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金融部门去杠杆加速,报告称国企债务仍处高位但有缓解趋势

第一财经APP 2017-12-14 17:19:56

作者:祝嫣然    责编:杨志

金融部门去杠杆的幅度较大,且资产方口径的杠杆率与负债方口径的杠杆率继续收窄,表现出表外业务仍在向表内回归。

企业去杠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13日表示,目前中国总杠杆率趋稳,杠杆率结构继续改善,高层不断释放淡化GDP增长目标的信号,为去杠杆创造更有利条件。

张晓晶建议,要管控好地方债风险,须拓宽规范融资渠道,同时约束地方举债冲动;深入推进市场化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减少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债务无限责任兜底和隐性信用担保,加快构建资本预算制度等,抑制财政机会主义行为,从源头加强债务风险管控。

在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办的“蓟门破产重组对话”论坛上,张晓晶发表了上述观点。

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 年三季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实体经济杠杆率略有上升,金融部门杠杆率继续回落。2017年第三季度,包括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由第二季度末的 238.2%增加到 239%,总体态势趋稳。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分别统计,金融部门的杠杆率皆有所下降。

金融部门去杠杆加速

报告显示,宽口径的金融部门杠杆率考察金融机构间的资产负债对应关系。资产方统计口径杠杆率由第二季度的74.2%下降到第三季度的 71%,下降了3.2个百分点。负债方统计口径杠杆率由第二季度的64.3%下降到第三季度的63.3%,下降了1个百分点。

张晓晶表示,金融部门去杠杆的幅度较大,且资产方口径的杠杆率与负债方口径的杠杆率继续收窄,表现出表外业务仍在向表内回归。

金融部门去杠杆的一个最为明显的表现是银行总资产增速在持续放缓,2017年9月末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为244.2万亿元,同比增长 10.2%,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张晓晶分析,银行总资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同业资产与负债余额的下降。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峰值发生在2016 年年末,分别为 31.6 万亿元和 14.5 万亿元;而 2017 年 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分别下降到 29.2 万亿元和 11.9 万亿元,各自下降了 2.4万亿元和 2.6 万亿元。

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缩表,国有大行总资产增速也更为缓慢。自 2017 年金融部门加强监管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已基本停止扩张甚或有所收缩。

这一态势在国有大行中也开始有所体现:第三季度末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总资产与第二季度末持平,其他几大行的增速也较为缓慢。

张晓晶表示,由于金融是实体的镜像,由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带来的资本错配问题能否得到彻底矫正,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能否由此得到实质性回升,是打破资金在金融系统内自我循环、保持金融部门降杠杆可持续性的关键。

国企债务缓解

报告称,从负债与营业收入的比例来看,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仍处于高位,但有缓解趋势。第三季度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国有企业总负债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从第二季度末的 101.0%下降到 99.1%,而非国有企业的这一比值则从第二 季度末 35.8%上升至 36.7%。

张晓晶表示,在国企资产负债率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这一债务负担的缓解主要源于供给侧改革对各行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利好。未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愈发重视,国企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能否继续有所改善,从而有利于降低国企债务风险,仍有待观察。

“但无论如何,从绝对水平上看,国企债务负担依旧较重,占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六成左右,国企去杠杆仍是未来去杠杆的重中之重。”张晓晶说。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从第二季度末的 156.3%下降到第三 季度末的154.8%,下降了 1.5 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计下降 0.8 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部门继续表现出稳定的去杠杆态势,非国有企业是去杠杆的主力。

非金融企业负债中,银行贷款是主要组成部分,2017 年第三季度末余额为 80.0 万亿元,占比 64%;其次是企业债,余额为 18.2 万亿元,占比 15%。张晓晶称,2017 年上半年拉动企业部门杠杆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债出现负增长,企业债券融资在 2017 年前两个季度皆为负值。但这一趋势在第三季度有所改观,第三季度非金融企业通过债券融资 5300亿元,略低于 2016 年第三季度,但已超过了上半年下降的部分。

在企业债发行触底回升的同时,企业部门的贷款增速仍在下降。第三季度末,企业部门贷款余额相比第二季度末增加 1.2 万亿元,环比增长1.5%。

管控好地方债务风险

2017年地方债治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严堵后门,开大前门。在“堵后门”方面,财政部发布一系列文件,严禁地方政府利用不规范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变相融资。在开前门方面,提供了新的规范性融资渠道,尤其是试点发展项目收益专项债券等。

审计署近日公布“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再度披露了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情况,并披露地方举债手法。其中,海南、江西、陕西、甘肃、湖南5省份的5个市县,通过出具承诺函等手段违规举借政府性债务64.32亿元。

张晓晶认为,各类违法违规举债问题难以得到根除,从而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管控形成重大挑战。未来看,要管控好地方债风险,须拓宽规范融资渠道,同时约束地方举债冲动。

张晓晶建议,进一步调整央地间财政关系,通过培育地方税源,扩大地方税权,适度增加共享税的地方分成比例等,矫正支出责任和收入权力非对称性分权和地方财政高度依赖转移支付的格局,以及由此衍生的地方政府融资压力和扭曲的行为模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