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这场全球博弈早已超越了关税本身,而是一场关于供应链稳定、技术创新以及制度信任的大洗牌。
无论是营商环境、行业发展还是外商投资,普遍都呈现出一幅负面景象。
中间品已成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对于供应链安全、产业链升级具有越发重要的意义。
中国制造业厂商在“走出去”后,如何进一步做到“走进去”“走上去”?
朔尔茨本人的弱势与德国政坛的离心分裂,决定了中德关系难免依旧暗流涌动甚至间或风高浪急。
德国的消极颓势是欧盟日渐式微的缩影。
以中国江苏省与德国北威州为例,简析融入当地发展可以如何助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的欧盟国情咨文中表示,欧盟将对中国电动汽车补贴展开调查,她认为,中国的巨额国家补贴人为压低了这些汽车的价格,扭曲了我们的市场,是不可接受的。在消费端,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商开始进入德国市场。彭博社指出,欧盟的调查针对的是在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因此也包括在中国生产的非中国公司,例如特斯拉、宝马、雷诺等等。安联贸易(Allianz Trade)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随着中国制造商不断增加其国内市场份额,到2030年欧洲汽车制造商可能损失每年超过7亿欧元的净利润,随着中国厂商们日益推进迎合当地口味的新车型,欧洲汽车品牌在华销量还可能出现进一步大幅下滑。
欧方如能有更强大的定力与更深刻的洞察,把握机遇与中国市场和产业进一步交汇融合,能令双方都受益无穷。
近年来,欧美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通过法律法规、行政干涉、矿业联盟等多种形式,一方面鼓励直接投资、技术开发、设厂生产;另一方面进行投资限制、贸易联盟、技术引进。
秦朔朋友圈撰稿人,北京帕特纳斯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兼任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理事、品牌创新委员会副主席,英国 OCO 国际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意大利国家投资发展署驻华首席代表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