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核电半年报揭秘:为何一年多没有核电机组获批

第一财经APP 2017-08-25 13:42:00

作者:林春挺    责编:胥会云

受AP1000示范项目进展及“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影响 , 国内2016年无核电机组获得核准,2017年至今尚无新的核电机组获得核准。

自2015年全国核准8台核电机组开工建设之后,2016年至今尚无新的核电机组获得核准。这究竟是为什么?中国核电(601985.SH)最新发布的半年报透露了真实原因。

中国核电(601985.SH)8月2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根据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国家拟开工建设3000万千瓦以上的核电机组。据此,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原计划安排徐大堡1-2号机组、漳州1-2号机组、三门3-4号机组等项目获得国家核准。但受AP1000示范项目进展及“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影响 , 国内2016年无核电机组获得核准,2017年至今尚无新的核电机组获得核准,公司 “十三五” 规划执行并不顺利,存在新项目开工不达预期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公告称, 公司将跟踪国家核电核准政策的新变化、新形势,适时调整公司“十三五”规划目标,投入必要的资源推进徐大堡、漳州、三门二期、海南二期等沿海重点项目开工前准备工作。

据上述公告,中国核电2017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2.35亿元,同比增长 14.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5.45 亿元,同比增长 1.92%。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因新核电项目开工进展不达预期,部分核电设备上市公司业绩也受到了影响。比如,中核科技(000777.SZ)最近发布的2017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85%至95%。

对此,中核科技在公告中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公司前期承接的核电、核化工阀门订单今年上半年尚未到合同约定或客户要求的交货节点,以及受部分订单尚未满足配套出货条件影响, 公司今年上半年核电、核化工阀门产品交货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降。

不过,这种情况有望得到改善。第一财经记者近日独家获悉,国家能源局已同意华龙国际核电技术公司上报的《华龙一号技术融合方案》。这也意味着国内其他计划采用华龙一号的核电项目,离获得国家核准建设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不久前就华龙一号技术融合方案的进展问题接受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新闻发言人黄晓飞说,8月9日获悉,国家能源局已于7月26日复函,同意华龙国际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华龙公司”)上报的《华龙一号技术融合方案》(下称《方案》)。

他介绍,国家能源局在复函中指出,融合版“华龙一号”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统一采用177堆芯,采用统一的主参数、主系统、技术标准和主要设备技术要求。安全系统采用“能动加非能动”的设计,具体配置可考虑市场需要,提供两种选项。两个选项均要满足最新安全标准,具备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措施。

华龙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世界第三代核电技术,是几年前由中核集团推出的ACP1000核电技术和中广核推出ACPR1000+核电技术融合而成的,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国内核电出口。

2015年,经国家批准,中核集团、中广核分别在福建、广西开工建设两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作为国内核电出口的示范项目。目前,这两个示范项目进展顺利。

在《方案》上报国家能源局之前,官方资料显示,2016年上半年,在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中核集团、中广核和华龙公司开展了多轮沟通,技术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安全系统配置等方面存在分歧。

《方案》获得国家能源局的复函,意味着以上分歧已经得到解决。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国内其他计划采用华龙一号的核电项目离获得国家核准建设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作为实现AP1000引进、工程建设和自主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研发平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最近披露,7月21日,AP1000全球首堆三门核电1号机组顺利通过首次装料前核安全综合检查。也就是说,如果一切顺利,三门核电1号机组距离成功实现并网发电已经不远了。另据上市公司中国核电介绍,三门核电1号机组预计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投入商运。

从2009年开始,中国在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分别建设了两台AP1000机组作为依托项目,但由于这是该技术在全球首次应用,加上种种原因,两个依托项目工期出现延期。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国内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按此计算,从今年开始,全国每年平均需要投入建设8台百万级千瓦的第三代核电机组。据记者测算,8台这样的核电机组总投资近1500亿元人民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股票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