点数量,则比我们通常认为的要少很多。

上海居住和办公站点的分布特征

做完聚类之后,我们把这些站点按照类别展现在地图上,看一下上海整体的居住和办公区域分布特点。

从上图可以清晰看出,职住混合和居住站点在上海的版图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其中,职住混合站点在内环、中环和外环各区域均有密集分布区域,而两类居住站点则随着地铁线路的触角一路向外环外延伸。

相比之下,办公站点尤其是大型办公站点,则偏爱扎堆抱团。

其中,除去火车站作为交通枢纽的特别之处之外,其余五个大型办公站点全部位于内环线以内的传统意义上的黄金办公地段:徐家汇、人民广场、静安寺、南京东路和陆家嘴。一般规模的办公站点,除了虹桥火车站因为交通枢纽特点的原因外,全部都在外环以内。

放大来看这张地图上的一些区域特征,结合地铁站的分类特点,DT君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上只角”的心理界线,百年来依然存在

我们先从大家对上海传统市中心区域的刻板印象说起。

这片区域在老上海的印象中,大致从原来的南市区一直往西延展,覆盖大部分的原卢湾、黄浦和静安部分地区,外延到从外滩中山路至静安寺的这一整片区域。下图中,我们把这些站点的分时人流拿出来做了一个对比,可以清晰看到不同站点的人流聚集效应。同时,在一个世纪前的区域轮廓地图上,我们标住出现在这些站点的所在地,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一百年来未曾变化。

这条分界线,由西藏南路、人民路和中华路构成,是老上海“上只角”与“下只角”的分野。对于魔都居民而言,“上只角”的情结也是浓得化不开。

这可以追溯到上海的租界时期。

图片说明:上海租界时期地图;图片来源:网络

对照这张上海租界地图,东望黄浦江,西至华山路,南抵陆家浜,北跨苏州河,大致是租界的范围。而上只角又大致能够与租界重合,十里洋场的浮华绚烂,离不开上只角这片土壤。虽然“租界”这个概念已经作古很多年,但是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片区域里时,依旧能够找到它的痕迹——6个大型办公站点中,有4个全部位于“上只角”的范围内。

豫园和小南门栖身的地方,是上海老城厢,也就是上海开埠时的县城所在地,这儿是上海城的根基所在。虽然明朝立起来的城墙在民国初年全部拆毁,华洋分处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但较之早先一步进入现代化生活的“上只角”而言,老城厢显得颇有些步履蹒跚。

历史刻下的边界需要岁月的打磨,虽然离外滩近在咫尺,与复兴中路握手相邀,但老城厢的面貌在一街之隔的上只角面前,始终有些格格不入。近些年老城厢的改革也在一路推进,不过比起相隔不远的大型办公区域,这里似乎落后了一个时代。

并入新静安的老闸北,融合之路漫漫

上海的“上只角”区域,几乎囊括了整个合并闸北区之前的静安区。在沪上居民眼中,静安区始终是申城寸土寸金的膏腴之地。

多少年之后的2015年11月,行政区划新的安排将原本完全无法融入“上只角”的闸北区,和静安区捆绑在一起。有人戏称静安和闸北的合并是白富美下嫁屌丝,毕竟在合并前,相隔苏州河的静安区和闸北区确实悬殊,前者手中握有静安寺、南京西路等黄金办公区域。反观闸北,能够拿的上台面的站点乏善可陈。

合并之后,这一大片区域的站点之间,能否在功能上很好地实现融合?

我们用一个站点作为例子看一下。

犹记当年两区合并的新闻,成了段子手们的一场狂欢。满天飞的段子里,彭浦新村站的主角形象一直坚挺。

DT君给你摘录一段带有明显对上海丈母娘刻板印象的段子:

  • “丈母娘,我在静安有套房子。”
  • “是哇,哪里啊?”
  • “彭浦新村”
  • “……侬走开”

彭浦新村一词的由来,要追溯至上世纪的50年代,彼时上海市政府在彭浦镇东北建立“彭浦工业区”。作为配套设施新建的彭浦新村,成为上海最早的一批工人新村。时隔半个世纪,在2004年12月28日,彭浦新村迎来了地铁1号线,站名就叫彭浦新村。这里,是上海解放后最典型的大型居民聚居地。

半个多世纪后,当我们把视线中环线北段以外区域时可以发现,在周围一圈职住混合型的站点簇拥下,彭浦新村作为大型居住站点存在其中,格外显眼。

不过话说回来,体验过沪上美食的人们都清楚,夜晚的彭浦新村很喧闹,是个“夜市王国”,百家灯火亮起来的时候,彭浦新村附近的临汾路吸引着各路吃货饕餮美食。衰败的产业,延绵的老公房,在味蕾面前,也许都是可以被忘却的。

传统商圈附近,新办公站点悄然崛起

看完上面两节的你,估计心情比较沉重:上海这么多年来区域格局的刻板印象仍然深深刻在人们心中,这个城市在最近几年里,到底有没有什么革新的力量出现?

当然有。

清晨登上彭浦新村站驶往市区的1号线列车,闸北青年——不,新静安青年——的目的地可能会是内环线西南一隅的徐家汇,不过从数据上显示,他们的目的地也有可能是周围的其他地方。

徐家汇,这是上海改革开放后涌现的经典商圈,这里很早就是诸多公司的所在地,如今也依然是大型的办公站点。当1999年徐家汇跻身上海副中心之际,原本印象中在“远郊”的漕河泾开发区也在不断蓄力,不断向周围延伸影响力。

在地图上可以看到,在这片西起漕河泾,东至徐家汇的“走廊”里,一批新兴的办公型站点涌现出来:上海体育馆站、漕河泾开发区、合川路等。值得一提的是漕河泾开发区,这里原先是低调的老牌开发区,但是近些年这里附近却涌现了大批新的科技园区和写字楼,一旦把这些地带连成一片,传统商圈的辐射可以极大带动上班族的生活质量,办公也许不再仅仅意味着被“关”在大型园区里,而大型办公站点的人流也有可能进一步得到疏散。

住在外环外,你也不会被都市生活抛弃

在内环线里都能划出三六九等的上海,对于住在郊区的小伙伴,创造性地发明了“沪C”牌照。挂着沪C牌照的汽车是不能驶入外环以内的。不过,要进城,可以选择地铁。

地铁的四通八达,也让郊区的人们得以与繁华的十里洋场联结。但是主要站点都扎堆外环线以内,仍犹如一道无形的墙在隔离市区和郊外。不过,住在外环外,并不意味着就要被繁华都市抛弃。

地铁11号线的终点站嘉定北站就是一例。

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向南翔地铁站拉一条直线,距离不过16公里。从南翔站沿着地铁11号线一路向西,嘉定老城区、安亭的上海国际汽车城陆续出现,11号线的终点已经延伸至邻省江苏的昆山市境内,从花桥站出发前往人民广场,直线距离在36公里左右。这个距离,也让不少人过起了跨省工作定居的生活,嘉定北站作为11号线在上海境内的终点站,事实上已经承担了聚集就业人群的角色。随着职住人群的聚集,各类配套涌入,嘉定开始慢慢形成“小都市圈”。

将视线回到11号线嘉定段的首站南翔,作为出入嘉定城区的第一站,也在积极打造CBD(中央商务区)。按照当地主政者的思路,南翔CBD将成上海市郊第一CBD,这将成为日后上海人口的重要导入区。

相对于突破省际边界的11号线,16号线则是不断往太平洋的方向延伸,始于龙阳路终于滴水湖站的16号线,从外环线以外的站一路延伸至末端滴水湖站,在2009年8月9日之前,16号线沿线经过的这片区域,叫做南汇区,沿线经过的惠南站,经过的就是南汇的主城区。

从人民广场到滴水湖近60公里的直线距离,足以让很多人对市区望而却步。

不过作为南汇的主城区所在地,惠南站也在扮演市郊中心站点的角色,从周浦东滴水湖一段,只有惠南站一个站点作为职住分离站点存在。

虽然不在外环线以内,远离市中心,也能够给这些郊外站点培育节点的可能。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中,嘉定与南汇均被赋予了重要期望:培育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综合性辐射、服务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住在外环线外的小伙伴们,今后在家门口感受繁华的日子就要到了。

(本文数据支持/马振凯 杨闻新;本文作者/胡宏毅

互动:附送完整站点分类表,听听你和地铁站的故事

写了这么多的DT君越发觉得,我们虽然只用了一个小小的观察切口,却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最近几年做出的努力。许多地域偏见无法在一夕之间得到改变,但是,上海之所以是一座伟大的城市,是因为她一直不停地在变化,让更多的人聚集在这里,追逐自己的梦想。

所以,DT君给你一份完整的上海地铁站点聚类后的分类表,你可以找到每天通勤出入的地铁站。我们想请你留言,说说你和这些站点的故事:生活和工作在这里,你感受到附近的哪些变化?你想不想拼了命往“鄙视链”的上游去?你是否感受到生活在此处的快乐?

DT君会选出一些有意思的故事,给大家送出意想不到的福利哦~

数据说明

本文提及的上海地铁人流数据来自于2016年度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SODA):soda.datashanghai.gov.cn

该数据集来源于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2016年3月全月每天地铁站交通卡进出站数据,上述数据为预处理后的片段数据,仅供参考,无法全面反映客观事实。

本文覆盖了全上海288个地铁站点,换乘站按一个站点计算。由于新开放站点和数据结构等原因,所获数据范围不包括江宁路、自然博物馆、淮海中路、世博会博物馆和世博大道等站点。

本文地铁站进出人次数据,是根据上海公共交通卡公司2016年3月工作日分时平均进出站刷卡数据得出的。时段是按照全天24小时统计,但上海地铁并非全天运营,在统计过程中,一些非运营时段就按照进站和出站数值为0进行计算。

关于“地铁1公里”系列栏目

“地铁1公里”是DT财经重点推出的系列数据研究。在资源集约大背景下,地铁逐渐成为影响城市发展架构的主要元素。我们将以地铁站点为坐标,通过分析其周边区域的不同维度数据,为观察城市的商业格局和人群的生存空间建立新的视角,为投资、运营、选址、规划等商业需求提供咨询等服务。项目负责人唐也钦:tangyeqin@dtcj.com。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