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技成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第一财经APP 2017-08-23 21:44:00

作者:钱童心    责编:胡军华

这一年,中国的前沿科技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从筑梦“天宫”,再到深海探测,中国自主研发技术已经深入到浩瀚的太空,潜入到深远的海底。

今年是召开党的十九大的重要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科技的进步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这一年,中国的前沿科技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从筑梦“天宫”,再到深海探测,中国自主研发技术已经深入到浩瀚的太空,潜入到深远的海底。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并提前完成了三大科学实验任务。在基因编辑等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研理论成果丰硕。

在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时代,国务院新印发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计划到2030年,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近年来,腾讯和百度都已经将研发中心扩张至海外,并以此吸引全球尖端的人才。今年全球的计算机视觉顶级大会CVPR入选的华人科学家发表的文章占据半壁江山。这意味着未来20年,人工智能都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尖端技术“上天入地”

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神舟和天宫,电视直播火箭升空的那一刻,举国沸腾。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去年曾表示,中国政府正在研究由顶级研究人员提出的,将现有的空间科学研究投资扩大三倍的方案。根据提议,政府投资将从2011~2015年的47亿元人民币(6.95亿美元)追加到2026~2030年的至少156亿元人民币(23.23亿美元)。

去年底国务院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中国已突破掌握载人航天领域重大技术,未来五年我国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积累经验。根据国家规划:2022年前中国将建成自己的空间站,2036年前把“太空人”送上月球,并登陆火星。

有消息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不仅仅在航空航天领域,量子领域也有望成为百亿级别的国家重大项目,并将于两年内正式立项。

去年,中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科技大学量子中心主任潘建伟院士曾在一场墨子沙龙上公开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中国还会发射多颗量子卫星,构建星地一体化网络。”

就在8月10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两项成果于当天同时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潘建伟院士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墨子号’卫星所实现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轨成码率超越了过去方法20个数量级。”

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的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后,这是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实现的空间量子物理研究另外两项重大突破。

至此,“墨子号”提前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自然》杂志的审稿人称赞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成果是“令人钦佩的成就”和“本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并称赞地星隐形传态的结果“代表了远距离量子通信持续探索中的重大突破”。

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在发布会上对记者表示:“‘墨子号’开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的大门,为我国在国际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了国际同行的标杆,实现了‘领跑者’的转变。”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向斌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墨子号’卫星科学目标的实现,是量子信息通向实用化的关键飞跃,也是人类挑战量子技术极限的巨大成就。”

不仅在天上,我国的深海探测技术也在创造奇迹。8月9日,国产4500米载人潜水器前往三亚,进行海试前的最后航渡测试,并将在8月中旬进行海上试验,最早明年,国产4500米载人潜水器就会跟此前的“蛟龙号”一起探测深海,成为我国深海探测的“双子星”。

同时,中国还在通过吸引民营资本参与的方式,自筹经费启动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的研制工作,并计划2019年载人挑战马里亚纳海沟。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中心主任崔维成教授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曾介绍称:“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项目的总体设计,是打造全海深的‘着陆器’、‘无人潜水器’、‘载人深渊器’和专用科考母船协同作业的一座‘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人工智能三步走

人工智能规划也为中国的科技企业海外发展扫清障碍。百度近年来已经在硅谷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致力于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研究。百度还在今年宣布将成立一个新的与政府合作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阿里巴巴也成立了云业务,布局从购物到医疗等方面的人工智能应用。腾讯也在海外建立了数据中心。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正式被纳入国务院发展部署,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务院新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IBM大中华区系统与科技事业部杰出工程师李永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政府正在大力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并公布了未来多年的路线图。现在这个时机推出这一规划非常适合时宜,因为人工智能的主题已经被谈及多年,这份规划提供了一个清晰了纲领性的指导,能够为将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指明路线。”

上海科技大学的虞晶怡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人工智能领域华人贡献巨大,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军力量。而人工智能本身,亦从早期的理论研究逐渐过渡到广泛的行业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科学发现和创造发明将有望突破地域、时间和文化的边界。”上海科技大学已经在人工智能多个领域进行大量探索,在包括机器视觉、语义识别、三维重建、无人驾驶、机器人等领域取得大量创新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在今年7月举行的CVPR(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上,华人论文占据了783篇入选论文的半壁江山。

与会的中国科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机器视觉领域专家史建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基于人工智能开源的领域,中美的差别并不大,比如机器视觉。在有些方面,中国甚至有望超过美国,比如基于人类标记数据的人脸识别领域。但是在从基础算法向系统化的发展,中美的差距就比较大了,因为这需要很多基于经验的工作。”

史建波指出,国家的投入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比如谷歌就诞生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一个重要项目Digital Library(数字图书馆)计划。他表示,美国由于长期投资于教育,并且大力资助基础设施研究,因此在人工智能方面有先天的领先优势,而中国在知识的积累方面有较大的鸿沟,这需要时间去弥合,包括高校的研发投入。“2030年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赶超美国的时间目标。”史建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科大讯飞就是来源于高校。在今年7月《MIT TR》发布的全球50大最具技术创造力企业榜单中,有9家中国公司入围,科大讯飞排名第一,仅次于谷歌。科大讯飞已经和Nvidia以及Tesla合作,应用Nvidia的深度学习GPU计算平台对外提供先进的移动互联网语音交互服务。

“只有产学研结合、公司化以后,才能推动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发展,关键是科研成果要落得了地。”上海交大一位从事计算机研究的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特别强调人工智能的落地,他提出了“平台+赛道”的人工智能战略。所谓平台,就是把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开放,为行业提供人工智能的能力,整合后台的内容和服务,构建持续闭环迭代的生态体系。而“赛道”就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加上应用数据,再加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构建垂直入口或者行业的刚需。

科大讯飞开放平台市场经理吴剑堃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人工智能机遇巨大,因为在中美创新能力对比中,科学研究会和工程技术员方面是美国强,客户中心和效率提升方面是中国强。但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是应用驱动需要不断去迭代更新,很多领域中美同步进入无人区,这让我们更有机会站在世界之巅。”

根据普华永道今年6月发布的最新报告,到2030 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动全球GDP增长14%,相当于15.7万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来自生产力的提升。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无疑创造出最大商机。

抢占芯片制高点

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催生的数据大爆炸时代,无论是数据收集,还是对数据的分析和传输,一切都能无限缩放到一块小小的芯片中。GPU芯片巨头公司英伟达(Nvidia)创始人CEO黄仁勋在今年年初的拉斯维加斯CES消费电子展上,就大谈他的芯片将如何在自动驾驶的时代颠覆人类的想象,硬件和软件的边际也将逐渐消融。

黄仁勋口中的这个时代,也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据市场咨询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60亿个,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万亿美元。半导体和5G技术都是物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

在现阶段的五年计划中,中国正努力在基础科学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到2025年,包括软件和半导体在内的70%的关键技术组件要实现国产。

随着中国的电子制造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需求激增促进了中国自主芯片生产的兴起。目前全球三分之一的需求在中国,但中国生产的集成电路不足全球的10%。

中芯国际(SMIC)垂直整合和策略营销总监吴耿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可能占有全球5%的市场,而这5%市场当中的一半需求来自中国,目前的需求相当强劲,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投入先进制程。”

据介绍,目前中芯国际提供0.35微米到28纳米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该公司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

Gartner研究副总裁盛陵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海思、展讯和中兴微电子都在研发物联网芯片。”据了解,在窄带物联网(NB-IoT)芯片上,华为海思、中兴微电子的量产计划与高通、英特尔基本在同一个时间窗口。

而凭借5G网络推出规模和创纪录的生态系统开发者合作伙伴数量,中国也将处于全球移动物联网发展的前沿。Gartner还预计,到2020年,3%的基于网络的移动通信服务提供商(CSP)将推出5G商业化网络。从2018到2022年,国际上将主要利用5G来支持物联网通信、高清视频和固定无线接入。

随着智慧城市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动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旺盛需求。华为物联网解决方案总裁蒋旺成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道,今年将有40万站点支持2000万连接数;到2020年将有150万站点支持NB-loT,而且能做到全国普遍覆盖、深覆盖。

华为早在5G技术触发期就进入了该领域的布局,成为该技术的领导者和推动者。截至目前,华为已与全球30多家领先运营商开展创新合作,同时也联合垂直行业伙伴,在技术研发验证、网络架构、产业合作等方面积极试验。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全球最大的制造业规模,意味着中国在物联网的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前景。”思科Japser中国及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陆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不仅如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中国物联网的发展除了数量规模外,还面临全球连接和管理的需求,这就对领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出更高的要求。”

埃森哲报告显示,未来五年物联网领域的投资将达到6万亿美元。物联网技术正在将现有业务模式扩展至综合性跨行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将打破数据、分析、智能和交互泾渭分明的格局,让人们享受到互联性更强的生活方式。

从模仿者到原创者

在CB Insights去年公布的“独角兽清单”上,截至2016年10月31日,在全球174家私营独角兽企业中,中国拥有37家,数量仅次于美国,这比2015年的19家翻了一番。其中既包括小米、滴滴出行、陆金所、大疆等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独角兽巨头”,也有新兴的估值10亿美元左右的独角兽公司,比如在线民宿预订平台途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融360、机器人公司UBTECH Robotics、在线教育机构iTutorGroup以及应用程序开发商Apus Group等。

中国政府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这份清单。过去的15年里,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发展步伐超越了其他国家,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孕育成长,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中国的创业者年轻、敢拼、激情四射,给全球投资者留下非凡的印象,也让全球老牌巨头公司刮目相看。他们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与这些年轻的企业洽谈业务、签订合同。今年4月,大众汽车集团以1.8亿美元入股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出门问问,因看好其汽车产品的产业布局,双方决定成立合资公司。

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对第一财经记者记者表示:“2017年人工智能从概念开始真正渗透向各行各业,语音交互正在解决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从开车时候的信息查询和导航,到回家后的约会安排或者订餐服务。整个社会对人工智能的重视和投入都在加大,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有竞争力。中国科研院所也能够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的一流人才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

中国的创新模式也在输出海外。如今在新加坡、伦敦、东京等地,如果运气好,可以见到来自中国的共享单车。虽然海外的需求远不如中国旺盛,骑车通勤的习惯也与中国大相径庭,但这种来自中国的商业模式为当地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了新思路。美国投资者已经不再忽视美股上市公司中被称为“中概股”的新兴群体。它们今年以来的表现甚至跑赢了美国最大的五家互联网科技公司FAANG的涨幅。

未来,中国在创新驱动领域实现颠覆的潜能更加不容低估。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