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资讯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清理整顿风暴来袭,现货市场转型求生

第一财经APP 2017-07-27 19:26:00

作者:高嘉    责编:计亚

业内人士认为,应对市场重拾信心,监管层清理整顿的目的是使行业达到“优胜劣汰”,激励行业改革和创新,并不是要否定现货交易的发展。

经历了连续7年的现货市场清理整顿,今年再进行“回头看”。监管部门要求,到6月30日之前仍未整改规范或通过部际联席会议验收的交易场所予以撤销关闭。

目前,各个省份陆续发布清理整顿的“黑名单”,一大批现货交易市场关闭停业。同时,在这次清理整顿风暴中,一些现货市场也开始转型。

连续7年清理整顿

数年前,我国便开始探索建设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与发挥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功能为主的期货市场不同,大宗市场主要实现服务现货流通的功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现货交易所谋求捞快钱,采取高杠杆、对赌的交易方式,以及误导性的宣传,使得市场乱象众生。

2011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下称“38号文”),建立由证监会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下称“联席会议”)制度,拉开了全国范围内的交易场所的清理整顿大幕。

38号文规定,除依法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期货监管机构批准设立从事期货交易的场所外,任何单位一律不得以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

在38号文之后,中央和地方监管部门几乎每年都会开展对现货交易平台违法违规行为的专项整顿,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现货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的实施意见》、《关于禁止以电子商务名义开展标准化合约交易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商品现货市场非法期货交易活动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

然而,一批不规范的平台关停后,却很快有更多平台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迅速涌现。会员公司改头换面继续招揽投资者,互联网、电视依然充斥着现货高收益的广告,而投资者维权却步履艰难。

上一轮清整后,虽然关闭了各类交易场所215家,但新建交易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大宗商品电子类交易市场共计1231家,同比增长20.6%。而且绝大部分都采用类似期货的交易模式,并且,平台代理商与客户进行对赌,投资风险巨大。

今年1月9日,由证监会牵头的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近一个时期,部分交易场所违规行为死灰复燃,违法违规手法花样百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依然较大。抓紧清理处置、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十分重要和紧迫。

此次联席会议提及地方交易场所死灰复燃的问题集中在部分贵金属、原油类商品交易场所开展分散式柜台交易涉嫌非法期货活动;部分邮币卡类交易场所开展现货发售模式涉嫌市场价格操纵;一些交易场所会员、代理商等机构涉嫌欺诈误导投资者以及一些金融资产交易场所将收益权等拆分转让变相突破200人界限,涉嫌非法公开发行等。

这次监管者在全国开展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清理整顿活动,目的是通过半年时间集中整治规范,基本解决地方各类交易场所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和风险隐患。违法违规交易场所要限期整改,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司法机关。对到期未能整改的关停,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停止为其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在这种史上最严清理整顿中,查处了大量案件。广东警方在境外多个国家和福建、广西、湖北等14个省区市同步开展“安网1号”“安网2号”专案收网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90余人,破获案件740余起。其中,“安网2号”专案是广东警方侦破的首宗利用互联网虚假期货现货投资平台实施网络诈骗案。

今年1~4月,深圳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局查处非法期货代理商24家,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404人,并且公布了15名正在通缉的犯罪嫌疑人名单,被称为“黄金投资教父”的周里昂出现在名单中。

此类非法期货交易场所、会员单位伙同代理商在网上招揽客户,由公司员工扮演“赚钱客户”、“喊单老师”等角色,通过QQ、微信聊天和直播间讲课等方式,诱骗客户在现货交易平台开户注册,投入资金,对大宗商品标准化合约进行集中交易,实质与客户进行现货行情对赌,诱导客户频繁交易、反向操作,利用交易软件后台监控和影响客户交易,造成客户普遍亏损严重、公司巨额盈利,侵害了投资人的财产权益,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涉嫌诈骗、非法经营犯罪。

现货行业清理整顿大环境之下,作为业务开展的重要一环银行也在不断收紧同交易所的合作,从去年以来,工行、农行、建行、中行及一直以来和交易所合作密切的平安银行均在进行调整和交易所的业务往来。

建设银行停止了全国所有E商贸通交易所商户的代理出入金功能。中国银行暂停所有交易市场的交易客户端出入金功能。工商银行逐步暂停所有市场交易客户端的转账功能。农业银行总行5月对被国内交易场所市场所普遍使用的入金通道“银商通”业务做全面暂停处理。

现货市场转型求生

随着6 · 30大限的到来,各地陆续公布了清理整顿名单。目前已有四川、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南、福建等17个省份相继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黑名单”,共计223家企业登榜。另还有青岛、深圳等地发布了50家违规交易场所名单。

比如,6月30日,四川省公布第一批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工作涉及企业名单,共有15家交易场所上榜,其中四川本地交易场所12家,另有3家系省外交易场所在川分支机构。

而广西公布了经营异常(含投资者投诉较多、未经批准设立等情况)的交易场所及交易场所分支机构、会员、代理商、授权服务机构名单,共涉及交易场所及分支机构23家,会员、代理商、授权服务机构10家。

在清理整顿过程中,不少地方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会员单位在各地已无任何发展和生存空间而关门停业,就是一些老牌的交易场所可以说基本都已经暂停了业务,交易品种也均已经下线,处于停盘状态,等待监管部门的下一步动作。

不过,4月21日,人民网刊登了一篇名为《清理整顿+长效监管,激发现货交易发展“永动力”》的文章。文章对现货行业的现状及证监会监管目的进行了详细解读。清理整顿的目的是激励行业改革与创新,及时纠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业才能够更加有动力地前行。

业内人士认为,应对市场重拾信心,监管层清理整顿的目的是使行业达到“优胜劣汰”,激励行业改革和创新,并不是要否定现货交易的发展。因为只有规范的市场,才能吸引更多资金进场,激发市场活力,更加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其实,在大部分省份发布“黑名单”的同时,也有省份发布“白名单”。6月30日,山东省金融办在其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已经通过检查验收的交易场所名单”的通告。涉及“开展权益类交易业务的交易场所”和“开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业务的交易场所”两部分27家企业。

山东省率先公布了通过检查验收的交易场所名单,河南省、贵州省、甘肃省的“白名单”也相继流出。另外,一则“海南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发布关于现场验收有关事项的函”于近日在网上流传,其称验收小组一致同意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通过本次验收。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这次清理整顿活动肃清了行业的很多害群之马,行业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短”、“平”、“快”的赚钱模式已成为过去式,而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企业在未来将会做大做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交易市场开始转型。

四川润通商品现货市场就决定转型,将润通公司及市场商品现货交易的主营业务全面转型为农产品电子批发,将原主营业务范围全面转型为名优特农产品、天然产品、森林食材的电子批发。

在成立之初,由于市场客户和交易会员较少,市场关注度不高,关注量较少。润通曾分别于2016年7月和2016年11月,授权四川融鹏文化有限公司和四川中润大宗有限公司成立“润通市场邮币卡事业部”和“润通市场大宗商品事业部”,由其独立开展邮币卡业务和大宗业务。

不过,随后润通在监管中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在2016年12月便停止邮币卡新业务开展。并按自愿原则,鼓励邮币卡持有者等价兑换成农产品,采取优惠政策促进提货消费或零售,促使邮币卡经营会员转向农副产品经营。

与此同时,对营业才1个月的大宗商品,拿出壮士断臂的勇气敢于碰硬。针对大宗商品挂牌会员不能接受“T+5”模式,难于杜绝集中交易,市场在大宗商品正式开盘仅1个月之后就全面禁止,并于2017年3月底全部下架。

目前润通市场创新实施的应价模式,突出“促进商品流通、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实现产零对接。当前润通市场试行“应价交易”模式,每个农产品的日提货物流快递高到上千批次,高峰时超过了6000余单。仅一个月时间,帮助茶农在单价提升近3倍的情况下,完成5000盒的销售任务,帮助山区茶农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增收目标。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参与人员超过8000余人,无一人投诉。

不仅如此,监管部门也在逐步建立交易场所的长效监管机制。比如,《福建省交易场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指引》便指出,申请在权益类交易场所交易的,自然人投资者名下金融资产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交易场所应当根据其交易产品及交易规则的类型,确定不同风险等级,对适合入市的投资者类型作出判断。

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认为,商品现货交易的发展须服务于实体经济,要建立健全配套机制,要凸显供应链与商品流通的联动性,要坚决杜绝投机、诈骗、非法集资等问题发生。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主任韩家平表示,商品现货市场的发展应该按照国家制定的规则来进行,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总结以往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把握机遇,改变运行轨道,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