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金立集团董事长刘立荣:全球年销量1亿台手机企业才安全

第一财经APP 2017-06-02 18:12:00

作者:李娜     责编:彭海斌

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容量逐渐饱和,洗牌的速度也在加快。有手机厂商认为,未来年销量1000万台小而美的手机厂商,会活得很艰难。

和往年整个行业的热闹景象相比,今年的手机圈显得有些“冷清”。

口水战、演唱会,这些在一年前还被经常使用的营销方式在今年似乎派不上什么用场,而那些曾经在一年内开了十几场发布会的手机厂商也开始一家家地陷入裁员风波。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手机在线上的出货量已经到达了一个天花板,在20%到25%之间徘徊,并且涨价趋势快于线下。”赛诺分析师李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手机仍然是全渠道的竞争,但增长空间有限,可以看到消费者换机的频率在降低,从过去的一年延长至一年半甚至两年的时间。

事实上,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容量逐渐饱和,洗牌的速度也在加快。金立集团董事长刘立荣日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两三年内,包括金立在内的手机厂商,只有做到全球年销量1亿台的规模,市场份额在6%-8%的之间,企业才会安全。他认为,未来年销量1000万台小而美的手机厂商,会活得很艰难。

但在国内,一年出货量在1000万台甚至百万台左右的手机厂商仍然不少,应该说占大多数,对于它们来说,“小而美”的存活方式未必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销量分化趋势明显

无论是华为手机业务总裁余承东说过的“市场最多存活两三家”,还是金立刘立荣所说的“千万台量级是存活门槛”,无疑印证了眼下手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绝大多数业者都认为,经过多年的超高速发展,国内手机市场已经进入下半场,整体规模将难以继续扩张。依据行业分析师的看法,2017年手机厂商的总体销量将处于下滑通道,主要特点依旧是存量之争,虎视眈眈地盯着消费者的换机潮。

并且,从出货量上看,国产品牌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华为、OPPO和vivo为首的国产三雄占据着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半壁江山,并且趋势仍然在扩大。而在第二梯度则挤着十多家国产品牌,出货量多在千万级别。但更多的品牌则在20名排位之后,以十万到百万级别的销量存活在市场中。

有趣的是,尽管整体市场在下滑,但在各种数据中,品牌中的“其它”品类还在上升。根据第一手机界研究院走访线下渠道得到的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在中国线下渠道销售的手机品牌达到130个,环比2016年Q4增长了7%;有一定销量的手机机型达到146款,环比2016年Q4的139个,增长了5%。

李睿认为,小而美的厂商在未来并不是没有发展空间,百万台的销量只要特定群体可以买单,依然可以存活并且获得一定的利润。相反,他认为过得较为艰难的是5到15名的品牌。

“与华为、OPPO、vivo正面竞争是比较艰难的,消费者对于手机已经过了尝鲜期,在主流市场上竞争需要更多的资源匹配,但对于体量较小的厂商,抢夺渠道只能像敲钉子一样,在缝隙里面找机会。”李睿对记者说。

细分市场求存

“45岁了,不在互联网里好好呆着,为什么做手机?”360董事长周鸿祎说,自己就是有些不服气。

“做宜家这样的企业我没有任何优势和把握。对数码产品我是很狂热的,这个行业唯一的聪明人(指乔布斯)又刚好死了,我觉得胜算还是很大的。”锤子科技负责人罗永浩说,他想做一个苹果这样的企业。

在手机圈中,努比亚的倪飞、一加的刘作虎也都属于在公司里呆着“不老实”的人,在做“小而美”产品还是规模产品上,他们都有着各自的选择。

“手机确实是一个需要有规模的市场,对我们来说也在追求达到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当前手机同质化比较严重,所以新品中我们加入AI,是希望通过新的技术提高双摄的应用维度,同时让手机能借助人工智能变得更像是为私人体验打造的手机,而不是标品。”努比亚总经理倪飞对记者说,细分市场、细分垂直领域还是有机会的。

他表示努比亚今年总量目标是1000万,这个销量与2015年、2016年的目标是持平的。

同样希望做到1000万台目标的还有360。对于后起之秀360来说,要想在强手如林的手机市场存活本就不易。作为周鸿祎从华为请来的操盘手,李开新对记者坦言,销量很重要,但目前的情况是不被目标绑架,而是受其牵引,以保证整个业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他希望集团在安全上的传统优势能够影响手机产品,以吸引对安全要求较高的用户。

从锤子近期在京东的表现似乎能看到一些关于“小而美”品牌的好消息。一加的刘作虎也在近期的媒体采访中透露虽然只有600多人,但公司已经盈利。

刘作虎说,一加的目标用户是线上那群自信年轻有追求的用户,他们是可以相信互联网上的口碑和评价购买手机,不必再去付出线下的成本。有消息称该公司去年的国内市场营销只花了3000万元左右。

“事实上,线下的价格已经与线上基本持平,一些传统互联网品牌的定价在3000元甚至在4000元以上,但只要渠道做得可以,小而美的公司也能活的不错,这也是一种选择。”李睿对记者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