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回归20年之际,香港经济出路何在丨焦点众议

第一财经APP 2017-06-30 23:08:00

作者:孙维维    责编:孙维维

20年来,香江两岸书写了“互利双赢”的故事。但不可否认的是,港人的焦虑感也在近几年不断攀升。

一转眼,香港回归20年了,“一国两制”的实践走过了20年时间。

这20年间,香港与内地共同经历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一起抗击了2003年的非典,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开放,两地股市更加融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为香港经济开拓了新的方向,而即将落成的港珠澳大桥使得交通更加便利、人员往来更加通畅。

20年来,香江两岸书写了“互利双赢”的故事。

但不可否认的是,港人的焦虑感也在近几年不断攀升。望着河对岸的深圳迅速地从专注扦脚、洗头的小渔村崛起成为拥有腾讯、华为、科大讯飞等一大批高科技公司的经济增长暴风眼,而曾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了亚洲奇迹的香港现在却受制于地少、人多、发展空间有限,拖累了经济增长;同时众多香港人也背负着高房价在日渐固化的阶层里踽踽独行。700万香港人会深思: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香港未来30年与内地的故事要如何续写?特别是在世界秩序再次走到“大转型”的十字路口时,香港要如何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要克服哪些障碍?

林夏如:当前,特区政府亟须应对的问题在经济领域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夏如

当前,特区政府亟需应对的问题其实是在经济领域,因为正是经济问题让社会加速极端化。

香港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资产持续膨胀。上世纪70至80年代香港人均 GDP 增速维持在6%以上,而过去5年里这一指标仅为3%。劳动阶层和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有限,因为香港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市场无法多元化。同期,香港的房价已经攀升至匪夷所思的程度。香港要跳出“高收入陷阱”,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也要面对认同的分歧。这一切都要从凝聚社会共识开始。

梁锦松: 眼界比较小,这是香港年轻人的致命伤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

三年前我曾经说过特区政府有三个地方做得很不好,没有充分重视年轻人的发展,特别体现在三个“上”:“上楼”,没希望;“上流”,没机会;“上位”,很困难。

香港地价很贵,房价也可能是全球最贵的。大概要18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一个中等的房屋,只有47平方米。因为租金比较贵,所以香港的就业越来越窄,大部分人选择了金融。但是香港400万的就业人口,只有大概25万人在从事与金融相关的职业,不做金融很多人就没工作做了。为什么我能30岁做到地区经理?因为我前面没有人有足够的教育水平。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再出来关注教育的问题,我是比较担心香港的年轻人。眼界比较小,这是香港年轻人的致命伤。内地市场大,成本低,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也比我们强。我希望现在的香港人能好好思考,经过了20年,究竟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比如说生物科技,我觉得这是继IT之后能改变世界的领域,可以利用香港保护知识产权的体制,和香港在国际上都很有名的科学家、医学家,来好好利用内地的市场。

香港回归是三个方面的回归,第一是政治的回归,这是比较成功的;第二是经济的回归,在签订了CEPA之后也可以说是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人心的回归做得不是很好。

香港已经回归20年了,希望市民能好好思考,什么是好政府,不能掉入民选的政府就是最好政府的思维,美国就掉入了这个思维。

我希望新特首能有效地团结香港人,能够提出一个长远的正确方向,借着国家的支持,特别是现在提出的大湾区的概念,来引导年轻人,把眼界放得更远,共同建设香港。

洪为民:如果做互联网,你根本不可能以香港作为你的市场

前海国际联络服务有限公司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

香港市场太小了,香港才700万人口,尤其你如果做互联网的东西,你根本不可能以香港作为你的市场。内地也有很多它优势的地方,比方说人才,科技人才,香港的人才可能更多的在金融,在设计,在商业模式,但是这种十年寒窗的科技人才,香港肯定跟内地没得比,尤其深圳这个地方,已经是成为了中国的硅谷,有很多很多的人,全国的人才,包括全球的人才。

还有一个看法是整个国家现在是正在发展中,香港的发展速度很慢,百分之二点几,从行政的角度看,香港创业非常容易,你开一个公司,两三千块钱搞定了,一两个星期就做生意了,但是从要素的角度,我们的租金贵,我们的工资贵,我们的市场小,我们的垄断非常厉害,真的要创业是很难的,而内地还是在一个上升轨道中,深圳还是10%的增长,不断有新的企业在产生。

马化腾: 粤港澳大湾区抓了“几副好牌”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可以看到政府报告首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更让我们感觉到在香港回归20周年以及港珠澳大桥即将开通之际,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香港发展创新不是没有机会,而且我认为它抓了“一副好牌”,有很多优势和条件。粤港澳大湾区我感觉抓了“几副好牌”,不只是一副。

香港的金融、法制、教育环境对很多国际高端人才来说是非常容易适应的。所以,我非常希望香港特区政府能够主动出击,这样香港就有更多的机会吸引到国内外的科技企业来到这里落户。我相信,未来需要营造更多的创新的氛围,我建议“搬大树,引凤凰”,吸引更多的科企与高校进行合作,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张思平:解决好大湾区规划与“一国两制”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制度创新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深圳前市委常委、前副市长张思平

解决好大湾区规划与“一国两制”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制度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和问题,其中最困难也最重要的是制度和体制的创新,特别是如何处理大湾区的改革开放与坚持“一国两制”的关系。

按照香港有关方面的概括,香港澳门与内地之间存在着有形的和无形的两条边界或两道网,一是有形的边界,物理上的铁丝网,即香港、澳门与内地之间的严格的出入境管理,这个网和边界,隔离了人员、货物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二是无形的边界,或者叫无形的网,即由于不同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形成的边界和防火墙,隔离了相当部分信息的流通。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如何在保持“一国两制”基本原则前提下,重新认识“两制”的内涵,尽可能减轻两张“网”对大湾区的不利方面,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是未来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杨强:对科技方面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

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大数据研究所所长杨强

金融和物流是香港的支柱产业,再加上香港国际地位和国际化的环境,一直以来都吸引了大量人才来港工作,但都是金融、法律这些方面的人才,相比而言,对科技方面人才的吸引力却还不够。主要是因为香港为这些人提供的场景、数据和应用太少了。

我的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就没地方去了,要么出国去google、facebook这样的公司,要么回内地去了BAT,比如说大疆的创始人汪滔是香港科大毕业的学生,但是最后却选择在深圳创业。所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人才引导方面政府更加积极的态度,也是需要的。

海闻:香港还是有很大的艺术文化潜力可以挖掘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

我认为香港现在其实跟澳门一样,都是居于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非常有挑战,同时又是非常有机会的。在文化创意方面,其实香港也是做得比较突出的,香港的巴塞尔艺术展在这短短几年间,运营额已经超过了巴塞尔原来的销售额,香港还是有很大的艺术文化潜力可以挖掘。

香港虽然已经不适合进行工业的发展,但作为国际大都会,有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丰富的贸易经验,这些仍是香港的重要优势。香港和澳门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会,随着湾区内所有基础建设逐一落成,香港和澳门要利用好这些资产和设施,扮演好在大湾区里的重要角色。

周晓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必将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历史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所原所长周晓晶

以加入亚投行为标志,香港开启了全面参与“一带一路”的新的历史征程。过去30年,香港经济的全面崛起和历史辉煌始终与内地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今后30年,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2.0版改革开放必将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历史机遇。

香港在国家“一带一路”推进进程中,除了成为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联络人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打造三大平台。

一是融资平台。香港作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全有条件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推进中的重要融资平台。二是专业服务平台。香港的专业服务优势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决定了香港还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专业服务平台。三是战略对接和规则构建平台。从长远看,香港还有希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化战略对接平台和规则建设平台,而这才能从更高层面上凸显香港在“一带一路”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巴曙松:沪港通和深港通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门户市场的关键地位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先后启动,以及交易总限额的取消、保险资金的入市等,使得香港市场与深圳和上海市场连接为一个有70万亿元市值的巨大的共同市场,这个共同市场以香港市场为门户,为内地资金进行国际化配置以及国际资本进入内地资本市场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可以预计,如果未来这个互联互通的框架继续拓展到新股通、债券通和商品通等其他产品领域,将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门户市场的关键地位。

董登新:港股有足够的能力和空间吸纳更多内地优秀企业赴港上市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20年间港股华丽转身、活力四射,香港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及全球首选上市地之一。过去 20 年,联交所上市公司市值增长了 7.9倍, 2017 年 5 月 31 日合计为29万亿港元,而过去8年中,联交所有5年均高居全球IPO集资额榜首。20年间,港股格局发生了三大巨变:一是上市公司来源;二是投资者构成;三是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事实上,在香港回归的20年中,内地企业在香港主板和创业板共计募资(包括IPO及二次发行)4.2万亿港元,这还不包括在港上市的另外600家内地民营企业。香港市场的巨大包容性,极大地支持并满足了内地部分国企及民营企业的股权融资需要。

由于港股投资者有相当部分来自世界各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国际资本充裕,因此,在A股IPO常态化背景下,港股有足够的能力和空间吸纳更多内地优秀企业赴港上市,同时,与沪深两地市场形成互补竞争格局,进而大幅提升中国大市场(沪深港)的国际地位、整体实力及核心竞争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