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经济六问释疑(上)

第一财经 2017-08-16 23:28:00

作者:祝嫣然 ▪ 陈益刊 ▪ 章轲    责编:刘晓雷

关于中国经济是否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中国经济增速走势是否前高后低的舆论争议,多位专家表示,不应过于关注短期增速本身。

编者按:


中国经济是否企稳,如今已成全球政界、财经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从所谓的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企业税负过重”,到债务风险和资本外流问题,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个案问题扩大化的倾向。 事实上,在这些领域,问题确实存在,但风险总体可控。无论面对“黑天鹅”还是“灰犀牛”,中国经济都有足够韧性加以应对。 为了阐明中国经济现状,让读者听到权威专家对于经济形势的解读,第一财经推出“中国经济六问释疑”,今日推出上半部分,主要涉及经济增速、债务风险和环保问题,明日还将就企业税负、营商环境和农产品价格进行探讨。


中国经济增速是否已经企稳

在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后,二季度经济数据依然稳中向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工业、投资、服务业多项指标增速回落,但稳中向好的势头不减。

关于中国经济是否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中国经济增速走势是否前高后低的舆论争议,多位专家表示,不应过于关注短期增速本身,应更多依靠深化改革、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来促进发展,中长期中国经济有条件维持中高速增长的水平。

经济企稳迹象明显

从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经济增速升为6.8%,略高于前个季度的6.7%。2017年前两个季度经济增速为6.9%,出现了经济增速略有加快的迹象。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邢志宏在7月17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领域出现了更多的积极变化,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多,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从产业结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以来,服务业主导经济增长的特征更加明显,上半年服务业的增速快于二产增速1.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达到了54.1%,高于二产14个百分点。

同时,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2和4.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了12.2%和32.2%。

从新动能发展情况来看,经济中的新力量在不断增强,新旧动能加快转化。新主体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成长,经济发展中的新动能不断壮大。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了28.6%,增速快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8%,同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了10.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

从经济发展的质量来看,今年的企业效益明显改善。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338亿元,同比增长2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9元,同比减少0.02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1%,同比提高0.42个百分点。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经济增速。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高于去年同期0.8个百分点,比同期的经济增速快出了0.4个百分点。

从先行指标来看,PMI(采购经理指数)已经连续12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撰文分析称,这表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经济仍在筑底企稳期间,但增长的稳定性趋向提高。

近期一些国际机构纷纷调高了对中国经济今年和明年的增长预期。今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至6.7%和6.4%。摩根大通将中国经济全年增速预期由6.7%上调至6.8%,并表示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和金融风险的担忧较一年前大幅减弱,中国有望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

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结构优化调整的态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包括就业、收入、物价等民生指标也在不断改善。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大中华区总经理廖天舒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应过于关注短期增速本身,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政府提出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等,关注点从过去的经济增量、速度转移到质量、结构上来。

廖天舒表示,实现有质量的增长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现有存量的结构调整、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避免低质量的增长;二是在已有基础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模式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应减少对经济增速的过度关注,更多侧重结构的调整,加强改革红利的释放,利用当前稳定的经济态势,促进改革措施的落地,尤其是国企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

万博研究院新供给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哲对第一财经表示,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时期,应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鼓励创业业态,提高实体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提升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刘哲表示,供给出清和新供给扩张是本轮经济企稳的根本驱动力,经济在经历持续六年下行之后,产销率和产能利用率双双企稳,供给出清已接近尾声,经济已处于L型平台,预计未来经济总体平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8月1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判断经济运行的走势,要全面地、多个维度地看,既要看经济增速,也要看结构调整、结构变化、质量效益。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物价可控制,居民可增收,就业有保证,生态能改善,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和主要的精力放在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

毛盛勇强调,中国经济不仅要追求经济有“块头”,还得要有“肌肉”,要强健。从未来中长期来看,从发展空间和潜力、增长韧性、要素供给条件、改革创新红利不断释放等多个角度来看,中长期中国经济有条件维持中高速增长的水平。

 

中国的债务风险可控吗

地方政府债务(下称地方债)风险被视为“灰犀牛”事件,一般指问题较大也有预兆,如果视而不见可能导致严重的问题。

今年以来,地方债风险得到高层空前重视,一系列旨在制止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的行动风暴般席卷全国。

中财-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目前中国地方债风险总体可控,个别地区债务风险有所上升,随着今年来打击地方变相举债行动力度加大,有信心把地方债风险这头“灰犀牛”关进牢笼。

风险总体可控的理性和自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债务在此时快速膨胀,为了控制债务规模,国务院采取一系列举措,其中2014年修订后的新预算法将野蛮生长的地方债纳入预算“牢笼”,明确地方政府举债唯一合法渠道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由此规范地方举债行为。

经过清理甄别,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得以切割,2015年以后的平台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券与政府债务无关。

而经过财政部3年多的存量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偿债利率负担也得以明显减轻,仅2016年就减轻地方利息负担4000亿元,而且地方偿债期限拉长,也减轻了地方偿债风险。

在上海财经大学郑春荣教授看来,为了防控地方债风险增长,最为关键的一招是中央实行地方债务限额管理。

根据2015年底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实行限额管理,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债规模不得突破人大通过的债务限额数字。

“债务限额相当于给地方举债设立天花板,可以有效控制债务风险。”郑春荣说。

此外,包括地方债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的建立,财政部专员办担当起债务常态化监督责任,以及专项债券品种细分等举措落地,都标志着规范的地方债管理正走向完善和精细。

正是由于地方债管理机制的完善,在7月28日的国新办财政金融情况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刘伟答记者问时称:“我们讲政府债务风险总体是可控的,是理性的回答,而且是自信的回答。”

刘伟说,2016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17.19万亿以内。如果以债务率来衡量地方政府债务水平,2016年地方政府的债务率为80.5%,低于国际通行警戒标准(100%)。如果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余额12.01万亿,全国政府债务余额27.33万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数74.41万亿计算,全国政府债务2016年负债率是36.7%。这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

就外界对未来中国政府债务会大幅攀升的担忧,今年5月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就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后,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举债受到严格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将保持合理增长,加上中国GDP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也将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提供根本支撑,2018~2020年中国政府债务风险指标与2016年相比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遏制违法举债控制“灰犀牛”

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一些地方债务在增加,它们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变相举债,而且一些地方违法违规担保行为也时有发生,地方政府潜在风险在继续增加,防控任务仍然繁重,将地方债描述为“灰犀牛”是切合实际的。

7月2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一局局长王志军表示,地方债务等都是已经存在的“灰犀牛”风险隐患。

“大家知道犀牛的个体很大,一般指问题很大,也早有预兆,但是视而不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了后果严重的问题或事件。党中央非常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始终要求守住底线,特别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黑天鹅’和‘灰犀牛’这两类事件都有可能冲击金融风险的底线。”王志军说。

郑春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地方债“灰犀牛”风险隐患主要在于一些地方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如果不做好防范有可能爆发风险。

一些地方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带来的隐性债务上升,已经受到高层空前重视。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这次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稍早些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指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对地方债实行终身问责并倒查责任。

7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内容的其中一项是,部署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而一系列旨在遏制隐性债务增长的行动已经在今年展开。

今年3月以来,重庆、山东、河南、湖北相继处罚了当地个别地区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相关负责人或被撤职、或行政记过、或警告约谈。

今年5月,财政部联合发改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除了切割地方与融资平台公司关联,再次重申2015年1月1日起平台公司新增债务依法不属于地方政府债务外,更是对近两年地方借PPP模式、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变相融资等新行为进行封堵。

6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封杀地方政府通过假的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融资上项目,化解由此带来的隐性债务增加风险。

温来成称,今年以来针对地方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责查处维持高压态势,潜在债务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随着工作落实到位,中国债务风险可控。

 

中国的大气水土污染防治有希望吗

再过一两个月,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就开始转凉,对冬季重污染天气的担忧不可避免。

去年入冬到今年初的一段时间里,全国多个地区发生多起大面积、长时间的重污染天气,红警纷纷响起,多地爆表。人民群众的“心肺之痛”,仅从前三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的问题就可以一目了然:

第一批督察的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等8省区,除广西外均存在较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部分城市近几年来PM10和PM2.5浓度不降反升。此外,各地均存在水污染问题,一些河流、湖泊主要污染物超标。太湖、鄱阳湖流域违法违规排污问题严重。

第二批督察的北京、湖北、广东、重庆等7省市,大气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尤其严重,最近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文通报,多名官员被严肃问责。

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的天津、山西、辽宁等7省市中,天津、山西和安徽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天津市2016年二氧化氮浓度大幅上升,2017年一季度PM2.5浓度同比上升27.5%。87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断面比例较2013年上升23%,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仅为15%。

在山西,2016年冬季采暖期,环境质量急剧恶化。2016年PM2.5、PM10平均浓度同比分别升高7.1%、11.2%,是全国极少数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的省份。今年以来,山西大气环境质量仍呈恶化趋势。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但保护力度不够。太原、晋中、吕梁、临汾4市每天约20余万吨生活污水直排汾河。

随着中央环保督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以及多个专项督查的深入,各地大气、水、土壤方面的环境问题一个个浮出水面,似乎越挖越多。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能否治出成效的担忧。

中国的大气、水、土污染防治有希望吗?答案是肯定的。

空气清洁天数持续增加

据第一财经记者观察,2013年以来,中国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的力度是空前的。用环保部部长李干杰的话说,就是“四个前所未有”,即思想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这几年,《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成制修订。“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相继出台。

查封扣押、停产限产、按日连续处罚成为遏制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环保部公开约谈42个市(州、县)、4家大型企业;各省级环保部门公开约谈64个市县政府,对25个市县实施区域环评限批。

2017年,环保部组织开展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截至7月23日,前7轮强化督查共检查企业(单位)37325家,发现存在环境问题的21870家。向地方交办重点环境问题9042个,其中突出环境问题5662个。

如此高密度、高频次、压茬式督(察)查和压力传导,污染增长的势头被遏制,污染源在减少,环境质量自然得到改善。

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点区域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下降均超过30%。珠三角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率先摸杆,近两年连续稳定达标。全国酸雨面积已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7.2%。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今年3、4、5月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较之前三年平均浓度有明显改善。特别是强化督查工作开始的4月份,是近年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次,较2014~2016年4月平均PM2.5浓度下降15.37%。

“‘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每年可以呼吸到清洁空气的天数在持续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说,

贺克斌举例说,2013年,第一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布在10.4%到96.1%之间,平均值为60.5%。到2016年,74个城市的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了35.8%至98.9%之间,平均值为74.2%,升高了近14个百分点。

此外,2015年,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6.7%,有73个城市达到了空气质量标准。到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升高到了78.8%,其中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100%,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数量增加到了93个。

“在国家一系列科技项目的有力支撑推动下,中国有望加快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目标。”贺克斌说,“只要深刻理解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就能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使大家呼吸清洁空气的天数持续快速增加。”

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水污染防治的问题也是一样。

8月14日,环保部通报,根据2017年上半年国控地表水监测网数据,总体来看,全国水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为70.0%(2017年目标为68.3%),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水体比例为8.8%(2017年目标为8.4%),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

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做的专题报告称,2016年,中国各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均有所上升,浙闽片河流和西南诸河水质总体由良好改善为优,淮河流域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改善幅度最大。但全国一些地区特别好的I类水质断面比例在减少,辽河、松花江等流域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有所上升。

“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赵英民说。监测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提高了14.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了6.8个百分点。2016年较2015年,Ⅰ—Ⅲ类水质比例、劣Ⅴ类水质同比进一步改善了1.8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88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0.5%。

与大气、水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防治由于底数不清、标准规范不健全、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等,防治任务更加艰巨。但并非没有希望。

赵英民表示:“对污染土壤彻底治理修复,既不经济,技术上也不可行,更无必要。土壤污染了,如果隔离,人不接触,对人的风险将大大降低,这是土壤与大气、水污染治理不同的特点。”“在坚持预防优先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风险管控。”他说。

据第一财经记者观察,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能否到位,关键还在于能否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党政同责得到一定程度的贯彻落实。但一岗双责落实不够。有些部门至今还认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在制订发展规划、项目审批时,脑子里没有环保这根弦。

赵英民建议,尽快建立企业自证守法、企业违法行为“向前追溯按日计罚”等相关规定,落实企事业单位污染防治责任。力争行政执法、环境司法、经济赔偿三者并用,加快建立健全环境法律责任体系和终身追究制度,使守法成为常态。

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环保部原部长陈吉宁此前对记者表示:“能源结构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需要较长过程,因此大气污染治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6年11月17日晚,环境保护部联合北京市环保局在北京各城区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检查。图为环保执法人员正在夜查高污染车。摄影/章轲

2017年5月25日,环保部强化督查人员在河北邯郸突击检查整治现场。摄影/章轲

2017年5月25日,环保部强化督查人员在河北邯郸永年区一企业检查。摄影/章轲

2017年7月29日上午,安徽省合肥市巢湖边两位工人正在清理湖面杂物。摄影/章轲

2017年8月5日,北京市怀柔区青龙峡景区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摄影/章轲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