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宏观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PPI持续回落上下游企业有喜有忧,CPI温和回升

第一财经 2017-05-10 23:01:00

作者:祝嫣然    责编:计亚

PPI涨幅继续回落,主动补库存周期接近尾声,PPI连续回落对于上下游企业的影响也不相同。

在连续两个月低于1%之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在4月份重新回到了1%之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继续回落,主动补库存周期接近尾声,PPI连续回落对于上下游企业的影响也不相同。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1.2%;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上涨6.4%。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撰文分析,未来随着CPI的平稳回升以及PPI的快速回落,CPI与PPI的“剪刀差”将逐步收敛,两者之间的收敛是之前各自走势大幅偏离合理水平的回落。预计未来PPI同比将进一步大幅下滑。

从同比看,4月份CPI上涨1.2%,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平均涨幅低0.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4%,影响CPI上涨约1.90个百分点。据测算,在4月份1.2%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均为0.6个百分点。4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1%,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保持基本平稳态势。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表示, 从环比看,CPI上涨主要是受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影响CPI上涨0.18个百分点。受清明节和劳动节假期影响,4月份飞机票、宾馆住宿和旅行社价格环比分别上涨6.4%、3.3%和1.7%,上述三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

邓海清认为,从CPI食品细项去看,尽管部分食品分项价格环比仍处于负值水平,但是4月各食品分项价格环比均较3月出现明显回升,表明食品价格的降速得到一定的减缓。随着未来食品价格的进一步走稳,再叠加去年高基数因素的逐渐消退,未来有可能出现食品环比正增长的情况,将进一步带动CPI同比的温和回升。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媒体上表示,虽然年中5、6月份翘尾因素会有所反弹,CPI同比涨幅仍有走高可能,但全年来看,在总需求并未大幅回暖、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的背景下,预计下半年随着翘尾及新涨价因素的回调又会重新回落。

4月份PPI环比涨幅由升转降,是去年7月份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6%,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从主要行业看,价格有升有降。价格上升的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则由降转升,上涨0.3%;价格由升转降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下降3.1%、2.6%和1.3%;价格降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分别下降4.2%和0.9%,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4.1和0.3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4月份PPI上涨6.4%,涨幅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而上月涨幅为回落0.2个百分点。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4个行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比上月增加1个。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43.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40.4%,石油加工业价格上涨27.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22.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5.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9.2%。上述六大行业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4.9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76.6%。

西南证券分析师杨业伟撰文分析,PPI的回落主要与需求放缓和高基数有关。随着需求走弱,工业品价格环比将延续下跌趋势,同时叠加去年高基数因素,PPI同比增速将在未来几个月持续收窄。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通胀短期无需担忧,工业品价格下跌显示周期开始下行,企业利润收缩可能是未来几个月的趋势。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年以来PPI的大幅跳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供给侧改革的去产能以及环保趋严导致上游相关行业的供给端失去弹性,因此在需求出现小幅改善的时候就会导致价格出现大幅飙升。伴随着供需结构调整在2季度逐步调整到位, 特别是需求端开始走弱,PPI会持续回落。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显示,进入二季度,企业景气度明显回落。4月制造业PMI结束连续三个月的回升,落至去年10月水平。

万博研究院新供给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哲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主动补库存周期接近尾声,由于目前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不顺畅,PPI连续回落对于上下游企业的影响也不相同。一方面会带来企业经营效益压力增加,尤其是上游企业的营收和利润率降低、企业订单回落。另一方面,部分下游加工和零售行业,尤其是竞争压力较大、终端提价困难的企业,其价格传导压力减弱,或将从中受益。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