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小银行面临业务结构调整和风险管理压力,需通过改革化险、数字化转型等手段夯实稳健发展基础。
气候投融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但也面临着产品和服务缺乏针对性、气候贷款统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难度大、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不足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挑战。
地方中小银行面临资产质量恶化、信用风险加剧等问题,政策层面通过改革重组和资本补充等措施,有序处置风险,提升其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作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语言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经从辅助工具阶段迈向核心生产力阶段,显著提升了合同质检的准确率和合规性保障,推动了银行业智能化、个性化和高效化的发展。
近年来,银行理财行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发展。2024年,既是设立银行理财公司五周年,也是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五周年,银行理财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养老金融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领域,需要全面改革以支持养老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早期的基于计算机的数字化发展到现今基于国际互联网和ABCDI(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全面智能化和高度数据化。
小微企业理财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市场规模扩大、数字化转型加速和生态圈完善的广阔前景,同时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以满足小微企业的多元化需求,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上海市修订《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旨在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和竞争力,以更好地服务金融强国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框架,体现了“脱虚向实,择优弃劣”的监管导向。
商业银行应将服务农业转型发展作为经营布局的重点,推动“商行+投行”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创新应用和落地见效。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体系的省联社改革已进入新一轮深度改革阶段。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也是引导经济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关键。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离不开金融业的全方位支持。我国银行业顺应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和浪潮,紧跟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发展道路。
风险投资的高失败率与成功项目的高收益率带来了收益率波动难题。
科技金融是指科技创新和融资的结合,包括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
国内当地政府设立的投早引导基金面临投后难以退出的问题,包括“看不懂”和“难估值”问题。
[摘要]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提出了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中央金融会议强调优化资金供给结构,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方面发展,以实现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的有效对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