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冲击百万辆阵营 吉利逆势扩网背后有何原因

第一财经APP 2017-09-14 12:04:55

作者:杨海艳    责编:边长勇

对于车企来说,渠道以及经销商网络是市场前端冲锋陷阵的最重要资源,也正因如此,部分车企为快速提升销量,急于扩充网络,最后造成严重内耗,引发经销商反水。

吉利将在今年迈过年销百万大关,成为继长安、长城之后,中国自主车企中第三家年销过百万的企业。今年前8月,吉利汽车的销量已经达到71.82万辆,同比增长88%。

年销百万对车企来说,并不简单是一个分界线,而更像是一个“坎”。在中国这个极具成长空间的市场上,规模扩张其实并非最难解决的问题,更为难得的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在采购、生产、质量管控、营销以及售后等全产业链上的同步提升。

在过去,有不少企业曾因奉行规模先行的市场策略,在质量把控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准备不足,最终出现系列问题,对品牌声誉造成影响。长安福特就是一例典型。自2012年“1515计划”提出后,长安福特的产品投放提速,在短短三年内,投放了15款新车,年销量冲高到100万辆左右。但由于在供应链管理上的短板,让旗下多款车型暴露出断轴以及空气质量问题,2015年激进的新车投放计划停止后,年销量便逐渐下滑,今年前8月累计销量仅为48.7万辆,同比下降16%。

借鉴别的品牌经验,如何在百万辆的关头,稳住阵脚、稳步前进,是吉利目前重点考虑的问题。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坦言,“今年(吉利)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去夯实基础”。

对于车企来说,渠道以及经销商网络是市场前端冲锋陷阵的最重要资源,也正因如此,部分车企为快速提升销量,急于扩充网络,最后造成严重内耗,引发经销商反水。频频发生的经销商反水事件让品牌开始转变思路,放缓建店节奏,重新思考与经销商的关系。去年自今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品牌商都放缓了建店的节奏。

吉利反其道而行之,加快经销商布局和落地。去年夏天,西北地区9家经销商联合开业,而就在前几日,西南地区又有18家经销商加入吉利的网络体系。吉利的扩网并不盲目。林杰告诉记者,从现在到2020年,吉利将继续密集的投放产品,吉利品牌将会有20款新品发布,而去年发布的领克品牌也将有10款产品,全面覆盖每一个细分市场。规模化的产品必须有规模化的经销商体系来承载,这是吉利扩网的前提。

“经销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利益共同体或者说伙伴关系。”林杰说。吉利在对经销商的选拔、淘汰和扶持上非常的谨慎和细致。为了科学的发展渠道,吉利内部有一个专门的“渠道委员会”,要在何时何地建立新的经销商,都有数据来匹配和支撑,并经过投票来决定,而非部分企业的总经理负责制。与此同时,对于经销的店面扩充以及改建等需要投入的方面,吉利都采取和经销商共同承担的模式。注重渠道的良性发展,吉利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对经销商进行严格的考评和淘汰,形成良性的渠道生态。

快速增长的销量在带来成绩和利润的同时,也给售后服务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截至目前,吉利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500万辆,为了提升售后的响应速度,吉利搭建了一个大数据平台,任何一个地方的车出了问题,维修人员都可以通过关键词的输入,在系统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流程支持;一个新的问题产生时,也可以将问题和解决办法注入数据库,形成规范化的流程和解决方案后,为其余地区其余车主可能会出现的类似问题备用。

同时,为了满足扩大的售后服务需求,吉利还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与技校等社会资源共同培养、储备维修技术人才,“在校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吉利车型的维修方式,在毕业后就可以更加轻车熟路的去适应工作了。”林杰告诉记者。

与过去相比,自主品牌无论是在产品,还是体系化能力的打造上,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林杰认为,现在自主品牌已经无惧合资竞争。对于自主品牌来说,中国是发展的原点,因此,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对市场的重视度会更高,对于中国消费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与此同时,在硬件设施以及工艺流程等方面,自主品牌也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比如在基地建设以及各种高精度设备的投入上,自主品牌不遗余力的投入能够确保产品品质领先。

虽然自信满满,但林杰也表示,“进入100万辆的阶段,所有的竞争对手和格局都已经发生变化”。而为了在2020年能顺利冲击200万辆的目标,吉利每走一步,都要更加的谨慎和稳健。按照吉利控股集团总裁、CEO安聪慧的说法:“50万辆、100万辆、200万辆,一旦迈过去,发展速度就将会以倍数增加。”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