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自然指数”:全球产研合作激增,5家中企跻身百强

第一财经APP 2017-12-14 18:38:43

作者:钱童心    责编:宁佳彦

随着企业日益缩减内部科研活动,为了分担科研重负,他们与学术和政府科研机构的合作在激增。

根据科学周刊《自然》(Nature)杂志在上周出版的增刊“2017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企业科研”中报道的最新数据:随着企业日益缩减内部科研活动,为了分担科研重负,他们与学术和政府科研机构的合作在激增。

华大基因曾位列榜首

根据自然指数评出的双边合作分值(collaboration score),2012-2016年期间,全球最具成效的产业-学术合作关系中。诺华公司与巴塞尔大学、哈佛大学的合作分别居于全球第一、三位。三星公司与成均馆大学的合作位居第二,华大基因(BGI)与哥本哈根大学的合作位居全球第四。不过,根据2015年公布的2015自然指数-企业科研”的排名,华大基因当时名列全球产业机构合作排名榜首。

自然科研大中华区总监Paul Evans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道:“华大基因排名靠前主要是因为与哥本哈根大学开展的一系列紧密的国际科技合作。”早在2010年时,华大基因就在丹麦成立分部,并于次年在哥本哈根生物科技园建立实验室。由合作方提供样本和项目,华大基因负责开展测序和分析工作,亮点的合作项目包括人体肠道微生物和古人类基因组。

在今年7月2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由华大基因、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和丹麦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完成的丹麦人泛基因组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大基因也因此位居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最多的企业排名第十二位,是中国排名最靠前的公司。其它进入该排名100强的中国企业包括: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烽火科技集团。

自然指数还通过对企业机构变化中的科研角色进行调查,揭示了产业合作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转向高质量科研的变化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益的改变。

自然指数援引研究称,企业科研产出呈长期下滑状态,并指出“这在各产业部门都很明显”——从电子到电讯行业,直至制药行业,全球企业的研发投入正在减少。1980至2006年之间,美国企业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投入占总体研发资金的比例由26%降至22%。杜克大学的调查发现,1980年美国公司年均发表29篇录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的论文,到2006年,这一数量已减少至12篇。

尽管企业整体科研产出在下降,但自然指数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该指数所追踪的企业与学术或政府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由2012年的12672次曾至2016年的25962次。同期,自然指数所追踪的企业论文有近90%都有来自学术或政府科研机构的合著者。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Arnout Jacobs)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产业和学术合作的转型有助于扩大科研范围并提高学术生产力,学术论文纳入了来自企业的合著者,出版后就更有可能吸引公众关注,这种关注度体现在新闻报道、政策文件、博客和社交媒体发布等平台上获得讨论的情况。”

在基础和应用中找到平衡

同时,随着产业-学术合作的上升之势,学术机构本身也日益关注应用研究。

自然指数显示,美国大学的专利申请量在增加,由1996年的2266件增至2014年的5990件。美国大学孵化的初创企业数量也几乎翻了一番,由2001年的400家左右,增至2013年的近760家。与十年前相比,有更多的专利引用了科学和工程文献,但被引论文仅有少部分为企业作者所著。

自然指数创始人David Swinbanks在一份发给第一财经记者的电子邮件中称:“产业和学术界之间正在经历密切高质量科研合作这一根本转变。其原因是产业部门越来越多地将科研外包出去,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近来也迫于政府的压力而产出与社会和商业应用更直接相关的科研成果。”

Swinbanks指出,增强产业和学术界的合作有其可取之处,但需要长期关注的是这可能会改变科研机构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平衡。

自然指数2012至2016年期间的数据显示,在指数所追踪的全球企业科研成果中,美国企业贡献了近二分之一(49.25%),日本位居第二位(10.65%),其后为英国(6.07%)、中国(5.03%)和德国(4.99%)。如按照企业科研产出占所在国全部科研产出的份额计算,瑞士以其领先的制药公司而位居第一,占3.73%。日本以3.34%位居第二,其后为韩国(3.18%)、美国(2.76%)和英国(1.83%)。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