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贸易危机中,实际上也蕴藏着发展的重大机遇,那就是通过更加开放的竞争环境的建立,加快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建立,不仅没有削弱政府推进质量发展的职能,相反是对促进质量强国战略实施、推进工业产品质量监管的一次重大契机。
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这两个指标,再加上GDP指标,就可以比较全面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
2018年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让三类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人群开始学习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知识,并真正掌握相应的能力,这样才能开好局。
在国外有非常成熟的消费者质量治理机制“商品比较试验”,该机制之所以受消费者欢迎,是因为他们提供的信息基于产品的合格与安全,更多体现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已经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质量发展道路,虽然还面临很多质量发展的挑战,但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完善进而支撑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我们说要对三季度经济的增长有耐心,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短期内难以克服的挑战。
这表明,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并非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所引致的“质”的提高,仍然主要是投资驱动下产能扩张的“量”的增长。
创新性人格特征缺乏是我国劳动者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个偏重于守成的民族是难以在创新浪潮中奋勇搏击、不断向前的。
我们应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认证组织,推动我国标准化服务的出口,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创业创新几乎都集中在互联网领域,而且主要就是APP的应用,似乎讲一个故事、拉来一些风险投资就是互联网创新了。实际上,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互联网领域的很多创新,就是模仿甚至是抄袭,根本没有任何创新的含义,如果一味这样,其中的泡沫成分恐怕比实体经济只多不少。
斯坦福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大学,就在于坚持“干中学”的开放讨论,坚持实事求是、回归事物本质,敢于打破常规、发现异常,甚至敢于对一些已被视为社会常态的问题进行颠覆性思考。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