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央批准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延期一年 要求“力度再大些”

第一财经APP 2017-09-11 12:01:40

作者:叶开    责编:刘展超

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来自官方信息显示,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工作将延期至2018年底,此前该试点任务原定到今年底完成。

国土资源部11日消息显示,为深化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充分听取试点地区对深化统筹推进改革试点的意见建议,国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张德霖一行9月6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召开座谈会。

张德霖强调,中央批准试点工作延期至2018年底,各地要深入学习好、贯彻好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尤其是农村土地改革的新精神和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改革落实,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要及时总结好试点经验,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总结边提高,在试点中推进修法,切实提升改革成效。

他表示,要谋划好试点工作,围绕三项试点改革“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惠百姓”的目标,覆盖面再广一些,力度再大一些,创新办法再多一些,统筹工作再好一些,试点步伐再快一些。各地要将三项试点与相关改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全力把改革试点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所谓农村“三块地”改革始自2014年。当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71号文件,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进行了顶层设计,同时决定在全国33个县开展三项改革试点。

此番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改革试点要求坚持小范围试点,依法改革,封闭运行。

试点初期,上述33个地区并非全部实施三项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而是一个地区申请一项改革试点,其中,15个县(区)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5个地区进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3个地区进行征地制度改革试点。

2016年9月,中央决定,把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扩大到现有33个试点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仍维持在原15个试点地区。

对于这项重要的改革任务,今年6-7月份,国土部相关司局、各督察局及中央改革办、中央财办、中央农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15个督察组对33个试点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全面督察。

此次督察的带队规格较高,一般各督察组均由部级干部或副部级干部带队,而接受督察地区“接待”或陪同调研的人员规格一般也以部级干部为主。

按照此前拟定的督察时间表,今年6月份对33个试点地区的试点工作开展一次交叉督察,9月份对33个试点地区开展一次督察反馈意见落实情况的检查,11~12月开展试点工作总结评估和深入推进工作。

在这次督察期间,官方也陆续披露了一些农村三块地改革过程中的成果。例如,截至今年4月,33个试点地区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共计278宗(其中原15个试点地区259宗),面积约4500亩,总价款约50亿元。

折算下来,每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价格大约110万元。当然,这只是平均价格,每宗地块的具体价格还要取决于其地理位置以及入市后的用途等。

国土部部长姜大明曾称,入市改革提高了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丰富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形式,增强了农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获得感。

在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也有一些官方数据出炉,此前这些数据较少公开。

在姜大明带队督察的江西省余江县,两年来,余江县除城镇规划区内村庄外,全县908个自然村开展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现了乡镇、行政村覆盖率100%,占全县农村自然村总数的87%。

目前余江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全县共退出宅基地27530宗3788亩,其中有偿退出5231宗901亩,无偿退出22299宗2887亩;退出宅基地复垦574亩,村集体收取有偿使用费5716户770万元;流转宅基地56宗20.5亩;新建农房择位竞价136宗22.3亩;集体支付退出补助款1432万元,有偿退出户均增收4200元。

征地制度改革试点方面,国土部9月5日在山东济南召开了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座谈会。国土部副部长曹卫星在会上表示,征地制度改革试点两年多来,初步形成了一批改革成果,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就包括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面,一些地方研究制定了土地征收转用增值收益核算办法,为合理提高个人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提供依据。

曹卫星表示,要在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方面重点坚持公平合理补偿,在建立多元保障机制方面重点落实保障长远生计的途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