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投资不过山海关”怎么破?核心在法治

第一财经APP 2017-08-21 16:23:00

作者:社论    责编:王培霖

东北问题,法治才是核心,具体的产业政策、招商引资乃至项目投资等工作,反倒在其次。

优化东北投资环境,核心在法治。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土壤,只有这个土壤健康了,上面才能生长出复杂活跃的市场交易。对有着良好工商业基础的东北地区来说,这一点最值得注意,具体的产业政策、招商引资乃至项目投资等工作,反倒在其次。

“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在财经界时有耳闻,此观点正确与否,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答案。19日,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的市长、副市长集体发声,对投资环境差的论调予以回应。

当日,2017东北振兴论坛在长春开幕。长春市市长刘长龙、沈阳市市长姜有为、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大连市常务副市长袁克力先后登台演讲,不约而同均提及营商环境改善的问题。

例如,姜有为就着重介绍了沈阳投资环境优化情况。他说,沈阳市引入了世界银行评价标准,聘请第三方机构,每半年做一次营商环境评估。今年上半年,对照全球190个经济体营商环境排名,沈阳相当于第78位,比去年底提高14位。“今年底,沈阳要进入前70位。”宋希斌则介绍,当地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加法”,在全国率先取消所有市级自设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前,哈尔滨市市级承担审批职能的处室由172个减少到32个,建设项目审批时限最短的仅需17个工作日。

显然,对东北地区“一棍子打死”式的看法显然是偏激和错误的。实际上,东北的经济中已经体现出许多积极因素。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已由负转正,吉林、黑龙江两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6.5%和6.3%。

刘长龙说得很坦诚:“‘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过去一度盛行,不管是否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北(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东北地区之所以形成投资环境不好的印象,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消除这种印象,需要时间。至少目前,财经界对东北恐怕仍然热情不高,资本市场的反应就很明显。8月11日,吉林证监局网站上出现了东北证券对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辅导工作总结报告。这是两年半以来,吉林省的第一份IPO辅导总结报告——两年多来,IPO工作在吉林几乎结冰了。有财经媒体就此询问多位券商投行人士是否关注东北IPO项目时,发现大多数投行对东北项目有颇多“偏见”,南方某券商投行高管称,他很少去东北出差做项目,他认为,东北经济下行,能符合IPO要求的企业相对较少。

因此,东北的投资环境如何改善,需要从深层次上反思、从具体一线工作开始重建。

对经济系统如何运转,经济学界和财经界已经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知。美国的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有非常多的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出现的先后,需要有一定顺序,如果没有关键要素在合适的时候出现,整个生态就不会形成。经济生态与之相似,法治就是一个基础性、关键性的要素,它是构建良好经济生态的关键起点。

资本追逐商业机会、参考法治环境。如果法治环境欠佳,则投资裹足不前,经济发展的其他一切就无从谈起。东北具有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和良好的工商业基础,东北经济要更上层楼,需要营商环境更上层楼来配合,而营商环境的关键要素,正是良好的法治,这无疑是振兴东北的关键法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