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喧嚣方家胡同重归寂静,建筑师眼里的“理想城市生活样本”消失了

第一财经 2018-04-21 09:30:21

作者:钱梦妮    责编:李刚

方家胡同成为新兴商业聚集区的同时,违章搭建、噪音污染、垃圾乱扔、私车占道都呈现出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它的喧闹在2017年5月戛然而止。

提起方家胡同,建筑师李虎最近很伤心。当初由衷赞美的“理想城市生活样本”,眼睁睁地消失了。

2006年,李虎离开十年后回到北京。两年后,他决定把在纽约和建筑师黄文菁共同创办的OPEN建筑事务所带回中国。同时作为Studio-X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负责人,为Studio-X选址的时候,他一眼看中了位于北京二环内老城区的方家胡同46号院旧厂房。

李虎刚搬来那几年,方家胡同是一条安静的“背街小巷”,路两旁就是民居、小学、废旧寺院。46号院在建国后的40年里作为中国机床厂厂房,随着城市发展、产业转移,2008年,这里的旧厂房以“文化创意园区”的名义正式对外招租。

咖啡馆搬进来了,还有陆续入驻的餐厅、小剧场、表演团体、设计公司、新媒体团队等。院子热闹了,引来在附近几条胡同闲逛的游人,开始有店主主动找到居民,以较低廉的租金租下沿胡同的院落空间,改造后对外营业。胡同里的店铺越做越火,形成集聚效应,更多店主从租金飙涨的南锣鼓巷转移过来。

口碑很好的西餐厅、形式随意的小酒吧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胡同西边一块小空地上,时常有人拿瓶啤酒,或站或坐,呼朋引伴,聊上大半夜。这类在欧美大城市常见的场景,通常很少出现在北京街头,喜欢的人觉得这种氛围既亲切又新奇。

方家胡同北边有五道营胡同、国子监街,南边有鼓楼东大街、南锣鼓巷,步行可达。这一区域成为北京老城区最有商业活力的地方,代表着传统的胡同、四合院与现代都市生活要素如咖啡馆、西餐厅、酒吧、精品商店等相融合,本地居民、文化创意工作者和游客各取所需。

当然,问题也一并出现。

首先,酒吧餐厅的噪音扰民问题。酒吧常常营业到凌晨,酒客们也往往控制不住聊天的音量大吵大闹,据说胡同居民曾报警多次,效果甚微;其次,商铺和客流导致大量垃圾堆积,卫生条件变差;第三,商铺需要进货、人流需要交通,陡然增加的来往车辆难免占道、造成道路堵塞。

方家胡同的喧闹在2015年前后走向顶峰,到了2017年5月戛然而止。

去年年初,北京市全城启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东城区“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是行动的一部分。据报道,方家胡同在过去一年中总共有10处违法建设、135处“开墙打洞”完成拆堵,恢复院内开门23处,对6家住改商、违法开设的小餐饮、小零售吊销营业执照。

现在的方家胡同彻底安静下来。原先的几十家店面被砖墙封上,有的装上统一规格的防盗门、统一样式的小窗。垃圾没了,占道的车没了,吵闹的酒客也没了。

艰难营生的小店

46号院门口有一家“如故照相馆”,临胡同那面墙跟别家不同,没有砌实,而是以灰砖砌成镂空花墙,走进院子里才能发现一扇窄小的门。半圈落地玻璃窗挂了白纸,用来遮挡好奇的视线。

老板马楠是一位摄影师,2016年租下这个原本是烤串店的两层小楼,想开一家专门做复古摄影的照相馆。上下两层加起来总共200平方米,他找来专业建筑师进行改造,扒开内饰发现这基本上就是个“危楼”,框架非常脆弱,为此他花了十几万元加固房梁。

半年后,以前那个粉红色的小吃店转眼变成品味高雅的艺术空间。(一楼设有咖啡馆,外面两个大玻璃橱窗用来展示照相馆的摄影作品,里面还有块区域不定时举办小型展览,二楼则是拍摄棚、暗房、工作室以及会客区。

2016年6月正式营业后,有很多游客偶尔走进来,马楠特地为他们推出了价格适中的产品系列。2017年5月整治开始,施工队要封正门,除非能出具当年的建筑图纸证明那个门已经超过30年。“我还真去了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了解到在唐山大地震之前的许多建筑图纸都没有留存。”马楠说。门封了,游人少了,他决定取消低价位产品,只接受网络或电话预约拍摄的客人,咖啡店也临时关闭,节省人工费。

马楠以商业摄影为生,这里暂时就成了个人工作室,来来去去的只有朋友和陪着他的四只小猫。

跟照相馆相邻的“红叶拾楠”咖啡馆,可能是整个胡同里最老资格的商户。2008年,46号院刚刚对外招租,咖啡馆主人晨哲母女就决定在这边开店。整治行动对他们影响不大,店面没有临胡同的部分,而且十年来累积起许多熟客。“从2010年开始周边陆续出现更多的商铺,2014、2015年左右胡同热闹起来了,但是垃圾问题也出现了,我常常看到路边有随手丢弃的饮料瓶。”晨哲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我反而觉得现在的胡同更加整洁了,打车也可以直接定位到院门口,不会像以前那样很多车进不来。”

跟以上两家尚且延续的店铺相比,无茗茶具店遇到了难题。店主宋盼2014年在方家胡同靠东边的位置租了一个小屋,售卖自己从各地收集来的茶具和茶叶。整治行动后她舍不得离开,趁46号院对面卖墨西哥鸡肉卷的小店转租,赶紧搬了过来。新店保留了一扇防盗门和一扇小窗。门离地十公分,轻薄得像纸一样,施工队统一安装,原本是深红色,后来又漆上了砖灰色,她的宠物狗在刷漆那天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茶具店搬迁后只能关着门,全靠认识的朋友关照生意,才能勉强平衡收支。开春前,店里举办小型茶具展览,门外的小海报没多久就被勒令撕掉。

胡同里店主们常来常往,彼此熟悉。他们说,一家卖古董家具的小店投入重金改造空间,刚开业就被勒令拆除,店主短期内不再有开设实体店的计划。另外还有家做漆器的小店,名叫“单独”,也是营业一个月就被封了门,现在已经搬走。还有擅长做比萨的RAMO餐吧,老板赶在施工队动手之前主动封了窗,最后还是难以坚持彻底离开。

城市更新的一场实验

李虎在胡同里办公近十年,看着店铺一家家出现,游人越来越多,共享单车也出现了。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的露天桌椅,到了白天邻居大爷大妈围坐一堆晒太阳。来北京工作的老外对这里也情有独钟,租住在附近的旧房子里,没事就到这边跟小朋友踢球。

李虎认为,老北京城里出现了最理想的城市生活。“丰富便利的集体生活是区分城市与乡村的一个重要特征。北京原本就是个路网密度过低的城市,这就意味着城市里街道商业空间非常有限。”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胡同内自发形成了商业服务空间,是人们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自然状态。这是非常宝贵的。”

方家胡同从东侧的雍和宫大街到西侧的安定门内大街,总长度近一公里,从北侧国子监大街到南侧东直门内大街也是近一公里,商业如果只发生在四面规划好的大街上,其密度远远不足以应对胡同里的需求。

城市一定会随着历史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在封建社会,方家胡同周围都住着达官贵人,出门坐轿子,在四合院里过的是有仆人伺候的生活,对街道商业没什么需求。“那时候的北京只不过是个美丽乡村的放大版本,没有城市的文化与精神,比如共享、包容、共生。”建筑师说,“今天胡同里的是单位大院、学校、高密度的大杂院,以及八十年代之后陆续建设的多层住宅。这个区域近年来发展起丰富的商业和文化,其实反映出这个多元国际化社区的实际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方家胡同之所以成为新兴聚集区,还有个原因是周围的五道营胡同、国子监大街、南锣鼓巷商业化发展太快,导致文艺创意小店因为承受不了高涨的房租而搬迁。这也同样可以归咎于商业密度过低。

作为建筑师,李虎当然明白在街道商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违章搭建、噪音污染、垃圾乱扔、私车占道,这些都是负面效应,说明了城市管理的复杂性。“酒吧被拆,居民重获安静,但也失去了生命力、便利与安全。城市如同大自然,需要在不断发展演变中保持平衡。城市管理是门科学,需要学习和不断改进政策来适应复杂变化的城市生活。”他说。

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可能导致与预期相反的效果,比如店铺堵上之后,胡同居民反而会更随意地把私车、三轮车、杂物乱停乱放,反正也没有店主会出来说他们。“如今胡同内的商业几乎都消失了,白天胡同成了一个线性停车场,夜晚昏暗的路灯下是一种不安全的寂静,大杂院内的艰苦生活依旧。”

李虎说,“如果方家胡同的改造的确是政府对北京城市更新的一场实验,并且要作为内城更新改造的一个标杆样板的话,请千万不要认为这场实验已经接近尾声并且对目前的状态进行欢庆。因为这场实验还远远没有成功。”

建筑师认为,实验的实质关乎城市未来。决策者需要广泛听取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市民的意见,也要征求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城市建筑文化学者的专业意见;纵向比较以方家胡同为代表的北京内城历史与现状,横向比较世界范围内有参考价值的城市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之上修正策略,这才是这场难能可贵的城市实验所能做到的最大贡献。

(本文图片由OPEN建筑事务所提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