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世界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连续三年稳坐对德投资榜首 整合障碍是最大挑战

第一财经 2017-05-21 19:02:00

作者:任绍敏    责编:缪琦

中企想在德国取得成功,避免“水土不服”,必然要加强沟通和融合。

成为中国企业在德国的雇员之后,卢茨(Nicolas Lutz)学会了使用微信。

2016年5月,吉林通用公司欧洲研发中心正式在德国慕尼黑揭牌成立,卢茨担任该研发中心CEO。今年5月初,卢茨在慕尼黑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不用微信,没法和总部沟通。”

近几年中国企业掀起“走出去”热潮,加大了对欧洲的投资,尤其是对德投资快速增长。不管是绿地投资还是并购投资,挺进德国之后,中国企业都面临着一些考验,包括语言、法律、文化等方面。而中企想在德国取得成功,避免“水土不服”,必然要加强沟通和融合。

中企赴德投资增速迅猛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5月18日发布的2016年外国投资报告称,中国2016年在德投资项目数量达281个,这已经是中国连续第三年成为在德国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比2014年增长48%(2015年260个,2014年190个)。这些项目均为绿地投资项目或扩建项目,收购与并购并不统计在内。

上述报告还显示,中国企业投资的主要行业为商业与金融服务,达27%;机械制造与设备(11%);电子与半导体行业(10%);汽车行业(10%)。中国企业所投资的业务范围最多为销售与市场支持(44%),其次为商业与服务业(15%)、零售(13%)、制造与研发(11%)。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在德国非金融类投资存量为39.8亿美元,到2016年底,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88.27亿美元。2016年中国对德投资29.45亿美元,同比增长258.6%,高出同期德国在中国投资2.35亿美元。但从存量看,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对德国累计投资92亿美元,远低于德国对华投资的290亿美元。

李锋于三年前成立了汉堡中国商务中心,并担任执行主任。该中心与汉堡经济促进局合作,帮助中国资金对接德国的品牌和技术。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04年左右中企开始投资德国,近两年迅猛增长。大企业一般有自己的渠道,中小企业的需求强劲,它们缺乏人才,存在沟通障碍,汉堡中国商务中心可以提供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商务考察到后续的公司注册、寻找办公地址、招聘服务等一系列的服务。

2012年斐讯集团以50万欧元的注册资本在慕尼黑成立了斐讯欧洲总部,侧重于研发。不仅是斐讯,在德国设立研发基地的企业大量存在。

淄博瀚海慕尼黑科技园是德国第一家来自中国的高科技园。该园区于2013年7月由淄博国家高新区联合北京瀚海智业等五家公司投资700万欧元而建成。园区管委会主任刘秀飞称,已经有十几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入驻园区,包括一个国家级研究中心——中国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慕尼黑研究基地,以及一个省级的研究中心——山东省科学院德国研究中心。

蔚来汽车为何选择在慕尼黑设立全球设计研发中心?蔚来汽车德国分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慕尼黑是德国经济最发达、最宜居的城市,人才获取比较便利,而且这里汽车工业非常发达,储备了大量高端人才。

“中国连续三年成为在德国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显示了中国企业对德国作为投资地的信任。”GTAI总经理贝诺·彭泽博士(Benno Bunse)说,“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市场,以其强大的工业基础、稳定的经济状况与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杰出的研发环境吸引着中国投资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在德国投资开拓国际市场,也提升自己的品牌与技术。”

中方并购投资曾遭质疑

GTAI的报告还称,从收购并购项目数来看,中资去年对德企收购的项目数仅占所有外资对德企收购项目数的3%。但中资对德并购项目在去年有显著增长,达到了1707项,是2015年的4倍。GTAI官员称,虽然中资并购项目数量不多,但金额巨大。

在这些并购项目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美的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这一高达45亿欧元的并购项目可谓一波三折,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去年8月最终确认交易“无公害”,为这一并购项目亮起了绿灯。去年5月,美的向库卡发起并购要约,其后时任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在柏林对美的集团增持库卡表示了反对意见。

中国企业在德国“买买买”,来自德国的质疑声音此起彼伏,加强对外资审查的呼声不断。

德国巴伐利亚州经济与媒体、能源与技术部国际化与工业司副司长埃德(Markus Eder)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很乐意看到更多中资企业来巴伐利亚州投资,比如绿叶制药、林德液压等并购项目就很成功,并购是好事。民众的担心主要集中在并购投资上,担心德国核心技术被卖到中国,来自中国的并购投资规模比较大,超过了过去很多年的总和,对绿地投资并不太担心。巴州政府建议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审查:一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审查是否有核心技术被出售,二是审查并购背后是否有外国政府的补贴支持。“这不是针对中国企业的,对所有欧盟以外的企业都是如此。”

5月3日的B20峰会期间,德国联邦工业协会(Federation of German Industries,BDI)主席肯普夫(Dieter Kempf)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德国的确存在来自中企投资的怀疑声音,比如“中国企业会买空德国中小企业”,但这种担心其实没有必要。只要能帮助稳定甚至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这样的中企参股或者收购德国企业就是值得肯定的。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对很多德国公司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Smaato公司联合创始人Petro Vorsteher对第一财经表示,移动设备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在中国,Smaato的最大竞争对手谷歌、脸书等都还没进入中国,通过并购公司能顺利进入中国市场。2016年6月,华谊嘉信公告通过并购基金投资了移动广告交易平台Smaato。

“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还面临一些准入问题,而中国企业在德国和欧洲投资却不会碰到同样的障碍。如果中国能逐渐扩大市场开放程度,减少这种不对等,那么在德国和欧洲出现的围绕中国投资的一些质疑将会消失。”肯普夫说。

李锋说,权衡下来,德国企业更愿意将公司卖给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一般不会裁员,而且中国市场大。其实在德国“中国人有钱,与中企合作有前途”这样的声音更多。德国人更担心的是企业被收购后的延续性。

2016年11月30日,山东绿叶制药集团收购了位于德国的瑞士Acino公司旗下透皮释药系统业务(TDS),这让绿叶制药集团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米斯巴赫市有了自己的生产和研发基地。绿叶制药德国公司负责人Joerg Scheidle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漫长的谈判和并购过程中,因为不清楚将来的主人是谁,他们很紧张,但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反而让大家松了一口气,中国股东很务实,他们的速度、活力以及对产品的理解程度令人吃惊,他们是战略投资者而非财务投资者,对产品很重视。虽然完成并购时间不长,但感觉决策速度变快了,以前积压的计划也能较快落实。他还表示,并购之后,公司正在整合德国和中国的产品,分析哪些产品可以进入中国市场,哪些产品可以进入欧洲市场,初步打算在中国生产药用胶布。

深圳长园集团旗下长园和鹰是中国首家研发生产数控裁剪机的企业,2009年长园和鹰战略收购了德国一家数控裁剪机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这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第三大城市奥格斯堡市的公司已经被打造成长园和鹰在欧洲地区的产品销售、售后、生产及研发区域总部。

长园和鹰欧洲子公司总经理王飞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德国这家小型企业技术不如长园和鹰,但是销售网络在欧洲小有名气,希望通过并购扩大产品在欧洲的销量,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成功的。原来通过外贸渠道,每年欧洲的销量寥寥,并购之后,产品销量大增。

中企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德国是外来投资热土,但不是圣土,会有企业水土不服。”5月初,中国驻德国慕尼黑总领事馆经济商务领事(参赞)裴永贵对第一财经表示。

裴永贵在德国工作多年,他说,中企投资德国,有喜剧,也有悲剧,面临语言、文化、管理理念、融合等各种挑战,欧洲内部融合都经历了60多年,的确需要时间。据了解,有的企业经过六七年才扭亏为盈,而有的五六年仍然亏损。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欧美地区继续成为最受中企欢迎的海外投资目的地。根据安永的调查,在企业风险中,65%的受访企业认为投资后的整合障碍是最重要的挑战,但其中只有1/3的企业选择事先为此制定详尽完善的整合方案,显示中国企业在风险防控方面仍有不足。

李锋对第一财经表示,中企赴德投资也需要有忧患意识,需要规避风险,做好本土化,比如法律、税务以及企业运作都要接地气,还要了解德国文化,与当地团队有效沟通。

张晖说,蔚来汽车德国分公司从2015年6月的16人团队发展到如今的108人,过程并不轻松,尤其是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又是中国企业。刚开始招人很辛苦,没人了解。2014年还没有自己的办公室,面试是在慕尼黑一家咖啡馆进行的。

如今,蔚来汽车吸引了不少人才加盟,包括主管设计的副总裁克里斯·托马森(Kris Tomasson),托马森曾是宝马i系列车型外观设计负责人。当第一财经记者问他为何选择加盟蔚来汽车这样一家初创公司时,托马森说,因为在加入之前跟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有过长谈,双方在对汽车行业的看法上擦出了火花,希望在汽车行业有突破性的发展。

吉林通用公司德国研发中心负责产品的设计,设计之后在中国制造,产品再返销德国市场,奥迪、保时捷都是公司的客户。卢茨说,他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一,如何说服德国客户使用中国生产的产品;其二,人才短缺,尤其是汽车方面的高端人才,需要争抢;其三,成本高,这包括人力、生活、沟通等方面的成本,比如为了沟通顺畅,中国公司和德国研发中心的人员需要在中、德之间不停飞来飞去;其四,文化方面存在差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