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诗人余光中去世,带着他的乡愁

第一财经APP 2017-12-14 18:22:24

作者:彭晓玲    责编:罗敏

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去世,享年89岁。余光中享有颇高的声誉,晚年的他曾多次在海峡两岸之间往返。

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去世,享年89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40多年来,两岸三地不知多少游子读过这首《乡愁》。这首诗写于1971年,是他在离开大陆23年后,用短短的20分钟创作的。余光中享有颇高的声誉,大陆曾掀起一股“余光中热”。晚年,满头白发、儒雅清癯的他多次在海峡两岸之间往返。有一年,在故乡南京举办的一场诗歌朗诵会上,当《乡愁》朗诵的音乐响起时,诗人还一度潸然泪下。

余光中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他的祖籍是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在南京。余光中在古城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母亲也是位江南女子,“江南”是他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比如《春天,遂想起》中遍地垂柳的江南、太湖滨,“想起那么多的表妹,走过柳堤”。

“他对南京感情非常深,在散文集《左手的掌纹》前言中,就写这本散文集是献给自己的‘母乡’。他说,小时候家住在鼓楼附近,一抬头就看到紫金山的日出,他还说自己是‘南京大萝卜’。”和余光中交往了14年的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汪修荣告诉第一财经。

9岁时,为了躲避战乱,余光中一家被迫从南京逃离,先是跟着母亲逃到常州,后来又辗转到了重庆,度过其少年时代。也正是在四川,他喜欢上诗歌,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此后,余光中一直保持了吃泡菜的习惯。上世纪80年代初,巴金到香港访问,当时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余光中担任欢迎会主持人,还用重庆话致欢迎辞。巴金非常高兴:“没想到在香港还能听到重庆话,太亲切了。”诗歌《六把雨伞》中,有一首也是写在四川的生活:“春雨就从伞边滴下来/蛙声就从水田里/布谷鸟就从远山/都带着冷飕飕的湿意/来绕着伞柄打转/喔,雨气好新鲜”。

抗战结束后,向往走到更为广阔世界的余光中考上金陵大学外文系,重新回家。没想到,内战爆发,他不得不开始人生的第二次逃亡。跟着家人辗转南下,先到香港,随后到台湾。1960年代,余光中还两番赴美,拿到艺术硕士学位并在科罗拉多州寺钟学院做过客座教授,但最后还是回到台湾。

纵观余光中的前半生,和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一样颠沛流离,命运指针不断在“离开、思念、离开”之间摇摆,同时接受古典中国与欧美现代文明的熏陶与冲击,自然就产生“乡愁”情怀。

他流传最为广泛的诗歌《乡愁》,就是写于母亲去世后引发的思乡情切。1971年,住在台北厦门街一处旧居的余光中,人到不惑之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余光中曾说,这首诗很写实: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很自然就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

“他对大陆的感情很深,还是有种‘落叶归根’的情结。”汪修荣说。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余光中每一两年就要回大陆一次。他还有一首诗歌《呼唤》,里面写到“可以想见晚年/太阳下山,汗已吹冷/五千年深的古屋/就亮起一盏灯/就传来一声呼叫/比小时更安慰,动人/远远,喊我回家去”,他的好友、著名诗人流沙河解释,这是一种比《乡愁》更深的文化乡愁,里面蕴含的是“我从何处来”、“我归何处去”。

除了诗歌,余光中在散文创作上文学成就也很高。文坛大师梁实秋就高度评价他说,“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2003年,余光中散文集《左手的掌握》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汪修荣说,13年来这本散文集先后再版30多次,发行量达10多万册,是目前大陆发行量最大的一本散文集。“他的散文中也是有诗的味道。”汪修荣说。

“余先生性格随和,诗人的气质是骨子里的,外在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学者的严谨。”汪修荣回忆。他的妻子是他的江南表妹,“他对夫人很忠诚,很多诗歌虽然写爱情,但里面措辞都很注意,不让夫人引起歧义。”夫妇俩有四个女儿,在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中,他还说到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好多年来,我已经习于和五个女人为伍,浴室里弥漫着香皂和香水气味,沙发上散置皮包和发卷,餐桌上没有人和我争酒,都是天经地义的事。”

余光中在诗歌中也多次写过死亡。他著名的诗歌《当我死时》就创作于1966年,那是他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时,一个寒冷的冬夜:“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关广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今年出版的生前最后一本诗歌自选集的序言中,余光中还写道,“诗兴不绝则青春不逝,并使人有不朽的幻觉”。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