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12024年09月23日
胥会云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以一年一度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为平台,进一步释放出扩大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共享中国市场机遇的强烈信号。
9月22日,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相聚上海。在当天举行的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下称“市咨会”)上,以“引领范式变革,扩大开放合作,深化新时期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题,与上海开展对话交流。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我们坚持扩大开放、深化合作的真诚态度始终不变,渴望聆听全球声音、汇聚全球智慧的迫切需要始终不变。
市咨会主席、罗氏集团董事会主席施万在晚间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最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承诺,对中国、对上海的承诺,我们对上海的未来有着非常强的信心。
把跨国公司纳入创新生态
自1989年10月9日首次会议举行以来,之后每年秋天举行的市咨会,都会针对上海经济发展中一至二个突出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并提供相关咨询和建议。
36年来,市咨会的成员也从最初8个国家的12位成员,增加到了目前15个国家的44位成员和10位名誉成员。
在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米格尔·洛佩兹看来,市咨会给了跨国企业一个和上海市政府领导直接对话的机会,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局势以及经济动荡时期,这样的直接交流,能让政府更了解企业诉求,而企业会为政府提出更多发展思路。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0周年。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作主题报告时说,置身大科学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级。要把握科学研究范式演进趋势,着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造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前沿领域科技布局,转变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扩大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
米格尔·洛佩兹表示,为实现科技的进一步突破,并加快其应用,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上海可以利用现有优势,吸引更多全球顶级创新资源进入上海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可以促进前瞻性的技术合作。
数量众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就是上海独特的优势。数据显示,上海是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拥有外资企业数量达7.5万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达到985家,其中大中华区以上的总部占20%左右。累计认定外资研发中心575家。
米格尔·洛佩兹表示,如果跨国公司能够更加有机融入上海的创新生态系统,比如获邀参与一些国家级项目或者标准制定,将有利于中国的创新。“我们很高兴看到上海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上海实施了吸引跨国企业的政策,让他们参与制定本地标准和研究活动。”
将跨国公司纳入上海的创新生态,也带动了跨国公司在华发展与投资。近年来,蒂森克虏伯在华投资保持每年约1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米格尔·洛佩兹表示,未来蒂森克虏伯希望能够抓住中国的绿色发展机遇,获得在华发展的更多动力。
今年是美国直观医疗公司首次加入市咨会。对于直观医疗在中国、在上海的发展,直观医疗全球首席执行官盖瑞·古萨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有良好的产业环境和行业基础,也非常积极地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医院,使患者获益。
2017年,直观医疗与上海复星医药合资成立直观复星医疗器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2023年6月,国产达芬奇第四代手术系统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中国成为美国以外唯一生产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国家。今年6月,总投资约7亿元的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在浦东投入使用。
“我过去几年经常来到中国,我看到了医疗创新的加速,特别是在上海。”雅培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赋德表示,中国是雅培北美之外最大的单一市场,雅培在上海的投资也不断增加。罗赋德表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市场,需要更多创新以及药物产品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越来越多的挑战。“上海也应该成为一个创新引擎,我们非常期待能够和上海政府进行合作,共同打造这样的生态系统。”
构建初创生态系统
在创新生态的构建中,多位顶尖国际企业家们,不约而同关注了中国的初创企业。
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表示,初创企业是具有变革性和重大积极意义的创新来源。同时,随着创新周期缩短,更开放式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罗康瑞建议,上海需构建新一代初创生态系统,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初创企业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让上海的人才蓬勃发展。
野村控股株式会社董事长永井浩二表示,对初创企业的发展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资本市场,比如上市和兼并购。建议上海帮助外国证券公司获得牌照,联接海外参与者与上海的初创企业。
为了吸引海外股票型基金,永井浩二还建议在现有QFII制度基础上建立新的制度。“建议上海考虑为包括上海在内的东亚市场制定一个投资框架,这样的框架类似于沪港通,可以互相自由投资。”
太古集团行政总裁施铭伦在比较了几个非常成功的全球创新中心后提出,为了减轻创新者、创业者对失败的恐惧,建议采用更为宽容的、更加有利于初创企业的破产法。施铭伦还建议,打造一个更加透明、简化和支持性的监管环境,让上海可以吸引更多、更广泛的全球风投投资于初创企业生态系统。
铁狮门公司首席执行官徐瑞柏则表示,强大的私营投资对创新至关重要,特别是试图吸引和发展早期公司时尤为如此。但风险投资和政府资本之间存在一些错位,要想更加有效利用公共部门资金,一个方法是创建更符合私人投资者期待的特定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放在“政府基金”旗下,但应该有权限承担更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并且有能力比较灵活地获得审批通过,这样可以大大加速创新公司的发展。
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总裁及集团首席执行官中岛达则建议,参考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做法,设立一个国际合作特区,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等先进科技领域。
加速人工智能变革
当前,人工智能驱动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市咨会上,人工智能成为顶尖国际企业家讨论的焦点。
达能集团首席执行官盛睿安表示,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正在广泛被采用,达能正在全力拥抱这一技术转型。“上海是我们重点投入的城市,我们在上海专门建立了开放科学研究中心,就是利用了这座城市的技术生态系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强大功能。”
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年来,上海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快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2018年到2023年,规上企业从183家增长到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3800亿元,居全国前列。
盛睿安说,凭借在科技和医疗资源方面的坚实基础,上海完全有能力作为在医疗领域,尤其是个性化健康和营养领域,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的试点城市,并获得有价值和可扩展的经验。这不仅将加速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并且可以为中国其他地区乃至全世界提供可复制的模式。
而在金融行业,星展集团首席执行官高博德表示,银行业最大的范式转变就是人工智能、区块链。“星展银行有很多AI应用,有800个模型和400个用户案例、场景,从中获得了很多经济价值,大约达到10亿美元。”
数据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驱动因素,高博德建议,上海可以考虑一些非常明确的数据战略,比如建立一些特定的行业数据集,让人们可以获得更多公共数据集,以及促进跨境数据流动等。