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视频
 
 千足珍珠澄清公告“澄而未清” 谁在讲述“千足谎言”?
 

编者按:《第一财经日报》5月15日刊发“千足珍珠谎言”调查报道。

报道中指出,千足珍珠上市募投的两个养殖场原本就是由控股股东拥有,存在虚构募投项目、通过收购“天价”珠蚌“左手倒右手”的猫腻;在销售端则存在重大“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以公司现任员工持股的方式实际控制两大客户。另外,也因上下游涉嫌关联交易,本报对该公司存货规模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提出合理质疑。

之后,千足珍珠于5月16日申请临时停牌,并于5月21日发布针对本报报道的澄清公告。但经过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发现,在长达19页的公告内容中,千足珍珠有避重就轻、“澄而未清”之嫌。

 

“千足谎言”仍存三大疑点
澄清公告避重就轻

千足珍珠于5月16日申请临时停牌,并与5月21日发布对《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的澄清公告。

但在长达19页的公告内容中,千足珍珠有避重就轻之嫌。该公告承认了关联方同业竞争、信息披露违规等问题,但对于募投项目、贸易商股东实为公司员工、珠蚌价格极度不公允等质疑则认为不成立,公告对“高管行贿”事实避而不谈,用“代缴社保”推脱嫌疑,同时在珠蚌评估价格存在“偷换概念”之嫌。

为何避而不谈“高管行贿” 千足珍珠称,2002年5月,因董事长何小法突然辞世对公司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造成冲击,原计划筹建的上述养殖项目被迫暂时放弃。经陈海军牵线搭桥,最终寿海木、阮光中、陈来金 3 名养殖户向当地政府承包租赁了水面养殖珍珠。

根据公开资料,直至2006年,千足珍珠在各项生产经营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后,建立自有养殖基地的计划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2007年初,千足珍珠从寿海木等三人处收购该笔资产,上演“失而复得”的戏码。公司总经理陈海军行贿的事实在这一解释中露出“马脚”。

用上市公司的钱“代缴社保”? 千足珍珠的另一重大问题是在销售端存在重大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记者此前查阅社保缴纳信息发现,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两大贸易客户腾发国际和亿永珠宝由公司现任员工骆海虹、詹彬和黄苗均控制。

对此,千足珍珠对社保缴纳这一事实给出了一种解释:由于参保交费名额富余而替非公司员工代缴社保。而一位资深保荐代表人指出,千足珍珠所谓的“社保名额富余”纯属子虚乌有。

澄清“天价珠蚌”涉偷换概念 对于行业内对于“蚌龄是决定珠蚌价格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千足珍珠则在澄清公告中表示,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珍珠蚌养殖的品质,其二是珍珠蚌的养殖时间。因此,单凭珍珠蚌的养殖时间就直接确认其实际价值的做法是不合适的。而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珠蚌品质也能够使价格产生差异,但基础性和决定性因素仍为蚌龄。

[详细]

千足珍珠自罚:内部惩戒能否代替监管
千足珍珠承认“四宗罪”

针对《第一财经日报》“千足珍珠谎言”的系列报道,千足珍珠在进行了近一周的核查后,终于自认了关联方同业竞争、代缴社保、隐瞒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疏漏“四宗罪”。

千足珍珠内部还诚恳地进行了自我处罚。但内部惩戒是否能够替代监管部门的认定和处罚呢?

关联方同业竞争、独立性不足 千足珍珠表示,山下湖香港公司存在珠宝业务销售收入,存在与上市公司同业竞争的问题。

公告称:山下湖香港公司的股东陈夏英女士和阮光寅先生违反了两人在2007年签署的避免与千足珍珠发生同业竞争的《避免同业竞争承诺函》,与上市公司产生了同业竞争问题。

替大客户股东缴纳社保 为了应对两大贸易商客户腾发国际和亿永珠宝的股东实为公司员工、存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质疑,千足珍珠自认了替包括骆海虹、詹彬、黄苗均三名客户股东在内的24名非企业员工缴纳社保。

公司澄清公告称,在公司及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对参保职工名单把控不严的情况下,出现了非本企业员工利用企业社保缴费账户富余缴费名额进行参保的情况。

隐瞒数年关联交易 千足珍珠承认,自2008年何爱娟任亿永珠宝董事起,公司与亿永珠宝存在关联关系。

公司披露了与亿永珠宝关联交易的金额,合计约7800万元,并且称交易价格与其他客户相比没有存在不公允的现象,并进行列举,但同样披露的是未经审计的数据。

信息披露疏漏 千足珍珠公告指出,公司关联方山下湖香港公司2006年3月参与出资设立中国诸暨珠宝城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8%,中国诸暨珠宝城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有限公司。公司控股股东、董事长陈夏英在中国诸暨珠宝城控股有限公司和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有限公司均担任董事职务,公司与该两家公司之间构成关联关系。

[详细]
千足珍珠谎言:香港销售通道疑问
诸多问题终被一一戳穿

顶着“全球最大淡水珍珠加工企业”的光环,千足珍珠这家A股市场唯一的行业投资标的,曾经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机构投资者趋之若鹜,就连“公募一哥”王亚伟也一度青睐有加。

而就是这样一家以外销为支柱的“明星”上市公司,其上下游业务链条的真实性、公允度却经不起推敲:大量关联关系从未示人。隐瞒同业竞争及关联交易、“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业务独立性存在严重缺陷、信息披露机制严重缺失等等,其藏匿许久的诸多诟病终被一一戳穿。

“80后”大客户竟是公司员工 山下湖(香港)、腾发国际和亿永珠宝这三家客户在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1~6月份给千足珍珠带来的收入汇总分别为9824万元、7033万元、12121万元和3882万元,分别占千足珍珠当年销售收入总额的64.88%、36.61%、50.80%和22.08%。

而腾发国际和亿永珠宝的股东竟然就是千足珍珠的现任员工,他们均为“80后”。

信息披露缺失 根据一则民生国际的投资公告,2006年,山下湖(香港)参与出资在香港设立“中国诸暨珠宝城控股有限公司”,持股8%;珠宝城控股100%控股华东国际珠宝城,为其核心业务。根据戴德梁行有限公司就其物业于2012年10月31日之公允价值编制的评估报告,华东国际珠宝城有限公司物业于2012年10月31日的公允价值约为人民币8.489亿元。

资料显示,千足珍珠董事长陈夏英目前还担任珠宝城控股的董事。而千足珍珠在华东国际珠宝城拥有两个大型商铺。 投行人士表示,陈夏英虽然持股比例不高,但其是该公司的董事,能够实施重大影响,属于关联方,应该予以披露。

[详细]
千足珍珠的募投疑云:静悄悄的资金腾挪

上市募投项目疑为虚构 一财记者赴收购金额较大的湖南常德养殖基地调查,却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早在千足珍珠2007年上市5年之前,该募投项目就已为千足珍珠或内部人实际控制。

而湖北项目则是“半路杀出”,为此变更了原有募集资金的投向。与下游销售环节异曲同工的是,千足珍珠仍旧打着“现任员工”的幌子,在上游采购环节编织了一张隐秘的关联网络。亿元募投资金所投入的“天价”珠蚌采购疑为一场静悄悄的募资腾挪。

资产出售方乃公司员工 2009年11月,千足珍珠董事会一致通过,终止上市之初既定的“珍珠粉中药饮片及胶囊生产建设项目”和“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两大募投项目,将前述项目所省下来的6129万元募集资金,用于收购陈志光等4名淡水珍珠养殖大户所拥有的548万只珍珠蚌,以及租用的9800亩位于湖北赤壁、洪湖的养殖水域。

为此,多家媒体之前强烈质疑该片养殖水域原本就由千足珍珠承包,陈志光等4名养殖大户均是千足的员工。

[详细]
千足珍珠存货激增谜团
存货畸高成“标签”

存货畸高且连年激增,已成为千足珍珠的一个财务“标签”。千足珍珠2012年的存货再创新高,去年年末时达到6.16亿元,是当年销售收入的1.7倍。

即使剔除掉消耗性生物资产,库存也有将近5个亿,存货周转天数493天,意味着目前囤积的存货需要消化近一年半的时间。

而解释千足珍珠的天量存货,公司和分析人士说法迥异。

不变的囤货热情为哪般 无论公司情况和行业形势发生何种变化,始终无法阻挡的是千足珍珠积极备货的热情。在历年年报公告中,千足珍珠关于囤货的理由各异,有的看似合理,有的自相矛盾。

千足珍珠解释称,2004年~2006年公司存货额的逐年增加,主要原因是原材料采购的季节性,会使公司在年末形成较大规模的存货。其中,在2005年原材料价格下降时,公司更是加大了原材料采购。

然而上市当年的2007年年报数据,则让千足珍珠显得“出尔反尔”。其当年年末的存货继续较年初增加89.74%,这次的理由又是借着原材料价格下跌的契机积极备货,收购大量原珠。而上市募投的湖南常德项目所收购的珠蚌,也导致公司该年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大幅增加。

专业人士提出三种可能 一位投行人士指出,存货周转天数持续上升违背了企业正常经营所需要的存货,千足珍珠存在通过少结转营业成本而虚增利润的嫌疑,而其副作用则是存货的畸高。他同时表示,珍珠这个行业盘点难度比较大,无论是珠蚌计量,还是原珠价值核算,都很容易被企业误导。“除非是专业的珠宝鉴定师,不然企业说这袋珍珠值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你很难进行反驳。”

财务专家夏草认为,另一种可能是这些存货有相当部分早已出售,公司没有在账面上反映收入,形成账外资金并被大股东占用。他在质疑之余强烈建议重点核查千足珍珠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是否存在实质关联关系。

[详细]
千足珍珠:坏公司,“好企业”?
功绩无法抹杀 错漏不应放过

作为一家公众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千足珍珠存在着隐匿关联及同业竞争关系,涉嫌信披违规。而作为诸暨山下湖镇的龙头企业,千足珍珠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翘楚,扮演“老大哥”式的角色。

对小镇民众慷慨,对二级市场股东吝啬;对兄弟企业竭尽所能,对于社会公众却诸多隐瞒。是坏公司,也是“好企业”。功绩无法抹杀,错漏也不应放过。

 

当地民众的“好企业” 在山下湖原珠价格大跌的时候,千足珍珠多次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在当地珠农和珠商信用链条和资金链条“吱嘎”作响的时候,大举出手收购原珠。

另外,上市六年间,千足珍珠共为当地5家企业进行过借款担保,合计金额近5亿元,均为诸暨当地企业,其中就有同行业的浙江佳丽珍珠首饰有限公司。

二级市场的坏公司 对于二级市场的公众股东来说,上述行为则显失公平,若担保公司违约,上市公司就有偿付风险。

此外,千足珍珠是十足的“铁公鸡”。千足珍珠在上市后5年内从未进行过现金分红。2012年中期,千足珍珠才派发了其上市之后的首次红利:总额1027.5万元。

[详细]

该当何责:中介“沦陷”谎言中
中介为公司“包装”上市

隐瞒关联交易、藏匿同业竞争、虚构募投项目、资产收购涉嫌利益输送、信息披露违规……千足珍珠及其实际控制人损害上市公司公众股东利益的多项行为在面对中介机构时却是一路“绿灯”,不少关键环节甚至流露出过重的中介“包装”痕迹。

一众中介机构及人员的尽职调查体现在哪个方面,有无职业道德底线,难道只剩“收钱办事”的直白?而当各色灰色交易暴露于阳光之下,相关保荐、审计、法律、评估的机构和人员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资产评估机构为珠蚌开“天价” 为千足珍珠出具两份募投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为开出珠蚌收购“天价”,助力大股东资产腾挪的资产评估机构是北京中企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资料显示,该评估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资产评估公司之一。

事实上,在诸多上市公司输送利益的案例中,资产评估机构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却未像保荐机构和会计所那样受到广泛关注和严格监管,对于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的行为,处罚力度明显不足。据了解,资产评估机构证券资格许可管理的部门规章尚在制定中。

会计师事务所为财务报表“保驾护航” 无论是上游采购还是下游销售,千足珍珠在存货、应收账款等财务数据的异常,以及诸多“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行为,作为该公司上市至今一直担任审计机构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却“视而不见”,出具的一直是“无保留审计意见”。

2009年,财务专家夏草在网络发帖质疑千足珍珠存货造假,并提醒千足珍珠审计师在对2009年报审计时要对以前的审计推倒重来,重点关注其供应商及经销商的真实身份,并对存货作有错推定假设,查清该公司三四亿珍珠存货的真实性,重点核查该公司供应商和经销商与山下湖是否存在实质关联关系,并对山下湖存货要求请珠宝估价师作出专业鉴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