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陈繁昌:深圳与大学 | 2017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深圳论坛 圆桌主题演讲

第一财经 2017-11-30 14:20:08

责编:王艺

现在深圳的情况,我觉得定位方面也是很清楚的,深大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南科大就好像是我们港科大很类似的学校。
主题演讲:深圳与大学——陈繁昌

演讲嘉宾:

陈繁昌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文字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我很荣幸今天被邀请来参加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深圳论坛。今天我们的题目是深圳与大学。我不是深圳的大学,所以我的角色是什么呢?我先想一想,可能我可以说的就是我可以用一个我对跟深圳大学的认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我可以用香港科大最近20多年发展过程里的经验,用一个客观的的方法和你们分享一下,希望等一下我们讨论的时候也可以多讲一些。

首先我快速地介绍一下我们香港科技大学。我们香港科技大学是1991年创立的。1991年的时候,香港已经知道1997年回归,也知道我们香港很多企业那个时候也打算背上,准备来深圳和内地发展。所以香港的社会和政府的想法,就是我们香港一定要自己搞一个大学,从社会方面、创新科技方面有关系的研究型的大学。他们那个时候决定就是不要在现有的大学里面做,而是要创立一个新的大学,我们就是这么诞生的。现在就是26年以后了。

第二我就是想讲一讲,我对于深圳大学的发展,一点点个人的经验。我记得我是198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在美国工作的,在UCLA。我去那个香港大学,访问了一个学期。那个时候有一个机会邀请我来参观深大,我记得那个时候校园没有盖好的。到了后来,我对于深大有很大的认识了。我们很多深圳的企业,他们创办的人都是深大的校友,很多出名的比如腾讯,马化腾,陈一丹他们,我们都认识的。所以深大在经济发展里面的贡献是很明显的。

那么南科大,我记得我2009年刚来港科大的时候,几个月以后,我和朱清时校长我们签了一个协议,就是有一些我们港科大的教授来和这个南科大合作。我记得那个时候有两位是姓李(音)的教授,还有一位姓励(音)的教授。过了五六年,去年陈十一教授,陈校长和我是老朋友了,十几年前差不多二十年前我们在美国认识。我在国内碰到他的时候是在北大的时候,他是工程学院的院长,是不是?后来他来南科大当了校长,是不是去年?他叫我来参加南科大第一届毕业典礼的演讲。我都很惊奇,我过来了。所以那个时候有机会对于南科大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这是我对深圳大学的认识。再有一点就是,两个礼拜以前,我去了南科大,参加了陈校长的国际学术委员会(音),是会员之一,我们在南科大开会。那一次就是我来了两天,也听了很多报告,所以我对这方面也有一个认识。

现在我可以分享一下我们港科大的发展的经验和我的观察。我们港科大为什么可以做到今天的成绩呢?我觉得有几个方向。一个是定位方面,因为刚才我已经讲过,我们这个港科大其实是香港第一个研究型的大学,不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是一个专业的大学,我们只有理、工、工商、人文是个学院,不是很大规模的大学。我们的定位是国际化的大学,研究型的大学。那个时候香港也是没有这类型的大学的。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个人才方面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的定位是,一定要每一个教授要国际化,一定要从国际市场来聘请教授,我们港科大的教授是20%是香港人,80%是其他地方的,当然也有很多是我们内地的教授。所以人才方面我们受聘的都是一些很好的人才。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社会的支持,那个时候香港的经济突飞猛进,也有很多的机缘。最后一个很重要是我们的管理的系统。我们香港管理系统方面是比较成熟的,我常常说我们港科大就好像是一个美国的大学在中国的地方。

你可以看看,现在深圳的情况,我觉得定位方面也是很清楚的,深大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南科大就好像是我们港科大很类似的学校。人才方面,我上次在南科大参加会议的时候,南科大也在世界上面吸引着很多海归的学者,在国际方面很多经验的。深圳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是很厉害的。所以我觉得方面比我们港科大26年前的情况还要好,条件比我们还要好。

唯一我觉得还有要看看一个就是制度方面,我做几个自己的观察和提议。尤其是我在南科大开会的时候感觉到的,第一我觉得学位方面,因为我知道内地教育方面、体系方面,这个学位就是本科到硕士到博士,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比较久一些。可是我告诉你,我们港科大的经验就是这对大学发展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如果你拿不到博士生,你不可以请到很多的研究型的教授,没有好的教授,收不到好的本科生,我觉得这个要松绑一些。

另外一个,我觉得就是定位方面。因为深圳现在是中国的硅谷,这里面很多很大的科技方面的企业,但是深圳是对于这些大学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们对于人才方面、创新企业方面,能够对他们有一个贡献。可是你办这个大学要有比较长期方面的眼光,所以在这个基础研究跟应用实用方面怎么平衡,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觉得这一方面。还有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因为你要很多人,希望他留在深圳工作,对这个企业有贡献。可是你要有一些你的毕业生跑到其他地方,我觉得可以看得宏观一些的,因为这些跑到另外地方的校友,将来长远来说,对大学,对深圳这个城市也有很大的帮助的。所以我就是三个提议,谢谢各位!

第一财经声明:所有文字实录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与会嘉宾审阅。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