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第三的上海,正向“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迈进
版次:A012021年11月05日
陈姗姗 金叶子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上海跨山海越重洋,气象峥嵘。
在这一长江汇入西太平洋的黄金三角洲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航运交易、航运金融保险、海事仲裁、航运和法律信息服务等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航运“软实力”不断增强。
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开幕式11月4日在位于上海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致贺信。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通过视频宣读贺信。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主持开幕式。
经过20多年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
根据《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1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上海排名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
全球新冠疫情仍未平息,疫情造成的人员隔离、人员跨地区流动限制等均也影响了国际贸易。而航运业在国际贸易畅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第三的上海,正向“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迈进。
驰骋海空,实力霸榜
“十三五”时期,上海已基本建成航运资源要素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完善、航运市场环境优良、航运物流服务高效的国际航运中心,初步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例如,上海已发展形成七大航运服务集聚区。北外滩、陆家嘴-洋泾地区以航运总部经济为特色,集聚各类航运市场主体。洋山-临港、外高桥地区以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为重点,成为现代航运物流示范区。吴淞口地区初步形成邮轮产业链,建设国内首个国际邮轮产业园。虹桥、浦东机场地区依托国际航空枢纽、机场综合保税区、大飞机制造等实体,成为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航运服务集聚区,一批国际性、国家级航运功能性机构云集上海,全球排名前列的班轮公司、邮轮企业、船舶管理机构、船级社等在沪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同时,上海成功构建国内首个“一市两场”城市机场体系,空港通达性居亚洲领先地位。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措施实施前,通航全球50个国家的314个通航点。长三角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取得实效,航班正常率提升至年均80%以上。浦东、虹桥国际机场被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授予便捷出行项目“白金机场”认证。浦东国际机场全球最大单体卫星厅启用,快件分拨中心、冷库中心等专业化货运设施相继投用,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2019年,上海航空客货吞吐量达到1.2亿人次、405.8万吨,分别位列全球城市第四位、第三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上海机场承担了我国约1/3出入境航班、1/2进出境抗疫物资的防疫和保障工作。
此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功能完备、开放融合、绿色智慧、保障有力的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
到2025年,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4700万标准箱以上;航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3亿人次以上,货邮年吞吐量达到410万吨以上。
巨头协作,应对全球议题
在全球供应链循环仍受阻的情况下,航运界应该如何协作应对?
在4日举行的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国际海运平行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张为说,海运业承担了95%以上的贸易运输,是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产业,去年以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际物流链供应链的脆弱性凸显,甚至运转都保持着难度,各国深化合作,携手前进的重要性,也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为表示,上海将积极融入全球海运治理体系,吸引和培育国家级航运专业组织和功能机构,切实提升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将放大航运业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参与国际航运市场的合作,提升航线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并将致力于促进国际口岸更高水平的联动,发挥上海枢纽港物流体系,加快物流信息交换枢纽,推动国际口岸信息互联互通高效协同。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顾金山说,疫情以来,全球经贸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增加;中国经济在疫情中率先恢复,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增长的重要引擎。
顾金山表示,面对全球经贸的新变化,港航企业要坚持因变而变,首先是要在能力上提升,从设施上保障发展需求。港口要通过设施提升和智慧港口建设,提升码头作业效率,压缩船舶在港装卸时间。其次要在数据连通上升级,在流通上提升经贸流通效率。最后要在合作上深化,从源头上提升服务经贸发展能力。特别是在资本上深度合作,形成枢纽港与支线港的合理分工布局,更好地合理使用干线、支线船舶,优化全球供应链流通节点和网络,提升船舶利用效率。
未来在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上海将如何发力,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于福林提到了三点,一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抓手,提升海空枢纽门户辐射力。二是以促进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为核心,提升航运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驱动力。三是以浦东打造现代化引领区为载体,提升国际航运资源配置力。
当天下午,以“全球航空业可持续发展之道”为主题的首届“2021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举办,作为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平行论坛,这一会议汇聚了来自航空业的监管部门和运营方等各环节的高层,包括三大国有航空和京沪广三大机场的总经理(或董事长)悉数到场。来自国际航协、国际机场协会、国际民航组织的代表,则通过线上的方式分享观点。
“疫情背景下,2021年较2020年全行业预计将大幅减亏,而中国国内市场占全球商业航空市场的份额高达20%,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航协理事长沃尔什在论坛上表示。
“截至目前,中国的民航运输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总周转量占世界民航13%左右,航空安全水平全球领先,机队规模年旅客运输量等全球前十的航空公司,我国占三席,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对全球民航业造成巨大冲击情况下,由于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力有效,中国民航在全球率先触底反弹,成为全球运行最好的航空市场。”中国民用航空局总飞行师万向东在论坛上指出, 2019年中国民航旅客为2.6亿人次,但人均出行只有0.47人,航空人口仅占27%,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意味着中国航空市场潜力巨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发展司一级巡视员任红表示,长三角机场群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机场群,期许经过若干年的市场发展、资源整合、政府引导形成以上海浦东、虹桥为国际枢纽,南京、杭州、合肥为区域枢纽以及其他非枢纽或者支线机场,这样一个层次清晰、目标利益一致或趋同的机场群,进而发展成为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
迎向未来,推动绿色减碳
而对于全球的航空业来说,挑战除了来自疫情的影响,还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压力。
万向东也认为,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航空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新世纪以来,中国民航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民航节能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的单位周转量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达到0.285公斤和0.898公斤,机场旅客排放量3.18公斤,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在全球主要航空运输大国中也处于领先。
而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发布,万向东透露,中国民航也在研究编制民航中长期低碳发展方案,加快形成绿色发展体系,促进民航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4日举行的国际航空论坛上,20家航空业相关企业高层就通过视频向全球发布《全球航空业碳减排合作倡议》,还发布了《四型机场绿色性能评价规范》团体标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当天的论坛上表示,全球产业链没有断裂,一体化还在加速。姚洋说,航运业在世界一体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航运业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中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的提升,特别是和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有很大关系。
在论坛举行期间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姚洋表示,全世界十大港口里中国有7个,而中国海运在全球的占比也在30%,这个比例刚好是和中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接近的,所以这个行业是跟经济生产和消费密切相连,这种格局短时间不会改变,甚至会加强。
在他看来,中国航运企业还有很多机会。在海运方面,目前处于中国的一个黄金时期,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中国航空业的最高峰肯定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